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贸易试验区视角下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面临的问题与路径

2019-10-20刘巍申伟宁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刘巍 申伟宁

摘 要:尽管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位势不高。在攀升全球价值链过程中,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生产性服务业落后、价值链整合力量不足、国际贸易制度规则重构、价值链“链主”势力阻扰等挑战。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创新不仅与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更有利于解决攀升全球价值链面临的问题。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打造开放式“共享平台”、发挥“桥头堡”作用等角度提出自由贸易试验区背景下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的路径。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攀升;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9)04-0103-08

DOI: 10.39 69/j.issn. 1005-6378.2019.04.016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深化和广化的一种体现。传统的一国生产、全球销售的模式已经转变为国际生产、全球销售的新模式。跨国公司根据各国的资源禀赋和价格差异,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或非股权模式等方式,将同一产业或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或环节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即生产过程的切片化和分散化。此时,国际贸易呈现出显著的垂直专业化特征,中间产品和零部件贸易不断扩大,附加值贸易取代了总量规模贸易,具有统筹生产分离和离岸外包功能的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着总部管理、协调运营以及沟通联络等作用。由此,国与国之间的优势更多地表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生产阶段或环节的优势。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世界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第一,伴随中间产品交易的扩大,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显著。全球60%以上的国际贸易源自中间产品交易,而中间产品交易又推动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性物流、生产性租赁、产业链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服务贸易的迅速扩大。如今,全球服务贸易总量与货物贸易总量的比例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5:95提升到30:70;第二,包括服务贸易在内的中间产品交易的扩大对全球贸易与投资的规则与纪律提出了新的诉求。由于生产与贸易的国界逐渐淡化,以市场准人为核心的“边界保护”贸易政策已不合时宜,而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化的“边界内措施”,透明、公正与竞争性的商业环境,健全、完备与高效的法治体系成为推动价值链全球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促进国内规制政策与国际协定之间的协调与融合成为融人全球价值链的政策选择;第三,新经济价值链分工体系的成型为攀升全球价值链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要融人全球价值链,更要攀升全球价值链。与传统的行业分工和价值链整合路径不同,新经济的价值链分工体系更强调“平台共享”的重要价值,“平台共享”取代“行业分工”成为价值链整合的主导力量。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平台企业融合产技融等创新要素,打通供销通道,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从而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第四,价值链“链主”严重阻挠发展中国家攀升全球价值链。攀升全球价值链之路绝非一番坦途。全球价值链分工本身具有排斥性和封闭性,关键技术体系“解构”、高端环节“片段化”以及战略性技术“隔绝机制”等阻断发展中国家技术升级口]。而当发展中国家逐渐掌握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技能型、知识性非实体生产活动时,价值链“链主”会千方百计的围堵和封锁。日美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都是最典型的例证。

面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所呈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我国如何克服“低端锁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跃升?本文在分析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在论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基础上,从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举措中寻求攀升全球价值链的新路径,为我国全面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实现价值链升级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

一、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融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在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上,我国也在试图改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下从价值链参与度和价值链获利能力两个角度探讨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的现状。

“GVC参与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程度。近年来,我国“GVC参与指数”始终在0.75和0.8之间波动,而同期的德国、日本、美国的“GVC参与指数”则在0.55-0.65之间徘徊[2],由此可见,我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

受益于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我国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纺织制品、服裝、鞋帽、玩具等劳动型密集产品、贱金属等资源性产品出口占比逐年降低,而电气设备、电子产品、运输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大幅提高。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扩大,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同类产品的出口形成挤压和替代。如表1所示,本文选取HS编码中的85-90为技术密集型产品①,结果发现,从1997 2017年这20年间,我国上述三大类产品出口总额由338亿美元增加到7 095亿美元,增长了近21倍。而同时期,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出口分别增加了1.5倍、5倍和3.3倍。1997年,我国上述三大类产品出口总额占日本、韩国、新加坡三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0.8%,而到了2017年这一比重提高至93.4%。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出现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三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上,说明我国出口竞争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但由此是否可以判断,我国正在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攀升呢?以下我们用出口总值国内增加值占比来考察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根据OECD的数据,我国出口总值国内增加值占比为83.3,低于美国的91,德国的88.6,但高于日本的79.74。由此可以判断,我国出口总值中国内增加值占比并不低。

