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现状及其原因探究
2016-04-14王明月
摘 要:柳编业是河南省固始县的主要外贸代工业,其产品远销海外。但是近年来,当地柳编加工厂纷纷倒闭,濒于消亡。这一趋势既与国际经济形势和贸易模式改变有关,也是产业链条有变、在同业竞争中落败的结果。本文以固始县柳编手工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产业发展史的大致脉络,对其产业链条从劳动力、原料供给、制作工艺、产销模式到政策环境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描画农村外贸代工业的发展困境和成因,目的在于以小见大,探究乡村工业化的可行性路径,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外贸代工;柳编业;转型;全球价值链;固始
固始柳编业是具有当地特色,产品远销海外的乡村外贸代工行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期间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家庭作坊向现代企业的艰难发展过程,带领着固始县实现了从自给自足的小农式经济向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外贸经济的转变,成为了带领当地人发家致富的特色产业。仅在三河尖,全镇辖18个村(街),9120户、3.72万人,有 80%的户从事柳编生产。每年来自柳编产业的收入就占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成为了誉满全国的“柳编之乡”。固始当时流行着的“不用油,不用电,男女老少都能干,一天能赚50元,赚的都是老外钱”等民谣生动形容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然而,盛极则衰,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外贸代工行业因为家族式管理模式滞后,产业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竞争力差,附加值低而面临衰落的困境,再加上作为农村外贸代工行业的固始柳编业所面临的国外环境也不容乐观,始柳编业呈现一片萧条景象,进入严峻的瓶颈期阶段。正视柳编业所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在新形势下寻找突破口,获得新生,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固始县柳编手工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产业发展史的大致脉络,对其产业链条上劳动力、原料供给、制作工艺、产销模式到政策环境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其衰落原因,以小见大,探究乡村工业化的可行性路径,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通常存在于企业外部,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其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与力量的总和。外贸代工企业作为外国国际跨国公司的制造业工厂,其外贸依存度很高,因此在2008年当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我国的外贸代工企业因处于商品生产最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只是那些外国生产商的附庸,在经济上备受欺压,没有话语权,从而饱受了产业链低端之痛,在我国所有企业类型中外贸代工行业所受影响最为严重。而柳编行业因其规模小,融资困难,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其主要表现在来自欧美的订单急剧减少,年销售收入仅为6.1亿元,固始大量柳编生产企业当年利润比往年利润减少了60%左右。而为了获得外商的订单,柳编行业的企业又陷入了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互相拆台,互相压低价,大量中小企业因不堪重负最终停产倒闭。企业停产倒闭,又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编户的工资一降再降,工资拖欠甚至厂长携资跑路的事情已屡见不鲜.年轻的一代在家乡为追求更高的工资和生活水平,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在家照看孩子的女人留在家里延续柳编的命脉,柳编行业从此一蹶不振。
二、内部环境分析
在金融危机时代,柳编行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一局势的出现,也与柳编行业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紧密相关。
1.生产环节
柳编工艺过程繁多,工艺复杂。包含采割杞柳、池水浸泡、抽皮、白条晾干、分捡捆扎、抽劈、编织、整形、熏烤、染色、烘干、忖里、包装等步骤。从原料上看,柳条是构成柳编艺术的物质基础,在编制过程中十分关键,其湿度与韧性则是衡量柳条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编制时如果柳条自身水分过高,那么一经干燥就会产生干缩现象,编织物就会出现裂缝,影响其美观和质量。而柳条的韧性则是决定其编制花样的重要因素,柳条韧性越好,就折损程度越低,编织花样也越高。固始柳编的主要原料是杞柳,生产杞柳的地方如今土地贫瘠,导致柳条变种与匮乏,严重影响了柳条的质量。再加之缺乏必要的科研经费,无专门的柳条品种研发机构,导致杞柳品质低,可编制花样减少。柳编生产取材不得不从柳条韧性更胜一筹的山东等产地购进,这样既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又受制于人,同时也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而在山东临沂杞柳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5万余亩,年产70多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杞柳种植基地之一;从柳编的加工环节来看,除柳编的烘干设备以外主要以手工编织为主,柳编的抽皮、抽劈环节存在着耗时耗力的问题。抽皮,即是在柳条充分浸泡后抽去外皮露出白芯的过程。抽劈,指在柳条编织之前运用劈柳器从柳芯部位将柳条劈成三到四份以用于编织。柳编在抽皮,抽劈等环节缺乏现代化机械设备,全部依赖人工,既耗费工作时间,生产效率低下,又增加了生产成本;从编织工艺来看,山东临沂柳编以家具居多且采用柳藤混编形式,编织工艺复杂,更加时尚和现代化,贴近市场需求。与之相比,固始柳编则多生产洗衣筐、收纳筐,采用纯柳编织形式,柳编工艺基本分为平编、勒编、扭编和包缠。