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中国经验
2019-10-18李卓
李卓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扎实推进、稳步发展,增强了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巩固大众的理论认同;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大众的情感认同;始终坚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断促进大众的价值认同;始终坚持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大众的国家认同;始终坚持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不断消除大众的盲目认同。这些宝贵经验对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改革开放;中国经验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605(2019)05-0069-09
改革开放能取得伟大成就离不开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认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一些危机和困境,但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总体上巩固并增强了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积累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经验。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总结这些经验对于开展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巩固大众的理论认同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获得大众认同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和影响力,让理论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无用天书,而是成为指导现实生活的实用证书,以此巩固并增强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才能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更加通俗易懂、更加深入人心。四十年来,我国不断重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大众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新加坡有媒体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一种允许中国共产党是唯一领导力量的政体;在保持政治体制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2]正是这样的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积极调动人们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动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飞速增长。邓小平强调要注意分清传统提出的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同时在实践中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民族化,如他提出的“小康”理论是对传统“小康”思想的现代转换;他提出的“黑猫白猫论”、“摸着石头过河”等观点,都具有浓厚的民主色彩,这些接地气的理论表达,使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增进了人民群众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认同。[3]江泽民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提出了许多如“执政为民”、“德法兼治”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治国方略,为引领人民正确对待文化传统、提供民族凝聚力发挥了积极作用。胡锦涛也非常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主动吸收到理论创新中来,如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论等,这都体现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这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使其更加具有掌握群众的活力。十八大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一个新高潮。习近平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思想理论,如吸收大同理想提出了“中国梦”理论,吸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将民族历史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转化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动力,使更多的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4]
(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紧跟时代潮流,又要立足中国国情,只有这样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时代感和解释力,更具时代的生命力和現实的号召力,更好地指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十年来,我们科学把握不断变化的中国国情和时代潮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改革开放初期,根据我国生产力落后、计划经济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等现实情况,我国做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判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步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意识形态方面论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法合理性,增强人们对改革开放、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21世纪初,根据当时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民营企业不断壮大、党建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等现实情况,为了更好地凝聚民营企业家,更好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的发展,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我们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新时期新阶段,面对价值观多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等重大战略思想。十八大以来,为了更好地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中国人们的最大价值共识提出了“中国梦”理论,极大地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总之,我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着眼于对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辟理论的新视野新境界,不断调适主流意识形态,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性需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始终保持科学性和真理性,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保持强大生命力和号召力,赢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同。
二、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大众的情感认同
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是主流意识形态获得大众认同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从经济发展层面突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产生良性的增值效应。
(一)注重效率与公平的统筹兼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四十年来,我国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治国理念,坚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农村包产到户、经济所有制的改革,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科学发展观,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些理念和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也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追求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四十年来,我们不仅坚持把“蛋糕”做大,也在不断注重把“蛋糕”分好。从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通过免除农业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推进精准扶贫等措施,通过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分配公平,坚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些经济发展带来的成就感和收获感,让人民群众心中有着落、有依靠、有希望、有盼头,强化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情绪体验,使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更加持久和坚定。[5]
(二)注重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灌输一定要与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不能脱离问题而空谈主义,这样教育的内容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四十年来,我们不断改变落后的生产力状态,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关注民生问题,直面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将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比如,针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我国不断发展农业和交通、控制房价,改善人们的基本生活;针对人们的医疗、养老等问题,我国不断推进医疗、养老制度的改革,推行了村镇医保、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针对人们关心的教育问题,我国逐步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比重,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针对严重侵害广大人民利益的腐败问题,我国不断加大反腐力度、加强腐败治理,推进党建工作,净化政治生态;针对关乎人们生活质量的生态环保问题,我国推进产业转型,提倡“绿色GDP”,号召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节能减排工作、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不断改善或解决这一系列人们着重关心的现实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纠正人们的认识偏差和不良心态,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对群众利益的实际关照,增强理论的实效性与人民性,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支持与认同。