但从细分项目看,传统的纺织服装及制鞋业的国内增加值占比较高,且上升趋势明显,说明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在逐步提升。而国内增加值占比最高的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即木材加工及其制品、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基本金属制品等行业[3]。这些行业主要是向其他国家出口原材料或者中间品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但是,这并不符合我国利益,因为这会带来大量的资源输出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

而在计算机、电子、光学设备以及电子机械和设备、运输设备等领域,尽管近些年,我国出口份额大幅增加,并逐渐形成对日韩等国的替代之势,但是,与美国、德国、日本相比,我国上述行业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仍然较低,处于弱势地位(图1)。这说明,我国高科技产品更多集中在加工组装工序,而非核心技术研发与关键零部件生产等环节。因此,我国高科技产业的“GVC地位指数”并不高。总体来看,我国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攀升全球价值链分为四个层次,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其中,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相对容易,也是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而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则难度较大,是要实现从生产阶段向价值链上游(研发、设计、品牌)和下游(物流、分销、售后服务)等更高附加值的阶段升级,或者转移到一条生产更高附加值产品的不同行业的价值链上[4]。显然,我国距离这种向更高技术水平和治理结构的升级尚有较大距离。

二、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面临的问题可以分为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内部问题是我国尚无法满足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对资源的需求,而外因问题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制度规则的重构与来自全球价值链“链主”的围堵和阻扰。

(一)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成为我国价值链功能升级的挚掣

瞄准价值链中高端进行科技攻关,获取核心技术是攀升全球价值链的有效路径。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实现其替代的生产环节在技术上达到甚至超过该价值链标准,这样,直接嵌入到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完成对原有环节的替代。但一直以来,我国在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基础产业技术、基础工艺等环节一直存在较大短板,一些核心部件和关键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因此,由核心技术突破所带来的价值链功能升级显得后劲不足。

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在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中,32%的关键材料在我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部分关键新材料对进口的依存度近100%(图2)。此外,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產线上逾95%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5]。

(二)生产性服务业落后造成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动力缺失

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①是攀升全球价值链的核心动力。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多种方式嵌入到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价值链各个环节,有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品牌塑造力和市场影响力,从而形成价值链攀升的动力效应。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着总部功能、协调生产以及联系纽带等关键作用。控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诸多环节,也就意味着控制了整条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分工高度依赖于服务市场的绩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显著增强价值链的整合力度和综合竞争力。

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落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到30%,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这一比重均超过50%[6]。因此,我国产生了大量的服务贸易逆差。2018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2916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全年服务贸易逆差占服务贸易总额的38.52%[7]。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价值链始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直接制约我国向价值链上下游两端扩展。

(三)跨国企业不强导致我国整合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力量不足

全球价值链分工带来了企业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的变化。产品生产需要众多零部件和诸多国家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因此,在整个逻辑链条中,能将价值链中的企业组织在一起,发挥牵头、管理、协调等功能的企业将成为价值链的领导企业和整合力量。这也意味着,企业既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覆盖全价值链或其中关键环节的方式实现对价值链的控制.也可以通过成为供应链的纽带与价值链的枢纽这一方式控制整个产业集群。新经济分工体系的日益成型正是印证了全球价值链整合的这一新趋势。传统经济注重“行业分工”,而新经济更强调“平台共享”,平台型企业以共享经济思维汇聚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服务资源,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包括金融、物流、技术、质检、资讯、培训等各种系统集成服务,以解决实体产业优化、产品服务附加值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等核心问题,从而成为价值链的整合力量。

近年,我国大企业迅速崛起,进人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逐年递增,增强了我国整合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力量。但是,我国企业在未来趋势引领、核心技术掌握、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2018年,我国有120家企业进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但绝大部分集中在提供资金、能源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行业。相比较而言,美国企业则比较多元化,包括高科技企业、消费品公司、金融机构以及能源企业等,其科技和品牌的影响力要远高于我国[8]。与此同时,近年来,作为我国新经济的代表,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平台型企业迅速崛起,为我国整合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路径。但是,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型企业并不多,市场也主要在国内,相比较而言,谷歌、亚马逊、脸书等美国平台型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品牌影响力更大,其全球价值链整合能力也更强。

