宋代皇帝诏求直言
2019-10-20李潇阳
摘要:宋代皇帝诏求直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时政民情,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臣民在进言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限制,如上书者的畏避观望,惧怕因言获罪的心理。此外,臣民所上封章往往会受到接受部门的阻抑,委保的各种规定都影响着臣民上言的积极性。权臣当政时期,臣僚奏章受到较多的阻抑,许多封事只有经过宰相同意才能直达御前。封事看详机构的搁置也是影响求言效果的因素之一。宋代皇帝诏求直言虽然在某时期起到了效果,但最终取决于皇帝意愿的主导。
关键词:宋代;求言;限制
(一)上书者畏避观望
当求言诏书下发之后,有些人怕因言获罪而有所畏惧不敢上言,也有观望朝廷,上书希求恩赏之辈。更有揣测皇帝心意,报灾异为祥瑞者。
宋神宗熙宁七年三月,亢旱求言。六月,诏所上雨雪、盗贼之事,分门别类,令通进司通进,朝廷急需救灾之策。因此次求言涉及宋代党争,各地官员纷纷揣测朝廷的动向,谎报灾情。司马光在的《应诏言朝政阙失状》中提及当时的情况,认为诸州县长吏,为迎合神宗心意,降雨一寸则言三寸,多不得其实。建炎初年,也有台谏之臣观望取旨言事,宝文阁直学士赵子崧请求令学士、中丞互相检举。[1]臣民除了会观望朝廷和皇帝的意思,还会观望宰臣态度。仁宗天圣年间,封事看相官孔道辅就曾认为,言事官员多观望宰相意而言事。靖康元年五月,“监察御史余应求坐言事迎合大臣,” [2]后罢知卫州。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看详官员取宰相意旨,不欲令上闻,监司、郡守所条裕民之事,多年间未曾上奏。[3]大观元年,也有李景直等四人以上书观望获罪,编管岭南的事例。造成观望上书的原因有很多,这其中不乏意图升进,投机取巧之辈,臣民上书大多会交付中书审理,这时宰相的态度就颇为重要,建炎三年,“起居郎胡寅上书言二十事,吕颐浩不悦,罢之。” [4]
(二)接收部门的阻抑
宋代皇帝出于对进言乱象的规整,对求言内容做了诸多限制,禁止投献诗赋、杂文和攻讦之语。同时对进言流程也严格把控,为了使臣民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登闻鼓院还设立了委保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打击了臣民进言的积极性。此外,对于臣民所上封事,会出现有关部门阻遏的的情况。淳化四年,通进、银台司多受四方章书而不报,这种情况在其别置局署之后才有所改善。宋仁宗皇祐四年,上言者甚少,为防言路有所阻塞,仁宗下令“閤门、通进银台司、登闻理检院、进奏院,自今州县奏请及臣僚表疏,毋得辄有阻留。” [5]钦宗靖康元年,布衣欧阳澈会陈奏安边御敌十策,然州郡未许发出,故无法向登闻检院投进。绍兴二十二年六月,宋高宗担心:“检、鼓两院近日绝少论利害文字,恐有阻遏。” [6]于是下令官员检查上报。绍兴三十二年,更明令禁止登闻鼓院不得阻抑进状。除了有关部门的阻遏,臣民封事往往会受到权臣当政的影响。太平兴国六年,当时卢多逊专掌大政,有司受群臣章奏,不先禀告卢多逊则不敢通报皇帝。韩世忠上书论不当议和,于是秦桧大恶之。此后韩世忠又上书直谏,力陈秦桧误国。若就此和议,国势将会萎靡不振。世忠此疏留中不出。他惧怕秦桧打进报复,于是自请求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世忠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 [7]此外,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官胡铨等人都因主战遭到罢黜。试尚书礼部侍郎曾开抗议权臣秦桧不当议和曰:“丞相今日不当说安危,止合论存亡尔。” [8]其言触怒秦桧,被罢出知婺州。后丁则、汪应辰、赵雍三人皆以论议和事忤逆秦桧,令其出知地方。当时的士大夫与秦桧有议论不和者,多奉祠里居,或侨寄他郡。
(三)看详机构的搁置