种类略单一,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不高,与山东柳编相比竞争优势相对薄弱。固始柳编因人才外流务工而导致技术人才不足,产品技术更新缓慢的问题,行业内缺乏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问题,引进和培训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都使得柳编发展受到限制。在临沭、郯城等柳编生产大县,几乎每家都会编织柳制品且经验丰富。有些企业员工编织经验10年以上的超过80%,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和档次。全市从事杞柳种植的专业村100多个,从业人员25万人,年增收近10亿元。同时,由于柳编出口起步早、发展快,已经培养了专业外贸人才1000多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300多人,专职设计人员600多人。而固始柳编技术工人比较封闭,只负责将图纸设计出来,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导致柳编技术难以实现重大突破;从熏烤染色环节来看,部分企业的加工过程不够环保,为降低生产成本在使用的材料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没有牢牢抓住市场的低碳环保准则,导致在贸易出口时频频遭遇“绿色壁垒”。
2.企业自身弊端
柳编企业多是从小作坊生产的家族式管理发展起来,创业之初,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家族式机动灵活的管理决策来整合资源。但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业务的不断扩大,并带来组织结构横向和纵向发展时,这一切对于企业的科学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往那种仅依靠老板个人素质的“经验式管理”成为了柳编发展的绊脚石,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成为企业组织机制障碍,柳编企业所存在的“人情管理”导致企业管理混乱,许多企业家“任人为亲”,对于血缘以外的员工缺乏信任,无法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高效化的企业组织机制;第二,成为人才资源的障碍,柳编产业的企业家大多是农民,易产生“小富即安”的思想,目光不够长远,缺乏现代化管理的科学理念,无法建立完备的人才培训和激励的机制,管理模式滞后。加之家族式企业的封闭性与排他性均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一批现代化人才管理队伍的培养。外贸管理人才的缺乏,也使得柳编企业在与外国经济往来时屡屡吃亏;第三,成为了科学决策的障碍,创业之初,柳编企业家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使得企业迅速崛起,但是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风险愈来愈大,企业家的“独断”决策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失误,加上人才匮乏,柳编企业的决策科学性缺乏保障,战略的准确定位程度大大降低。
企业规模小,融资能力差,缺乏龙头企业同样也是企业的一大弊端,固始柳编固始柳编产业无论是从整体规模还是龙头企业实力上都难以与山东相比。从规模上看,只是山东的30%,到2005年底,山东曹县木编、柳编加工企业和加工户2万多家,其中固定资产投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53家,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141家,而固始县所有的柳编企业也不过100多家,且只有14家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规模小,融资困难,企业之间互相压价恶性竞争,使柳编产业难以有序发展,应对危机能力普遍薄弱,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时那么多企业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从事柳编人员工资从2008年至今涨幅不大,今日一个熟练编织全职工人的工资仅为25元,也缺乏必要的奖励机构,严重制约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得农村青壮年等劳动力大量外流,柳编技艺创新后继乏人。
3.全球价值链
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由于代工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底层,仅负责低端的加工环节,没有足够的设计能力、营销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所分配的附加价值偏低,而且在整个价值链属于被支配的地位,难以掌握和控制市场,危机应对能力薄弱。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传统出口目的市场萎靡不振,加上人工、原料成本上升,订单外流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令不少柳编企业开始思考“外贸内销两条腿走路”,可是在这个讲究品牌的国内社会来看,没有响亮的品牌和过硬的销量,柳编企业如何能实现转变?品牌的塑造需要大量的资金,优秀的设计人才以及漫长的信誉积累,而柳编企业先天畸形,滞后的家族式管理、规模小、融资困难、人才匮乏,因此实现由低端外贸代工到创造自主品牌,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范琛.浅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出口型代工企业的困境[J].企业经济,2013,1:41-43.
[2]马成.固始民间柳编艺术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2.
[3]石峰.富士康OEM转型升级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胡绪华,蔡济波.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机理分析[J].企业经济,2013,1.
[5]王海兵.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J].新经济,2013,20.
[6]刘德雷.外贸代工企业转型困境研究——以富士康公司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王明月,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