(四)国际贸易制度规则重构增加了我国价值链攀升难度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围绕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展开博弈。以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即“三零”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展较快①。发达国家试图通过构建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继续掌控未来全球价值链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作为贸易谈判重点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安全与劳工标准等将改变产品的生产标准,而放宽准入、竞争中立、公平的商业环境、透明的政策体系等内容则力图消除规制差异与不公平竞争,发达经济体通过新一轮的贸易谈判正在试图推进国际贸易投资的标准与规制的融合。而标准与规制的融合正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诉求所在,有利于降低价值链的生产和协调成本,推动价值链的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并没有参与到以“三零”为原则纲领的自由贸易体系中,如果新一轮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上述自由贸易体系覆盖规模将达到全球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也意味着,我国将无法参与、介入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推进工作,甚至无法参与融人部分价值链。目前,我国在关税水平、经济自由度、营商环境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存差距,无法满足加入新的自由贸易体系的条件。高标准、宽范围的全球贸易规则重构提高了我国企业生产成本并增加所需承担的义务,如果不能迅速融合,我国价值链攀升的时间和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五)价值链“链主”势力的阻扰影响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进程

全球价值链分工具有两重性特征。一方面,它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它倾向于阻断技术升级通道,将发展中国家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当发展中国家突破阻力,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上下游移动时,价值链“链主”为了维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常会设置较高的贸另或者生产壁垒,阻碍竞争者以及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具有明显的垄断性质,这一特征在当今的美国对华政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以美国对华为的围堵为例,华为逐渐接近网络通讯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并逐步取得优势正是美国打压华为的根本原因所在。在5G时代,网络与通讯的底层完全整合,华为从高端向低端发展,从移动通讯、终端为切人口进入整个信息网络,随后切人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芯片等领域,在构建了网络通讯这个底层平台的基础上,布局全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大数据、云计算、社交、视频、搜索等都是在网络通讯的底层平台上,这个平台的硬件设备和技术标准由我国主导之后,就强化了我国对上层技术的发言权。上层的物联网、云计算、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都需要向我国开放对接接口,这是作为全球价值链“链主”的美国所不能容忍的。美国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以及企图通过贸易战的方式将全球价值链部分环节挤出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产生了冲击和负面影响[9]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域发展差距较大,完全可以在国内形成包括价值链高中低端各个环节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美国对我出口产品加征关税,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改变供应链的动向。三菱电机、小松、东芝机械、住友重机械工业、理光等日本企业从去年开始,就将部分在华生产转回日本或其他國家。伴随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化,部分企业或将修改生产体制①。但从另一方面讲,以对中兴制裁为代表的对华打压,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加速我国对包括高端芯片在内的核心技术的攻关速度。

三、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契合了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内在要求

关于如何攀升全球价值链,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Humphrey&Schmitz提出将提高供应商能力作为功能升级手段;Carlota Perez、Keun Lee指出专注以短周期技术为基础的行业可以实现反超;徐冠华强调制度创新的重要性;陈明、魏作磊认为需要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张幼文、袁堂军、刘志彪提出建立基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新的比较优势;张少军主张构建国内价值链等。

但是,现有研究缺少从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视角的分析。笔者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价值链”“自贸试验区价值链攀升”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查询发现,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价值链攀升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攀升全球价值链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与现有研究提供的单一攀升路径相比,系统的解决方案会更为有效,而自由贸易试验区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多措并举探索价值链攀升的平台和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创新顺应了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与攀升全球价值链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有利于解决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科技创新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要驱动,也是攀升全球价值链的技术基础。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被称为驱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的两只轮子。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就是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放大政策集成效应,引导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和聚集。可以说,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是检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凹]。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若在“干中学”与竞争中提升国际竞争力,攀升全球价值链,核心技术的获取不可或缺,而自由贸易试验区正是提供了链接全球创新要素等有利条件。

