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时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及预后对比研究
2019-10-20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461000胡国超
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461000)胡国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随机抽取参与研究的是80例在我院被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手术的患者,参与研究的患者都是在2016年4月~2017年11月期间入住我院的。A组患者的年龄在45~55岁之间,平均为(52.0±3.0)岁;B组患者的年龄在46~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0±4.0)岁。C组患者的年龄在47~55岁之间,平均为(55.0±3.0)岁;D组患者的年龄在43~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0±4.0)岁。将这些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组合后分为四组,每组20例患者。通过比较,四组参与研究的患者临床资料有统计学意义,有一定的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在我院被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手术的患者。②在了解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写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 分组 A组:患者在颅内动脉瘤发病后48小时内接受治疗被称为超早期组;B组:患者在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后2~3天内发接受介入治疗被称为早期组;C组:患者在动脉瘤发生出血后4~13天内发接受介入治疗被称为间期组;D组:患者在发病13天以后才接受治疗患者为延期组。
1.3 治疗方法 四组患者在不同时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使用Seldinger针,经股动脉穿刺成功后,行全脑血管造影,超选载瘤动脉,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大小、部位选择合适的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
1.4 观察指标 对四组患者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后的手术效果、意识障碍、肢体障碍等指标进行临床专业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计数资料(n/%)表示。两组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2 结果
四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经过临床专业研究与对比后发现,A组、B组患者在手术效果、意识障碍、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上均明显高于C组、D组患者,详情见附表1、2。
附表1 四组动脉栓塞效果比较[n(%)]
附表2 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近几年临床研究发现患颅内动脉瘤的病人逐年增多,而对于人类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乳腺癌、肺癌等疾病[1][2]。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损伤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大形成的膨出。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2.5%~3.0%。因此,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颅内动脉瘤应积极干预已获得广泛认可。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主要有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方法。2002年发表的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 结果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开颅夹闭相比能够降低残死率,改善临床预后。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开颅动脉瘤夹闭治疗和颅内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办法,二者相互补充。随着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和血管内介入技术的进步,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和动脉瘤的形态、大小、部位等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时机问题,经过临床专业研究与对比后发现,患者颅内动脉瘤在发病后48小时内及动脉瘤发生破裂后2~3天内发接受介入治疗,在栓塞效果、手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后4~13天内以及动脉瘤发生破裂后13天后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