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探究
2019-10-20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医院467000王键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医院(467000)王键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本研究将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采取不同的麻醉处理方式,分析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治疗子宫肌瘤的88例患者为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A、B组,每组44例。A组:年龄43~60岁,平均(54.3±3.6)岁;B组:年龄44~62岁,平均(54.7±3.6)岁。研究纳入对象均被确诊为子宫肌瘤,且都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都已通过相关医学伦理审核标准,并签有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且都在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10mg地西泮,0.3mg东莨菪碱,术中穿刺桡动脉,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心率、心电图等生命体征监测。麻醉诱导时采用0.05mg/kg咪唑安定,0.3mg/kg依托咪酯、0.1mg/kg维库溴铵、1.0ug/kg瑞芬太尼、2mg/kg丙泊酚静脉滴注,并采用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气压保持在25~45mmHg。A组患者在采取气管插管后以(0.03~0.20ug/kg)/min的速度实施静脉镇痛泵泵入,同时吸入七氟烷,吸入浓度为脑电双频谱45~55。术前半小时停止七氟烷吸入,提高氧流量,以便七氟烷排出。B组采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采用4~6ug/L瑞芬太尼联合3mg/L丙泊酚进行麻醉,术中麻醉可通过改变瑞芬太尼泵入速度进行调整,术后则立即停止麻醉用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水平与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清醒时间、VAS评分,以此判断患者的麻醉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计数、计量数据用n(%)和(±s)表示,差异用X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时段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B组气腹后30min、拔管后3minHR、MAP指标都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比较 B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为(7.8±1.2)min、清醒时间为(10.1±2.1)min,都明显短于A组的(11.5±1.9)min、(18.4±2.2)min;VAS评分为(2.1±0.4)分,明显低于A组的(3.6±0.4)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 两组患者各时段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n,±s)
附表 两组患者各时段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n,±s)
组别(n=44)HR(次/min) MAP(mmHg)气腹后30min 拔管后3min 气腹后30min 拔管后3min A组 88.9±15.7 93.8±9.9 100.8±14.5 126.7±15.4 B组 75.8±15.1 75.4±9.1 89.4±11.3 88.4±14.8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性妇科疾病,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但实施腹腔镜手术后,患者易出现应激反应,而麻醉可以抑制应激反应,确保血流动力学水平的稳定性[1],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此次研究通过对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不同的药物麻醉,结果显示采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的B组患者气腹后30min、拔管后3minHR、MAP指标、VAS评分都明显低于采用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气管插管麻醉的A组患者,且其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与清醒时间也显著短于A组,说明采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的效果更理想。七氟烷是常规的麻醉药物,采用吸入麻醉诱导的方式,不仅起效快,还能控制麻醉深度。但七氟烷易导致患者苏醒期产生躁动和痛觉过敏等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治疗局限性。相比之下,丙泊酚麻醉的苏醒时间较短,药物浓度降低速度较快,且药物不易在患者体内积蓄。因此,丙泊酚用于麻醉处理时的安全性更高。瑞芬太尼作为超短效镇痛剂,镇痛效果显著,起效快,药效持久,且易降解,麻醉效果更安全[2]。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者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能预防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出现异常,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患者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