第二,对标国际高标准营商规则体系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首需之求,也是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内在诉求。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探索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以及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等,形成与国际贸易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这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核心所在。主要包括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十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学习借鉴香港、新加坡、迪拜、釜山等自由贸易港区经验,提高通关效率和政策透明度;推进“放管服”等改革,从制度设计上削减对企业的管制和约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国际仲裁及商事调解机制等内容。与国际贸易投资的标准与规制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融人全球价值链,并介入新一轮通商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增强未来全球价值链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第三,“共享平台”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攀升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力量。无论是电子口岸公共平台、网上办事大厅、出口退税综合服务平台等人口层平台,还是市场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物流平台、清算平台等业务层平台,亦或是政府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电子口岸数据交换平台等支撑层平台,以及法人基础数据库、信用信息库、商品分类基础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层平台,都体现了“共享平台”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的必要性。作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的新趋势,新经济的分工体系也更强调“平台共享”的重要价值。自由贸易试验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对新兴商业模式创新的较少干预、与国际接轨的贸易投资标准、开放的资本市场、全球链接的高端服务资源等优势,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各种“共享平台”也是新经济中平台型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

第四,布局“一带一路”是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要求,也是攀升全球价值链的新路径。对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环节进行替代,必然遭到价值链“链主”的强烈阻挠。因此,构建以我国为主体的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另一种路径是,在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以贸易、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国际产能合作循环体系,而“一带一路”建设为这种循环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契机。我国可以将制造业生产模块外包给“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自身则专注于核心竞争优势环节的掌握和新技术的研发[lO]。同时,对价值链进行系统集成,协调价值链成员的合作和服务,形成遍布“一带一路”沿线的服务生产网络,最终成为新的价值链“链主”。而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是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①。自由贸易试验区如何发挥“桥头堡”作用?关键在于解决企业走出去时从项目审批、政策咨询、中介服务到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通关便利化等所有环节的现实需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的路径

(一)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构建支撑攀升全球价值链的科技服务体系

首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研发政策的优势,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建立科技创新研发设备、检测设备的保税展示平台,促进研发设备交易;对区内研发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研发耗材予以免税;支持保税研发测试服务中心建设,保税知识产权交易所,建立全产业链保税监管制度。

其次,推动贸易监管创新,为企业跨境研发提供便利。采取“先进区、后报关”“动植物进境负面清单审批管理”等通关便利化和检验检疫制度创新,优化海关监管与检验检疫流程,使企业研发所需的进口设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首次提出。备、原材料、动植物标本等能尽快进入实验室。

复次,集聚跨境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支持跨国公司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全球研发中心、跨区域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鼓励外资研发中心与我国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共建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价值链部署创新链,开展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众包服务等。

另外,吸引海外创新人才,探索人才流动便利化措施。完善绿卡制度,简化外汇结汇手续以满足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金融服务需求;推进从业人员资格互认,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

(二)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构建有利于价值链攀升的商业环境

一是减少准人壁垒。制定落实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细则,解决产业准人“玻璃天花板”问题。上海自贸试验区正是配套出台了“扩大开放100条”,对外资项目落地与资金引进机制进行了完善,才真正推动了外资金融教育、医疗以及食品检测认证机构的落户。可考虑单独制定法律法规,建立涵盖行业准人、资质获得、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文件体系,提高负面清单的透明度,消除对负面清单解读上的差异,从而真正推动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生产性服务业落户;解决新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专项法律条规缺失问题。放松对新经济的管制,形成容錯机制,对于暂时看不清、看不透、拿不准的问题,不急于“规范”“叫停”,甚至“封杀”。

二是推动“放管服”改革。压缩审批时间、下放管理权,增加政策的透明性与可预见性;重点推进整合政府内部资源,实现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制定和实施竞争框架,如完善竞争政策,加强反垄断审查,建立执行机构。从司法保护、行政保护以及第三方多元化机制解决知识产权纠纷,重点解决执法问题;健全本国法律法规制度,包括调整关于公共采购的法律法规,修订劳动、环境与消费者保护法规,推广和采用国际反腐相关协定等[11];完善政府服务,搭建政策服务平台。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政务服务方面的运用,将专业性服务交给第三方机构,提供全价值链的服务保障。

三是进行围绕全产业链的集成式制度创新。即关注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待遇和服务,在企业设立、扩大、融资、退出的整个全生命周期,给予公平公正待遇和全方位服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形成“特惠型创新”,针对企业的研发、生产、国际认证、进出口等环节,形成涵盖工商、海关、质检、检验检疫、综合监管、金融等环节的集成式管理服务模式和制度创新优势,

(三)打造开放式“共享平台”,构建有利于价值链整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价值链管理和服务为平台,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开放式的生产组织方式,构建运作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也是主导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方式。这个产业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线上线下展示、交易,还包括国际物流、支付和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关键是培育价值链集成商,价值链集成商要发挥自身优势,确定在价值链中的定位,以市场黏合力来聚合各方的力量,主导整个集成过程。

