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功能训练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双眼视功能及调节功能的效果评价

2019-10-19姬艳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9期
关键词:弱视屈光镜片

姬艳敏

屈光参差性弱视多由视中枢融像困难、视网膜成像不等因素所致, 为常见弱视类型, 占所有弱视的30%, 多以双眼屈光度差距过大为主要表现[1], 并使视皮层中枢出现主动抑制情况, 起病后将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 可产生立体视觉障碍情况[2], 且弱视眼视力通常较为低下, 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降低, 调节反应较为迟钝,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随着现阶段人们生活、学习压力增大, 弱视发生率也迅速增加,且弱视治疗时机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联系, 若不能及时有效予以对症治疗, 将严重影响视觉功能恢复, 降低治疗效果[3]。本次本院为寻找更加有效科学的治疗方式, 保证视力及视功能恢复, 特行此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选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216 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108 例。对照组中男62 例, 女46 例;年龄6.9~16.4 岁, 平均年龄(10.62±2.58)岁;矫正视力0.1~0.8。研究组中男59 例, 女49 例;年龄7.1~16.2 岁, 平均年龄(10.39±2.64)岁;矫正视力0.1~0.7。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本组患儿均满足文献[4]中屈光参差性弱视诊断标准, 且年龄≥6 岁;②双眼屈光参差值≥ +1.50 DS, 屈光度数≤±0.50 DS;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0.8;③患儿均无眼部手术史、眼球异常运动情况或眼部器质性病变;④所有患儿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排出标准:①伴有眼球震颤、斜视等眼部疾病;②患儿依从性较差,难以配合检查治疗;③转院或中途放弃治, 临床资料不全者。

1. 3 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眼前节、眼底等常规检查, 并予以1%阿托品眼膏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根据患儿瞳孔恢复情况, 验光配镜, 并结合患儿年龄遮盖健眼, 对于≥8 岁患儿行全遮盖, 遮盖6 h/d, <8 岁患儿遮盖3 d 打开1 d 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视觉功能训练, 借助综合验光仪对患儿双眼视功能、立体视、屈光度等进行全面检查, 并分析检查结果合理制定视觉功能训练方案。①镜片排序训练:取+2.00 DS~-6.00 DS 镜片, 可指导患儿借助镜片视物, 排列镜片光度大小;排序需以由易到难为原则, 度数梯度可以1.00 DS 为单位, 并逐渐缩小为0.25 DS[4], 调节过度需以正镜片为主, 调节不足者以负镜片为主, 训练过程中需在保证镜片光度排序准确性的基础上, 提高排序速度, 可指导患儿在规定时间内(通常为20 min)尽可能多的排序镜片。②Brock 线训练:将Brock 线连一小球, 固定于墙上小钩上,线中间固定一小球, 患儿站立于距墙1 m 处, 拉紧Brock 线固定于鼻尖, 指导患儿先看远端小球, 随后将视线移至近端小球, 可借助节拍器控制注视小球转化频率;“V 反应”指患儿在观察远处小球时会看到“V”形现象, 若看不到则表示存在一眼抑制情况, 此类患儿可为其佩戴红绿眼镜, 红色镜片戴于抑制眼, 以保证患儿正常观察V 形现象;“X 反应”指患儿在观察近端小球时会出现“X 形”现象, 若看不到可指导患儿指住小球, 以帮助其正常看到X 形现象;训练过程中可逐渐提升患儿与墙壁距离, 也可增加线条数量, 同时逐渐提升转换频率, 训练3 min 后指导患儿稍作休息, 眼部疲劳缓解后, 再进行训练。③双面镜训练:选择患儿喜欢读物,字体控制为5 号(也可使用视力卡中单个字母卡), 放置于患儿眼部40 cm 处, 取合适正负镜度双面镜(±2.00 D), 先取正镜放于患儿眼前, 指导其读出阅读物内容或子母卡内容, 并迅速翻转双面镜, 同样要求看清阅读物内容, 随着训练熟练度提升, 可逐渐加快翻转频率, 并增加自子母卡, 单双眼均需训练,训练时间10 min/次, 需训练至反应时间为3 s/周期, 即翻转20 周期/min, 且保证双眼周期差<2 周期/min。各项训练均为3 次/周, 共训练6 周。

