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近端PFNA与解剖型锁定钢板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用比较

2019-10-20张仁良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19年4期
关键词:导针股骨髋关节

张仁良

(庐山市人民医院骨科, 江西庐山 332800)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见于摔跌伤等低能量性损伤,可导致患者出现活动受限、下肢疼痛肿胀等,因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骨代谢异常且骨皮质较薄,极易出现股骨转子间骨折〔1-2〕。若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及时接受有效的干预,会出现骨折畸形愈合,直接影响髋关节功能,具有较高的致残率〔3〕。手术是临床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手段,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解剖型锁定钢板(LCP)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促进病情恢复。本研究分析股骨近端PFNA与LCP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短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9.32±2.45)岁;性别:男14例,女16例;Evans-Jensen分型:Ⅰ型4例,Ⅱ型13例,Ⅲ型6例,Ⅳ型4例,Ⅴ型3例。对照组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69.52±2.64)岁;性别:男12例,女18例;Evans-Jensen分型:Ⅰ型5例,Ⅱ型14例,Ⅲ型5例,Ⅳ型3例,Ⅴ型3例。两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年龄≥60周岁;经X线/CT检查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签署知情同意书;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陈旧性骨折;病理性骨折;既往有骨折手术史;腰椎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恶性肿瘤晚期;入组前6个月内服用免疫抑制剂药物。

1.3 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股骨踝上牵引。两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在全麻下实施,术中取仰卧位。试验组行股骨近端PFNA治疗:C臂机下辅助牵引复位,患侧足部轻微内收、躯干内收,并将患者固定于牵引架上。做一3~5 cm切口于股骨大转子顶点2 cm位置。导针经大转子顶点位置进针直至髓腔,沿导针用扩髓器扩髓。将PFNA于股骨近端置入,调整前倾角,向股骨颈中下1/3内钻入导针,直至关节面下5 mm,打入螺旋刀片,在远端拧入1枚交锁以锁定螺旋刀片,选择性静态或动态置入远端、近端锁钉,拧紧锁定尾端,拧入主钉近端尾帽。对创面冲洗,关闭切口。对照组行股骨近端LCP治疗:于大转子向下沿大腿外侧做一纵行切口,长度为8~10 cm,骨折端暴露后,在C臂机辅助下牵引复位,将适宜型号的LCP置于股骨大粗隆处骨干外侧,用克氏针暂时固定,由上而下将3枚导针沿股骨颈方向置入股骨头、股骨颈内,沿导针方向钻入适宜长度的锁定螺钉,与钢板形成良好的锁定作用。C型臂下确认内固定位置满意后,常规留置引流管,关闭切口。两组术后3~7 d给予预防骨质疏松、抗炎等药物治疗,术后7 d协助患者于床上行屈膝关节锻炼并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逐渐下地行走、功能锻炼,叮嘱患者术后3个月内禁止负重。

1.4 观察指标

(1)围术期指标。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后引流量、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2)髋关节功能。术后6个月时,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估,总分为100分,差:分值<70分,可:70~79分,良:80~89分,优:≥90分。(3)并发症。对比两组术后伤口感染、髋内翻、固定物松动、下肢静脉血栓等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术期指标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失血量较低,而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用时、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2.2 髋关节功能

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髋关节功能对比〔n(%),n=30〕

2.3 并发症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其中畸形愈合1例、伤口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8/30),其中下肢静脉血栓1例、髋内翻2例、固定物松动2例、伤口感染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

3 讨论

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症与其他内科疾病,全身基础较差,一旦发生骨折会造成自身合并症加重,针对此类患者若行保守治疗,患者需长期卧床静养,增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不利于病情恢复〔4-5〕。手术是临床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手段,其中股骨近端LCP为常用术式,其按照股骨近端解剖形态设计,术中无需塑形,顶端3枚锁定螺钉呈“品”字固定股骨头、颈部,可增加股颈干角稳定性,防止骨折近端旋转,避免后发生钢板断裂等情况。LCP具有良好的抗股骨颈旋转、抗弯能力,满足非负重下肢活动需求,加上钢板外形与股骨的外形吻合度极高,能减少对股骨、骨膜所致的磨损,维持局部血流通畅,促进患者预后恢复〔6-7〕。但LCP仍有不足,如治疗创伤较大,增加术中失血量,影响视野,增大手术难度,致使手术时间延长;同时压力无法经股骨距传导,增大内置物上应力,若术后过早负重股骨头会受到近端螺钉切割,难以维持长期稳定,容易多种并发症,如髋内翻、固定松动等,影响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与并发症发生率与较低,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用时、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短;而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对比无显著差异,与谢逸波〔8〕等研究结果相似,提示股骨近端PFNA与LCP均能有效改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功能,但PFNA安全性更高且恢复更快。PFNA符合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和解剖要求,术中使用螺旋刀片能通过自旋方式填压松质骨,保留骨量,避免手术操作造成骨量丢失,增加防旋转与防成角的稳定性〔9-10〕。PFNA术中仅需将大转子尖端显露即可打入螺旋刀片、插入髓内钉,无需将骨折端端暴露,切口小,能减少对骨折周围血运的影响,减少失血量,缩短手术用时,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增加骨折局部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PFNA与LCP均能有效改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功能,疗效相当,与LCP相比,PFNA可减小手术创伤,减少引流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导针股骨髋关节
激光定位导航系统用于辅助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置入术的实验研究
一种新型股骨头髓钉倾斜角测量器的设计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股骨髓内钉导针导向器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术前计算机设计三维打印制备舟骨螺钉导向模板置钉精确度的实验研究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