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腹股沟区副乳腺癌1例
2019-10-19宋萍王勇刘焦枝曹江慧
宋萍,王勇,刘焦枝,曹江慧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襄阳 441000; *通讯作者 宋萍 .379630078@qq.com
1 病例简介
男,79岁,主诉:左侧腹股沟区包块9个月余,于2017年2月15日入院。患者于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包块伴下肢水肿,给予活血对症支持处理,症状无好转,并逐渐加重。专科查体:左侧腹股沟区及耻骨联合区局部水肿伴发紫,可触及条索状包块,表浅,与皮肤粘连,质稍硬,活动度差,边界不清;左侧腹股沟区可触及一4 cm×3 cm包块,边界清,颜色发紫;左下肢水肿,左足背动脉搏动稍弱。全腹部及左侧大腿MRI平扫(图1A~C)示左侧腹股沟区皮下恶性肿瘤性病变并腹股沟区、盆腔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行左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活检,结果示(左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性腺癌(图1D);行左侧腹股沟区皮肤活检,结果示乳腺嵴异位乳腺来源浸润性导管癌(图1E),未见明确脉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肿瘤周围可见乳腺腺体。免疫组化:ER(10%+),PR(-),HER-2(++)。患者家属拒绝进一步行FISH检测。临床诊断:左侧腹股沟区异位乳腺癌并多发淋巴结转移。后行放、化疗治疗,因患者不能耐受,放疗未按计划完成,仅放疗DT32 Gy/16 f;卡培他滨化疗6个周期。全腹部MRI复查示左侧腹股沟区异位乳腺癌、腹股沟区、盆腔内及腹膜后淋巴结逐渐缩小,部分淋巴结消失。电话随访截止2017年12月25日,患者健在。
图1 男,79岁,左侧腹股沟区异位乳腺癌并多发淋巴结转移。MRI平扫T1WI压脂序列示左侧腹股沟区皮肤增厚,皮下团块状、结节状软组织信号影(箭),与皮肤分界欠清(A);MRI平扫T2WI压脂序列示左侧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箭,B);MRI平扫T2WI压脂序列示盆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箭,C);左腹股沟淋巴结病理镜下见异型细胞大小不等、核大深染,排列成条索状、团状,部分形成不规则腺腔,诊断为转移性腺癌(HE,×40,D);左腹股沟皮下穿刺活检,镜下见表皮下异型细胞巢团状、单行线状排列,异型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或淡染,灶区黏液分泌,病理诊断为副乳腺癌(HE,×40,E)
2 讨论
副乳腺又称为异位乳腺,系由胚胎时期原始乳腺始基在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未退化或退化不完全发育而成,可发生于从腋窝沿身体腹侧延伸至大腿内侧的任何一部位的乳线上[1],最常见于腋窝,但有报道10%发生于乳线以外[2]。各种乳腺的良性及恶性病变均可发生于副乳腺。副乳腺癌是副乳腺的原发恶性肿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临床非常罕见,发病率极低,约占全部乳腺癌的0.3%~0.6%[1],男性发病率极低。副乳腺癌大多位于腋窝、腹股沟区的皮下及皮肤真皮组织内,因此大多位置表浅,质硬,宽基底,常与皮肤粘连并可突于皮肤表面,甚至形成溃疡。由于腋窝及腹股沟区血管及淋巴结丰富,极易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因此大部分副乳癌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预后较常规乳腺癌差。本例患者为男性,发生于腹股沟区,就诊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
副乳腺癌首选超声检查,超声声像图表现为皮下组织内探及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团块影,无包膜,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多发钙化,边缘呈蟹足状,周边及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3],可与正常腺体、肿大淋巴结相鉴别。Madej等[4]研究发现副乳腺在乳腺X线检查中多不显示,而且腹股沟区副乳腺不在乳腺X线检查范围内,因此乳腺X线检查不用于腹股沟区副乳腺癌检查。副乳腺癌MRI T1WI及T2WI上的信号特点与附近的乳腺相似,形态不规则,可见分叶及毛刺,扩散加权成像(b=1000 s/mm2)表现为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平均(0.92±0.25)×10-3mm2/s[5],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可见明显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流出型”。副乳腺癌在CT上表现为皮下结节状、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侵犯周围组织时病灶边界不清,与淋巴结转移癌、皮肤附件来源肿瘤难鉴别。刘梦友等[6]报道1例腋窝副乳腺癌患者超声及CT表现为腋窝皮下不规则肿块,侵犯邻近胸大肌,边界不清晰,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与本例相似。细胞学穿刺活检是诊断副乳腺癌的“金标准”。病理确诊需符合3个要求:病灶周围可见腺体结构,正常乳腺未发现癌,副乳腺与正常乳腺组织无关系。本例患者经过系统性检查后均未发现除腹股沟区肿瘤以外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故完全符合副乳腺癌的病理学诊断。
由于临床及影像医师缺少对腹股沟区副乳腺及副乳腺癌的认识,本例患者仅行MRI平扫,未行增强扫描,并且肿块已侵犯邻近周围组织,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不清,导致影像学诊断困难。以后对于发生于乳线上的病灶,临床应该做细致的体格检查,以了解有无副乳腺,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及PET/CT等,必要时行细胞学穿刺活检,以免误诊漏诊,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