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生化联合形态学检测在缺铁性贫血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2019-10-19广东省吴川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524500郑远华范见佩李区杰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19期
关键词:缺铁性血细胞形态学

广东省吴川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524500)郑远华 范见佩 李区杰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对人体多个脏器产生影响,损伤各个阶段的生命功能[1],因此如何准确诊断缺铁性贫血,并对其病情进展及预后进行有效监测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常用检查仍以血生化学检查为主[2],但临床研究表明常规生化检查结果与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存在一定差异,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检查可了解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形态、成分的改变、生成情况及发现异常细胞等[3]。现对生化学检查联合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检查在监测缺铁性贫血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方面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就诊于我院已明确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含患者40例,对照组含患者38例。诊断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4]制定。纳入标准:①已明确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的患者;②患者对本次试验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肾等器官疾病;②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④严重精神-神经功能障碍,不能配合者。本临床试验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通过。其中试验组含男性1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33.82±9.68)岁,贫血病因:慢性失血11例,吸收障碍14例,摄入不足15例;对照组含男性1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34.51±9.39)岁,贫血病因:慢性失血10例,吸收障碍15例,摄入不足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贫血病因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血生化分析检查对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情况进行评估;试验组在血生化分析的基础上予以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检查对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情况进行评估。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分别进行检查,并予可比较的相关标准化治疗,收集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1.2.2 标本采集 外周血采集应用EDTA抗凝,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Sysmex XT-1000i)进行血常规生化检测,主要检测外周血中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含量;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应用Olympus光学显微镜检测,且检测与出具报告均需由3名专业检验科医师完成。血细胞形态学检测报告内容应包含红细胞形态、粒细胞形态、淋巴细胞形态、异常细胞(原始细胞、浆细胞及幼稚细胞)、寄生虫等。

1.2.3 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预后(病情状态):根据血清铁指标水平及缺铁性贫血病情较前未见好转为标准。以血常规检查结果及病情诊断为金标准,结合诊断标准,比较两组检查方式在评价患者预后方面的意义。

1.2.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间比较使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6个月后在疾病进展方面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共检出有10人病情发生进展,有5人病情处于稳定,有63人病情得以改善,见附表1。

2.2 试验组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出结果 试验组有45%患者红细胞形态学正常,检出附红细胞体的患者约有10.0%,检出口型红细胞的患者约有7.5%,检出寄生虫的患者约有2.5%,检出异性淋巴细胞的患者约有12.5%,检出异常细胞的患者约有5%,提示可能感染的患者约有17.5%,见附表2。

2.3 两组检验方法在评价患者预后方面的对比 试验组患者的灵敏度为85.71%(6/7),漏诊率为14.29%(1/7);特异性为96.97%(32/33),误判率为3.03%(1/33);对照组患者的灵敏度为57.14%(4/7),漏诊率为42.86%(3/7);特异性为90.32%(28/31),误判率为9.68%(3/31)。

附表1 两组患者6个月后在疾病进展方面的比较(例)

附表2 试验组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出结果分布情况(例)

3 讨论

缺铁性贫血为最常见的贫血,在发展中国家及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机体对铁的需求及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使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发为缺铁性贫血[5],其典型临床表现为疲倦、乏力、头晕等。对贫血患者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对其病情进展及预后进行相对正确的评估,对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诊断及评判主要依靠血生化分析,但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检查可发现血细胞的细微异常,此外还具有能检出生化分析检不出的异常问题的优势。本临床试验通过对缺铁性贫血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随访,检测结果表明病情发生进展的患者约10名,预后欠佳的患者约10名。试验组采用血生化联合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检测,有45%的患者红细胞形态学正常,10.0%的患者检出附红细胞体,7.5%患者检出口型红细胞,2.5%患者检出寄生虫,12.5%患者检出异性淋巴细胞,5%患者检出异常细胞,17.5%患者提示可能发生感染。且试验组检查方式在对缺铁性贫血患者随访及预后方面评估,其评估灵敏度为85.71%,漏诊率为14.29%;特异性为96.97%,误判率为3.03%。结果证实血生化联合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可有效减少误判和漏判的发生,对指导患者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而对照组单纯血生化检测在对缺铁性贫血患者随访及预后方面评估,其评估灵敏度为57.14%,漏诊率为42.86%;特异性为90.32%,误判率为9.68%。结果表明其灵敏度相对不高,但其特异性尚可,在对缺铁性贫血患者随访及预后方面评估效率远远不如试验组。

综上,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可有效补充单纯血生化分析的不足,可有效增加对缺铁性贫血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的特异性及灵敏度,有效降低误判及漏判的发生,在指导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及病情监测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缺铁性血细胞形态学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综合护理在小儿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营养干预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大脑前动脉分叉的几何形态学相关性研究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医学微观形态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常见血液病诊断的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