此外,看详机构对封事的搁置也是影响求言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绍兴三十二年秋七月,雨水,飞蝗为虐,宋孝宗下诏求言,并令后省看详所上封事。但一个月过后,后省并没有呈奏皇帝。此次因灾求言效果可想而知。嘉定二年五月的旱灾求言,文献记载宋宁宗于次年五月才令后省条拣封事来上,而此时旱灾早已经消减。更有甚者是绍兴十五年四月的彗星求言,宋高宗于二十三年十二月才令检正都司官看详封事。此外,看详官在禀奏皇帝的时候也会有所限制,绍兴二十六年,中书舍人王纶以看详官所条具五事,其间只有一二之事为时政要务,其余皆以繁杂细务滥竽充数为由,请求高宗不为“五条之事”所拘,令看详官得以进言。
(四)皇帝个人意愿的主导
宋代皇帝诏求直言虽然有利于改变当下窘迫时境,但有时效果并不明显。对于进言的采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愿主导。如宋徽宗时期的彗星求言,后又随着彗星消失而罢求直言。这显然仅仅是应对星变的救灾之举。此次求言因为时间紧促并没有起到实际效果。宋仁宗庆历二年也有罢求直言之举,时因边域危机诏三馆臣僚上封事。当时封章上书者,有请人代笔的嫌疑,或截取前代臣僚章奏,意图借上书之名希求恩赏。仁宗“诏无得更陈边事。如闻尚有诣阙者,其令禁绝之。” [9] 这种做法虽然控制了躁兢之风,但也阻绝了进言之路。
宋哲宗元丰八年和宋徽宗元符三年的下诏求言,由于党争的影响又对献言者加以迫害,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起到虚以纳谏,改善时政的作用,还造成了臣民上书畏罪的心理。从“太学生陈东被杀一案”可以看出宋代皇帝对诏求直言的态度。宣和七年十二月,徽宗下诏罪己,令中外直言极谏。太学生陈东等和京师诸民伏阙上书,请复用李纲和种师道。刚刚即位的钦宗迫于压力采纳了建议,令李纲为右丞。靖康元年三月,钦宗采用陈东惩治六贼的建议,杀朱勔等人,并“命陈东初品官,赐同进士出身。” [10]后陈东多次辞谢不拜。宋高宗建炎元年八月,朝廷关于主战、主和争论不一,陈东再次上书乞留李纲而罢黜黄潜善、汪伯彦。由于陈东言辞激烈,宋高宗也倾向于主和派,在黄潜善的建议下,高宗杀上书太学生陈东和崇仁布衣欧阳澈。建炎三年二月,随着金人进犯泰州,宋金战争的加深,高宗重用主战派人士,罢免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并“赠陈东、欧阳澈承事郎,官有服亲一人,恤其家。”[11] 此时刚刚下诏危机求言,后同年七月,高宗到达镇江府,参知政事王绹对其言:此陈东乡里。高宗命人赏赐陈东家人钱物。此后,高宗也十分照顾陈东家人,绍兴元年曾赐钱五十万贯,并称赞其直言敢谏。
從宋钦宗到宋高宗时期,太学生陈东的命运一直随着宋金关系的转变而改变。先是被授官不拜,后在主和派的建议下惨被杀害,死后受到高宗的优待。这和皇帝的意愿及政局的影响有着莫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35页。
[2] 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28页。
[3]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232页。
[4] 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8页。
[5]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九之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214页。
[6]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100页。
[7]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677页。
[8]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329页。
[9]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五月丁巳条,第3260页。
[10] 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26页。
[11] 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1页。
作者简介:李潇阳,女,1994年1月1日,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学位,河南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