三、始终坚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断促进大众的价值认同
单靠物质利益的满足、经济层面的吸引,难以获得大众真正的认同。只有物质与精神两手抓,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凝聚价值共识,主流意识形态才会真正获得大众的广泛认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促进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
(一)不断凝练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
意识形态认同实质上的价值观的认同。社会成员个体价值观的追求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一致是国家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观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重视人们的精神问题、价值观问题,为重建精神家园、提升价值认同,我国进行了凝练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探索,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具体来说,改革开放后,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进入21世纪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继而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继续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推动地方和行业提炼概括区域行业精神的熱潮,各地、各行业开展了概括城市精神、提取行业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凝聚各方价值共识,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提升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三个倡导”,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7]实践证明,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形成了基本的价值共识,促进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不断弘扬和发展中国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坚持弘扬和发展中国精神、优秀文化传统,这是推动我国稳定发展、保持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也是获得大众认同的文化根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弘扬和发展中国精神,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8]促进了大众对我们民族和文化的认同。首先,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9]。在中国精神方面,我国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拓展中国精神的内涵,提出了“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女排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中国精神的不同表现形式体现不同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引领和凝聚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大众。其次,中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国文化方面,我国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不断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力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调要继承与发扬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逐步推进“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0]的目标;强调要在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彰显先进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利用先进文化凸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些理念和举措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使得“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增强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四、始终坚持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大众的国家认同
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提升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这都需要以国家实力和国家影响力做坚强后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興,这是赢得大众认同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正确判断,我国把握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经济,维持社会稳定,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世界影响力,增强大众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升了大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一)推进渐进式改革,维护国家政局稳定
渐进式的改革能够有力地控制改革进程,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为提升国家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良好物质基础和社会氛围。如俄罗斯科学院米哈伊尔·季塔连科指出,中国领导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选择了一条适合于自身的渐进式的做法来推广政策;同时,区别于“苏联的现政治自由化后经济改革的模式,选择了与之不同的改革顺序”,从而使中国社会面对的是“可控的转型”,不仅有力地控制了改革的进程,还保有对其及时修正的政治能力,保持住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国家政局的稳定。[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正确处理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关系,坚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改革思路,在渐进改革中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寻找适应于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模式。我国的渐进式改革主要体现在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全局,如设立经济特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通过试点大胆尝试、渐次展开、试错纠偏、全面推进,确保改革事业行稳致远,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高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促进地区间交流,催生整体国家文化
改革开放带来的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促进了整体国家文化的生成,由此加强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也就是说,加强我国不同地区人们和地域文化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促进城镇化发展、放松户籍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交通设施、通信设施,为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和机会,促进国家文化的生成,提升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如傅高义指出,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里封闭大院的开放和各地人口的交融,地方差异逐渐被共享的国家文化取而代之”,“在邓小平时代,一种真正的国家文化的成长,以及对异域文化的更多了解,大大加强了人们对整个国家的认同”。[12]整体国家文化的形成大大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接续追逐中国梦,增强民族凝聚力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怀着民族复兴的夙愿和信念,这是人民共同的梦想,是形成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根源。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这是党的意识形态获得人们认同的最佳“口碑”。只要我们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不变,那么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就能够广得民心、受民信赖。按照郑永年的观点,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国家型民族主义,其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和富裕的国家,由此,它致力于发展经济、维持社会、政治的稳定以及民族的统一。事实上,自近代以来,“中国历届政府的一条主线,即它们都相信中国之伟大,都有决心实现统一、稳定和尊严。”[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改善民生,激励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精神,不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不断提升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意识,提升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四)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取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不断提升国家实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外交事业的发展,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原则,对内安心发展经济,对外妥善处理外交关系,实现了中美正式建交、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提出“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取得突破,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强调“走出去”战略,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不断注重文化外交,逐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国际地位大为提升,国家形象不断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发出“中国声音”,如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不断提升我国在各种国际场合应对复杂问题的勇气、底气和正气,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这些外交上的成就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我国的经济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不仅使大众更加认同我国的各项制度、政策方针等,增强了国内大众对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而且使大众也自觉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在世界上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五、始终坚持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不断消除大众的盲目认同
