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校企合作促进策略研究
2019-10-19赵凤英李鲲
赵凤英 李鲲
摘 要: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集团化办学方针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开展集团化办学方针指导下的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院校的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剖析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中校企合作的内涵界定问题,以及在实际落实中遇到的困难,探索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力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方法,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策略
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发展目前还处在初级价段,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出现在校企合作的双方,以及作为链接纽带的政府部门中。因此,要促进校企合作,就需要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纽带作用。
一、当前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校企合作出现的问题
(一)运行机制不健全
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是经济腾飞的重要助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政策、法规支持,还是行政监督管理都有所缺失。并没有完全发挥政府的纽带作用。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并强调了遵守相关法规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在细则方面对校企双方的权责利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政府部门对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引导缺乏可操作性,使得校企合作成为一种自愿的形式而不是必要的模式[1]。
(二)高职院校合作参与手段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意愿不足。首先,相较于本科类院校,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相对落后,对校企合作的价值认识不足,制约了校企进一步合作的可能。其次,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性活动的理念和能力不足,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有所落后,另一方面,高校的学生工作效率与监管力度都不足,无法对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这就使得企业对实习生的管理成本和培养投入高于预期。造成企业不愿主动参与到合作中。影响了校企之间合作模式的深化。
(三)企业参与度低
首先,在我国目前的人力市场中,明显供大于求,企业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可以付出更低的代價招收更有经验和技术的成熟型人才。而在校高职院校学生,几乎没有工作经验,需要经过上岗培训。存在着培养成才后即离职的隐形风险。其次,在校学生进入企业后,会给企业增加人力管理成本、培训成本、设备磨损成本等看得见的负担,因此,企业参与度不高,流于形式。
二、集团化办学下校企合作的发展目标
集团化办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成为了辅导者。在校企合作中,学生从实践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老师相应的也该做到“做中教”,即要求老师具有操作能力,研究能力,能够根据企业运营中实际问题研究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2]。
企业和高校需要通过加深合作,实现“双主体”的育人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高校理论教育和企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将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将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向结合,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促进集团化办学下校企合作的策略
(一)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构建激励政策
第一,政府部门继续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转变企业、高职院校的观念。第二,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主体的权、责、利。在进行约束的同时保障各方利益。并出台奖励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加深双方的合作,例如对实习工资出台优惠政策,对校企共同研发的项目提供财政支持等。
(二)发挥政府纽带作用,推进集团化办学规模
建议政府部门通过行业协会,定期召开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活动,降低双方交流成本。通过制定校企合作监督检查机制,对于一些不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进行扶持。转变目前校企合作点对点的合作模式,借助教育集团的优势,实现统一行业或相近区域内的校企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加快构建科学可行的合作机制
通过上文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可以看出,缺乏可操作的运行机制是制约双方合作深化的主要因素。首先,高校与企业构建协调与组织机制,做到各部门权责明确。其次,除了政府提供相应扶持政策外,还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对学生技能培训需要的经费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
结语
高职教育为我国提供了各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科技的进步,高职教育培训出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应该有效利用其配置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将企业需要的新技术、新技能融入到高职教育中去,实现校企共赢。
参考文献
[1] 马宁.职教集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8(30):179+181.
[2] 孙毅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策略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8(0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