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课程融入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思考
2019-10-19许慧
许慧
摘 要:教育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注重学生”是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融入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教育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提出教学融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以培养优质人才。本文以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教学改革为例,简要的提出在实际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的难点和启示。
一、当前各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时安排不足
现在各地方高校的课堂中,高等数学仅仅是公共基础课,得不到各个专业负责人的重视,所以会导致两个问题出现:一是不断压缩学时,教室在讲授课程时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只能注重讲解基础性的定义、定理,对定理的证明反而与相关联的实际应用关注不够,甚至不去讲解。二是本专业的学生对其课程也毫不在意,而只是为了修完本课程得到学分。大部分学生都会反映出高等数学课程太难、抽象、难理解并对后续课程无帮助从而放弃学习数学,但当后继课程用到微积分时,学生却表示没有学习到相关内容,埋怨数学老师没有讲过、高数课堂对付讲解等等。
(二)教学方法落伍
自古以来传承不变的教学方法都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过度强调“教”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这种“教”的教学模式下,仅仅会学习到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的理论内容,而对定理、定义的应用与创新完全忽略,严重挫伤忽略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与创新能力。但是教授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室大多数都是数学专业的教室,他们对其他专业的内容了解不多,达不到完美将理论联系到实际应用当中。
(三)教材的模式化
大部分高校所选的数学教材都是理论性强,整版教材书的内容都只限于数学的定义、定理、公式,无法与现实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上学期间学会的知识,毕业之后忘得一干二净,等再需要这些学习过的内容时,又得从头学习[1]。所以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选择或自编数学教材,将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联合起来。
(四)评价方式单一
高校现有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即期末闭卷考试,并且考试内容不能脱离教科书,所以会导致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只需要学好基础知识点及做会课后习题即可通过考试,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时候只能机械的去记忆,从而严重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二、高等數学课程融入数学核心素养的几点建议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而数学核心素强调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以数学的角度来思考转化问题,增强学生积极处理问题的习惯和品质[2]。面对以上陈旧的教学问题,现就融入数学核心素养这一新观念,对其提出几点建议。
(一)制定符合各专业的数学教学内容以及目标
针对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性,应根据专业课对高等数学的需求进行梳理,筛选出“有用”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实用性,所以应安排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研讨,定期举办数学与专业课的学术探讨会,增强数学专业课的关联度。
(二)提出新颖、合理的以“学”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方法
符合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在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应由以往的教材固定知识转变为有利于学生发展且培养创新、独立思考的内容;教室的角色由知识的主导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持者和策划者;教学环境由原来的教师独自展示过程转变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教学手段由讲授、记忆、练习等方式转变为借助多媒体、网络,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知识”转变为“增素质”。
(三)注重数学教材建设
陈旧的教材仅重视数学知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并未考虑到与各个专业及人才素养方面的结合。所以现在的数学教材应该从专业课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从专业课的需求入手,同时教材要突出高级人才素养的培养,减少纯理论的内容,增加实用性。
(四)制定新的考评方式
为了更好的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数学教学改革中,建议在原来期末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平时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课后作业及本课程创新应用能力测试等考评办法,将多种考核作为学生的整体素质评分依据,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自制力、创新能力。
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大工程,应按照国家的政策及各地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以上仅为本人提出的几点建议与思考。无论教学改革如何,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素养、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祎玮,刘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模式、国际经验及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2] 余亚辉,李振平.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河南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