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9-10-20夏相湘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19年4期
关键词:假体股骨头入路

夏相湘

(万年县中医院骨科, 江西上饶 335500)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病变的主要术式,与内固定治疗相比,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髋部疼痛、矫正畸形,改善髋关节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近年来,随着关节假体设计的改进及手术操作技能发展,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假体脱位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可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还会增加二次手术的风险,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影响〔2-3〕。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8月-2018年12月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假体脱位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假体脱位原因及预防方法,以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2019年3月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28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3.48±2.79)岁;BMI指数16~32 kg/m2,平均BMI指数(24.38±1.27)kg/m2。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于术后3个月内均出现被动运动受限、关节活动性疼痛,下肢异常外旋、内旋或缩短,后经X线片检查明确假体脱位。排除标准:外力所致假体脱位;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无法耐受二次手术者。

1.2 方法

对所有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均行3个月随访,根据假体是否脱位分为假体脱位组及假体无脱位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年龄<76岁及年龄≥76岁)、基础性疾病(有基础性疾病及无基础性疾病)、髋关节置换术性质(首次手术及二次手术)、手术类型(半髋关节置换术及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入路方式(前外侧入路及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直径(22 mm、28 mm、≥30 mm)、术前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Harris进行评估,优:总评分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总评分<70分)。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女性患者、年龄≥76岁、采用后外侧手术入路方式及人工股骨头直径为22 mm是影响假体脱位的单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单因素分析〔n(%)〕

续表1因素n假体脱位组(n=9)假体无脱位组(n=51)χ2P手术性质 首次手术447(77.78)42(82.35)0.0200.744 二次手术162(22.22)9(17.65)手术类型 半髋关节置换术244(44.44)18(35.29)0.0230.600 全髋关节置换术365(55.56)33(64.71)手术入路方式 前外侧入路271(11.11)29(56.86)4.7060.011 后外侧入路338(88.89)22(43.14)人工股骨头直径 22 mm107(77.78)4(7.84)20.0180.000 28 mm361(11.11)34(66.67) ≥30 mm141(11.11)13(25.49)髋关节评分 优362(22.22)32(62.75)6.0320.110 良174(44.44)14(27.45) 可52(22.22)4(7.84) 差21(11.11)1(1.96)

2.2 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直径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OR值大于等于1,且P<0.05)(见表2)。

表2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髋关节置换术发生率逐年上升,但术后发生的假体脱位对患者预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假体脱位指股骨头冲击的运动以达到关节界面的最大弧度,可离开关节,一旦超过“偏移距离”时,则会出现脱位现象,在该现象的影响下将破坏外旋肌群及后方关节囊,使得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失衡,严重影响手术效果〔4-5〕。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直径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可知老年女性患者肌力较差,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易增加术后假体脱位的风险〔6〕。年龄是假体脱位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老年患者软组织张力下降,伴有较多的基础疾病,术后依从性较差,极易出现假体脱位。若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对肌肉神经的控制力不足,大大增加了假体脱位的风险〔7〕。目前,髋关节置换术多采用后外侧入路的方式,其优势在于术中不会触及主要血管及神经,有助于保障手术安全性。但后外侧入路对股骨前方牵引力不足,在安装人工髋臼假体时髋臼锉角度不易控制,易发生髋臼后倾。初始后外侧入路因分离所有短外旋肌群而导致脱位率较高,术中会对后方关节囊结构造成破坏,术后易产生肌张力下降、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更易发生假体脱位〔8〕。另人工股骨头直径大小可直接影响术后假体脱位,研究显示〔9〕,人工股骨头直径越小,假体脱位发生率越高,而增大股骨头假体直径可减少假体与髋骨之间的碰撞,并可增大假体与髋骨边的距离,使得假体与髋臼结合度更好,稳定性更强,减少假体脱位率。大直径的假体有助于增加关节摆动的角度,同时还可增加髋关节外旋及屈曲的能力,有助于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老年髋关节手术过程中,可尽量选择直径较大的人工股骨头。

为了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术前需做好相应宣教,对于髋部肌肉力量欠缺的患者,术前可给予针对性锻炼,加强患者对髋关节置换术的认识,使患者由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会正确的功能锻炼。术中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采用后外侧入路时,需尽可能减少松解过多的软组织,不得切断臀中肌,将切断的外旋肌及梨状肌进行固定,缝合固定好的关节囊,可增强髋关节稳定性。选择大直径的股骨头假体可减少假体与假体间、假体与髋骨间的碰撞,稳定假体与髋臼,有助于降低术后假体磨损率,减少脱位现象的发生。术后尽可能保持患肢外展位,避免髋关节旋转及内收,并充分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恰当的功能锻炼等利于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10〕。

综上所述,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受到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直径等因素影响,手术实施时需综合考虑各危险因素,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降低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

猜你喜欢

假体股骨头入路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中长期假体存留及失败类型分析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