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幼师音乐教学对学生文化自信的促进作用

2019-10-18高蓓

艺术评鉴 2019年17期
关键词:促进文化自信音乐教育

高蓓

摘要:文化是一個国家、民族在发展中长期形成的、被传承下来的产物,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作为培养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学校,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如今全国高校掀起课程思政高潮的同时,幼师的音乐教学如何能够在课程中渗透对学生爱国主义熏陶和文化自信的影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音乐教育   文化自信   促进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117-02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发展中长期形成的、被传承下来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等产物。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自信是迈向成功的基石。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在开放与多元的环境下,容易使他们迷恋物质生活、缺乏进取心、耽于享乐……而一些年轻人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产生数典忘祖、崇洋媚外的思想,他们甚至羡慕国外的一切,长此以往,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当今一些西方国家借由自己雄厚的物质与经济基础,企图在文化冲突中占据强势地位,所以坚守本民族的文化、强调文化自信在这个时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文化与音乐文明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音乐作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在历史的传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国家时代的缩影,历史中的精髓,不管是上古时期还是现代,都已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是历史发展、人们不同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到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细腰长袖的汉舞、包容兼蓄的唐代歌舞、再到国粹京剧国学昆曲等,中华音乐文明有如明珠一般,璀璨夺目。

二、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切阶段都伴随着教育活动。在我国古代教育活动中,音乐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中心。”①音乐教育从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只是当时的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且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并没有形成特定的模式。到了周代,周公制礼作乐,把音乐的作用上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且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音乐机构——大司乐。大司乐的职能有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个方面,机构的重要职责是以礼乐为本,并且按照乐德、乐语、乐舞三种施教内容,系统化、程序化的对世子、国子和学士进行音乐教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则继续提升乐的功能,把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氏族宗法制度的礼仪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艺术服从于政治。音乐在这时已是修身立世的根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汉代,建立了乐府,其主要任务是教学、演出、创作和搜集民歌等。到了唐代,音乐教育机构逐渐增多,有太乐署、教坊、梨园等,这些机构主要以选拔和培养人才为主。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列强的入侵,伴随着五四运动兴起的“反对一切、打倒一切传统文化”的思想,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成为了主流趋势。在音乐上,大量的音乐作曲家、教育家去美、德、日等地方留学,带回了国外的音乐理论体系和教育思想,学校里开始开设“学堂乐歌”,学堂乐歌不仅在音乐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起到了申民气、振精神的作用,加快了中国与西方等国家的音乐交流,当然中国传统音乐也在这种环境中失去了主导地位,逐渐被人冷落。

三、幼师音乐教学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切入点

如今,音乐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是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陶冶他们高尚的艺术情操,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则更加全面,其教育的目的是不仅要通过音乐达到育人的效果,还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技能,如钢琴、声乐、舞蹈、音乐理论等,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当然,面对青春期的青少年,学校的音乐课程还要担负起提高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以促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一)在学习中感受中国文化的中和之美

“和”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意识,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而儒家和道家也对“和”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阐述。儒家认为:“和”既是宇宙万事万物运动过程中的事物诸方面处于统一、均衡、协调、有序的相对稳定状态,也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提出“礼乐之和”的思想。道家则认为“道法自然”,世界万物都要与天和,不要违背自然规律,方能长生、方能永久。当然,这种“和”的思想也体现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中国的五声调式就是一种“和”的最好体现。无论是在声乐教学中,还是钢琴、舞蹈、音乐理论教学中,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五声调式那独特的调式特点。首先音和音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音乐往往所追求的是与天地同和,清、静、淡、远的意境;其次不同的调式所带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宫调音乐宽厚结实、徵调音乐欢快活泼、角调音乐清澈爽朗、商调音乐铿锵嘹亮、羽调音乐柔和清纯。当然,“中和”还体现在音乐的方方面面,中国的乐曲的旋律很多都是波浪、微小的起伏,所追求的正是适度、中庸、无过而无不及的效果。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把握和运用恰当的音乐,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中正、平和之美,提高他们喜爱我国音乐的兴趣。

(二)在学习中感受中国音乐的多姿多彩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历史,也造就了不同的音乐舞蹈发展,五十六个民族绚丽多姿、各有特色,五十六种音乐璀璨夺目、风格迥异。蒙古族音乐节奏自由、高亢悠扬;藏族音乐优美辽阔、婉转动听;傣族音乐柔美细腻、灵动舒缓;维吾尔族音乐情绪饱满、热情奔放……当然还有广东音乐、青海花儿、东北二人转、侗族大歌等,这些均可在学校的钢琴教学、声乐教学、舞蹈教学和中国音乐史等教学中有所体现。正如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所言:“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通过一个民族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进而加以了解;反之,透过一个民族的文化,我们才可能真正地体验一个民族的音乐并从整体上来认识它。”②

(三)在中西方音乐比较中重塑文化自信

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由于文化的差异,其音乐上的差异也非常大,如中国是五声调式,追求和谐、中正,西方多是七声调式,以达到乐曲的丰满效果;中国的乐曲旋律多是级进关系,强调中庸、注重神韵,西方则更多的是跳进的旋律,使音乐更富戏剧性和冲突性;中国音乐单声部线条较多,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西方音乐注重多声部思维,强调和声体系;中国的音乐与自然结合,讲究天地同和,西方音乐则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反思……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音乐的深邃意境又可以体会西方音乐的严肃与壮美,在中西方音乐的对比中,逐渐建立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说过:“民族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保持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不仅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广大青少年一代的民族音乐素养,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不可缺少的”。幼师的音乐教学由于课程多、种类比较全,所以可以利用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中国文化传统内容的渗透,以达到能够提高和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注释: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②林军.《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美]本耐特·雷默在1998年沈阳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音乐》,1998年,第04期。

参考文献:

[1]郑旦.从历史文化视角看中国“世界音乐观”的演变[J].当代音乐,2016,(14).

[2]汪闻远.从音乐发展角度谈中国的“文化自信”[J].当代音乐,2018,(10).

[3]赵少英.以民族音乐艺术助推大学生文化自信[J].高教学刊,2018,(13).

[4]谷丽萍.论“文化自信”的教育契机[J].中国音乐,2017,(03).

[5]黄宝莲,林振东.文化自信培养路径:基于社会思潮流变下的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

猜你喜欢

促进文化自信音乐教育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微信营销对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