首先,要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优势,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平台企业和中小型专业化平台企业,形成若干个以平台型企业为核心的平台生态系统。借助核心企业开放的技术平台赋能广大的中小企业,特别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本身的数字技术和资源建立产业赋能平台,作为贯通全产业链的重要方式。

其次,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通讯、电信等网络的质量和速度,实现企业运营的网络便捷性;解决信息孤岛等问题,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和共享。

再次,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企业运营干预少,对模式创新容忍高等优势,推进平台经济商业模式的创新。一方面,鼓励企业从专业化人手,通过领域的细化与分解,寻找平台经济发展的薄弱或者空白区域;另一方面,鼓励平台企业从价值链人手,除上下游企业外,引入功能性企业,实现平台类别的拓展。

(四)发挥“桥头堡”作用,推动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布局新的价值链

一是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资方式转变,提高我国产业国际位势。通过“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制度”“简化流程”“审批权限下放”等改革举措,促进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并购,提升企业能级;推动企业从产能产品输出向技术、服务等成套解决方案的提供和产业深度合作的方向升级,引导企业从单打独斗转向组团出海,组成走出去企业联盟,实现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布局境外工业园区。

二是高标准建设“引进来”集聚发展区,创建产业升级新平台。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国家层面经济合作机制。以经济示范区、科技合作园区等形式,通过高水平开放和制度创新,探索园区运行模式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高标准,在高端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搭建深度合作平台。

三是建设功能性服务平台,满足企业海外布局需求。建立“一带一路”综合性经贸投资促进服务平台、“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措施企业服务中心、“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走出去”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集中咨询、一站受理、联动办理等功能的高效便捷服务平台。

四是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完善面向“一带一路”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开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账户、自由贸易账户、跨境人民币借款等推动企业境外投资和利用海外资金走出去;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功能,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加大开发性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加大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一带一路”项目的贷款支持。

①具体包括:电气设备、电子设备、汽车、有轨电车、铁路机车、飞机、航天器及其零件、船舶、光学器材、医疗设备等。

①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分为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前者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和零售、房地产等行业,后者主要指科学研究、金融服务、信息传输、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

①2018年7月,欧盟与日本签署了“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将于2019年生效;2018年11月,美国、墨西哥、加拿大三国签署《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替代《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018年12月,由日本牵头、11个国家签署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PTPP)正式生效。此外,美欧贸易协定、美日贸易协定的谈判也正在推进中。

① 日企避关税加速移出在华生产线,联合早报,2019年5月13日http://www.zaobao.com/realtime,

[参考文献]

[1]

BELL G G.Clusters, Networks, and Firm Innovative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3):287 - 295.

[2]王濤,赵晶,姜伟,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9):130-137.

[3]刘艳,王诏怡,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区分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的国际投入产出表[J].国际商务研究,2018(2):42-46.

[4] GEREFFl G. MEMEDOVIC O.The Global Apparel Value China: What Prospects for Upgrading by DevelopingCountries?

[J]. Vienna: UNIDO, 2003.

[5]工信部: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中32%在中国仍空白[EB/OL].[ 2018-0 7-17].http://finance. sina. com. cn/china/2018-07-17/doc- ihfkffam5 060 90l.shtml.

[6]何强,刘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EB/OL].[2017-lO].http://www. stats.gov. cn/tjzs/tj sj/tjcb/dysj/201801/t20180105_ 1570142.html.

[7]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统计数据列表[EB/OL]. https://www. safe. gov. cn/safe/zggj szphb/

index.html.

[8] 2018世界500强出炉,中国120家企业上榜[EB/OL].[ 2018-07-20],http://finance. people. com. cn/ nl/2018/0720/c1004-30160582.html.

[9]科技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2].[2017-09-04l.ht-tp: //www. most.gov.cn/.

[1O]蓝庆新,姜峰,“一带一路”与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价值链体系构建[J].人文杂志,2016(5):29-34.

[11]盛斌,陈帅,全球价值链如何改变了贸易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和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5(1):85-97.

猜你喜欢

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策略分析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中国加工贸易升级问题研究
试论基于全球价值链提升目标下的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现状及其原因探究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
卢布暴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