1. 4 观察指标 两组干预后通过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盖法等常规眼位检查。观察对比两组视功能情况及调节功能情况。通过双眼融合正常情况、立体视≤100″情况分析视功能情况;通过双眼调节滞后量、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评估调节功能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视功能情况对比 干预后, 研究组双眼融合功能正常率84.26%高于对照组的62.9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立体视≤100″占比82.41%高于对照组的57.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调节功能情况对比 干预后, 两组双眼调节滞后量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双眼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视功能情况对比[n(%)]

表2 两组调节功能情况对比( x-±s)

3 讨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多发于视觉发育期, 眼球在生长发育中受外界视觉异常刺激、视觉经验异常等影响, 都将对视觉正常发育造成干扰[5], 特别对于儿童及青少年而言, 由于其学习压力增大, 发生率也显著提升, 将严重损伤患儿视力, 并将使患儿双眼调节功能、视功能出现不同程度受损, 且弱视越严重, 眼部调节能力越低, 视功能越差[6]。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及时性将直接影响实际效果, 随着患儿年龄提升,弱视可逆性将大大降低, 且大多弱视患儿调节功能存在一定障碍[7], 影响其正常生活, 因此在其临床治疗中, 不但需保证患儿视功能恢复, 还需对双眼调节功能进行综合干预。

低龄儿童视觉可塑性较强, 6 岁之后逐渐开始减弱, 目前, 在大龄儿童弱视临床中多以配镜、健眼遮盖方式干预,以改善患儿视力状况[8,9], 本研究中本院在此基础上加强视功能训练干预, 可进一步提升干预效果。镜片排序训练可有效提升患儿双眼调节幅度, 双面镜训练可提升调节灵敏度,进一步纠患儿屈光不正情况, 提高视网膜清晰程度。调节功能指通过调整眼成像屈光状态, 将不同距离物体清晰成像的能力, 主要受自主神经控制, 由晶状体、睫状肌完成, 并受交感神经支配[10], 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等参数均可有效反映调节功能, 其中调节幅度为眼部由静止到最大调节度时, 眼屈光力上升度数, 主要表示眼部对不断移近物体的最大调节能力, 且患儿弱视程度越严重, 调节幅度则越小, 调节反应越低。而调节灵敏度指在不同水平刺激下眼部做出的调节反应速度, 也是评价双眼能否准确控制改变量的重要指标, 经大量研究发现, 无论患儿单眼、双眼异常, 都可有效反映出调节动态异常情况, 色弱患儿因视网膜成像清晰度不足, 将严重影响眼部协调能力, 进而降低调节灵敏度。Brock 线训练可有效协调眼部视功能, 并可调整聚焦集合近点, 进而起到改善眼部观察不同距离视标能力的作用, 缓解患儿集合不足症状, 并可有效提高双眼自主融像能力, 使双眼保持平衡状态[11-13];经视功能综合训练后患儿注视稳定性明显提高, 且出现生理性复视后, 双眼融合能力将显著提高, 可迅速、准确融像, 且反复训练可有效促进立体视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 研究组双眼融合功能正常率高于对照组, 立体视≤100″占比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眼调节滞后量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双眼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行视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视功能, 提升调节功能, 纠正患儿弱视情况, 应用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弱视屈光镜片
镜片外的星光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为什么弱视的蝙蝠可以在晚上飞行?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
中医特色眼健康管理模式在儿童弱视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某单位职工屈光不正患病情况分析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眼的屈光参差及配镜
隐形眼镜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