认同当中有一个选择、对比的过程,只有在对比之后产生自觉自愿的认可、接受和赞同,才能达到真正的实质认同。要巩固并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不仅要做好本国实力的提升,还要防范外界对认同的干扰和消解,必须揭露西方意识形态的虚伪性、为主流意识形态正本清源。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从未停止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不良社会思潮不断入侵,企图通过“和平演变”方式,干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实质上也是与西方意识形态进行斗争、不断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和管理权、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四十年。
(一)揭露西方意识形态的本质,提升大众的鉴别力
改革开放后,在窗户打开、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苍蝇蚊子”也飞进来了,西方价值观以及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乘虚而入,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到大众的生活当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造成冲击和消解。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采取各种措施揭露西方意识形态的真实面目。四十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对西方意识形态、西方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和剖析,我国学术理论界不断加强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分析,不断揭示其本质和严重危害,努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清西方的意识形态陷阱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为我国的主动防御、积极应对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四十年来,我国不断批判和揭露西方意识形态、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真实面目,从被动出击到主动应对,积极同各种西方错误思潮进行正面、直接、有效的交锋,坚决清除各种非议、质疑和杂音,旗帜鲜明地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新自由主义论、普世价值论、西方宪政论、中国威胁论和消费主义论等严重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错误理论,坚决批判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通过媒体宣传、专家讲坛、主题演讲等方式广泛批判和揭露西方意识形态、不良思潮的真实面目,提升大众的鉴别力,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肃清了它对人民群众的消极影响。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大众的抵抗力
要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除了让大众认清西方意识形态的危害和本质,还要加强对大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教育,提升其自身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抵抗力。“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风云变幻,但由于我们牢牢掌握着宣传阵地和舆论导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如大学生和未成年人等),坚持以人为本,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法的改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占领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从而保证了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正确方向。”[14]党的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其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化的泛滥,邓小平反思到:“我们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15]由此,邓小平强调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力地抵挡了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的冲击。进入21世纪,江泽民强调“越是发展经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6];胡锦涛强调,“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17]。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提高人们的政治意识,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18]他还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9]由此,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者的地位,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大增强了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加强大众传媒的信息监管,削弱西方的渗透力
大众的思想认知、心理认同容易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西方国家也往往热衷于借助大众媒体来渗透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注传媒行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对传媒信息的监管,虽然在信息技术方面处于劣势,但是我国一直坚持尽最大力量抵制西方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渗透。改革开放初,我国牢牢掌握主流媒体的管理权、话语权,减少西方意识形态、不良价值观的传播渠道,坚持用主流媒体、官方信息引导“小道消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传统媒体、主流媒体开始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西方意识形态逐渐通过互联网渗透到中国来,我国开始重视网络信息监管。近十年来,随着博客、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媒体逐渐替代了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主流媒体受到较大的冲击,由此,我国注重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既坚守对传统媒体的掌控,又大力发展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尽快占据网络舆论场主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我国十分重视党媒的发展,强调“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20]。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尤其重视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重视网络空间的信息净化,不断促进网信事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严格审查和监督,时时关注网络舆论,为网络世界设置法治底线,出台了各种有关网络治理的政策制度,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对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占领。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对大众媒体的引导发展,在媒体发展中注重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注重对媒体信息的监管,不给西方提供可乘之机,减少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的建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21],仍然不能放松警惕。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认同建构工作需要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增强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解释力;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促进共同富裕,增强中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中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进一步加强对大众的意识形态教育,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加强大众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中国意识形态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王岐山.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N].人民日报,2017-11-07(02).
[2]程翔.中国模式的胜利[N].海峡时报,2009-05-28.
[3]包心鉴,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当代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2.
[4]喻新捷.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民族性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6.
[5]丁忠甫.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6):104-1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7]蔺宏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6.
[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5.
[10]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01).
[11][俄]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李燕,康晏如.季塔连科论中国社会主义现象[J].国外社会科学,2014(5):83-94.
[12][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652.
[13][美]帕斯特.世纪之旅:世界七个大国百年外交风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4]王永贵.新中国60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J].江苏社会科学,2009(5):21-25.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
[1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
[17]胡锦涛.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N].人民日报,2003-12-08(01).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19]习近平.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20.
[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