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琴曲《忆故人》
2019-10-18白金
白金
摘要:古琴作为一件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其特有的内敛而深邃的艺术内涵深受文人喜爱。经过历代琴人的薪火相传,积淀了数量颇丰的琴乐作品,《忆故人》即是其中佳作,亦是当代琴人必弹的经典曲目。本文从乐曲背景、曲式结构与指法特点对本曲进行梳理并对每段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希望能为欣赏或演奏者们提供一些理论帮助,对研究此曲的琴人或古琴爱好者提供一些前期铺垫。
关键词:《忆故人》 琴曲 今虞琴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062-02
一、乐曲背景
《忆故人》谱最早见于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由张子谦先生据彭祉卿先生家传谱《理琴轩》旧藏本整理、抄录于内,为减字谱和工尺谱的对照谱,并标有拍点。据张子谦先生回忆,彭祉卿先生最先把此传授给他。同时期的吴景略、査阜西、顾梅羹等琴家也相继学得此曲,并有录音存世。关于此曲在当时的流传程度,张子谦曾概括为“偶一抚弄,听者神移,争清留谱,于是大江南北流传渐广。”[1],当时琴人对此曲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在另一载有此曲的琴学著作《琴学备要》中,顾梅羹先生也采用理琴轩彭祉卿所传的谱本。并在后记写到“此曲又名山中思友人或山中思古人或空山忆故人,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以后就只浙音释字、风宣玄品、重修真传、琴苑新传等四家琴谱传录,都是一系相承无异。”[3]《神奇秘谱》等五家琴谱中虽有《山中思友人》一曲,但不论定弦、调性、结构并无共同点,应为不同琴曲,而非不同版本。不过在《荻灰馆琴谱》中收录有一首名为《山中忆故人》的乐曲,共五段,其中第二段内容疑似缺失,附有后记。乐曲起结泛音段落与《理琴轩》本几乎完全一致。其主体段落虽然不同,但无论结构框架、指法编排、用音逻辑都极为相似,并且第四段开始处的指法与吴景略先生《忆故人》录音中演奏所用指法相同。另外,在《琴曲集成》第二十四册的剧本提要中,查阜西先生提出“《荻灰馆琴谱》是清代泛川派琴学大师张孔山弟子欧阳书唐的谱集。”[4]这与彭祉卿先生所说,是其父在清末光绪年间得自蜀僧某手授的抄本。不论年代、地区、流派、曲名、音乐结构都有着许多不谋而合。是否可能为同一时期的不同版本或为同一体系的发展关系有待进一步考证。
传统琴人操缦时,常参看只记录指法不记节奏的纯减字谱。随着西方音乐概念与记谱法的引入,当代琴人更多使用简谱(或五线谱)和减字谱的两行对照谱。目前《忆故人》谱使用较多的是《古琴考级曲集》中的版本。其谱字据《今虞琴刊》,但与原谱存在较多差异,且无打谱、演奏或记谱者的信息。根据笔者的聆听与演奏经验推测,与吴景略先生的演奏录音最为接近。下文分析据《古琴考级曲集》。
二、曲式结构与指法特点
樂曲为C宫系统的商调式,借正调定弦,共分六段。全曲184小节,2/4拍记谱,由于乐句划分需要个别小节记为3/4拍。曲式结构为“引子+主体(A1+A2+A3+A4)+尾声”的三部分,速度布局为“散—慢—中—快—散”。乐曲具有典型的传统琴曲特点,泛音起毕、五声音阶、多叠句、多短句、合头合尾等。在指法、旋律进行又有独特之处,如左手注、淌下滑指法,带起、方合、推出等左手辅助性指法运用较多;句末多以同音散按应合并停在前半拍,随后用带起补充成一个整拍;旋律的进行几乎都在七弦等。
三、乐段分述
乐曲第一段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段悠扬而又略带凄清的泛音渲染出空山月下的静谧气氛,同时也是作者创作环境的写照。共四句,后三句由首句紧缩展衍而出,原谱注明“缓作”。第一句徵音起级进加四度跳进的上行,两次重复主音,加强C宫系统商调式的确立。再下行扩充音符之后回到徵音。句末指法“撮”,巧妙的引出第二句十徽上高八度的重复,不再重复主音商,推动音乐向前进行。如山谷中远处传来的回声。第三句为向下纯四度的紧缩模进,下行只保留上行的音符。最后重复第一乐节,点明主题。四句泛音此起彼伏,由远及近,由密至疏,由紧至松,由跳跃归于平静。
第二部分从描写外部环境与营造宁静的氛围,转而进行人物内心的刻画。由三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原谱注明“跌宕弹”。起音用了“注”、“猱”、“吟”三个装饰性的技法修饰,浓重的惆怅情绪。紧接着五个羽音快速密集,形成强烈的音乐对比,前松后紧,跌宕铿锵。接下来如歌似诉的旋律,以七徽为起点从七弦到一弦顺势而下,曲回婉转,忧郁动人。句尾一弦处再次出现羽音的长猱,与开始的角音相呼应。紧接着的“推出”,犹如愁思终于按奈不住,内心充斥的苦闷情绪终于在叹息声中得以释放。思友的真挚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弹者听者感慨万千。第二句为第一句“合头合尾”基础上的展衍,变化的部分为21小节的4个音符,发展为31-32小节的11个音符。另22小节与33小节节奏与按音位置略有不同。第三句转入正调(F宫系统),以新的材料诉说着和故人的昔日光景,节奏更加紧凑,音符更为密集,情绪波动更加剧烈。
第二段进入乐曲的主体部分,重新回到C宫系统商调式。开始“入调”,仍为“散弹”。第一句承上启下,由七弦七徽的商音起,向右取角、回商、向下取宫再次回商。具有传统琴乐典型的“一字一音”特点。再用“退复”、“双撞”、“进复”等指法对每个音进行润饰,并通过“绰”、“淌”等滑音指法连接起来,形成婉转动荡,丰富多变的优美旋律。随后为本曲的两个经典“组合”指法与固定音型,并构成了重要乐思和旋律材料。(见谱例1)其一是按音后下一个音位“掐起”加一散一按的应合。其二是以弱拍处的名指“放合”开始,“带起”加一散一按的同音应合。且接下来共出现21次徵音散按的应合,贯穿音乐的主体部分。音响效果上“放”、“带起”虽都为空弦音,但音色与右手弹奏空弦相比更为柔和、厚重。节拍虽都处在弱拍上,但在演奏录音中可以明显听出坚劲的强奏。突如其来的轻重颠倒,使旋律跌宕错落,趣味横生。本段随后以这两种“组合”指法与固定音型续成主要旋律。
第三段同样由七徽七弦的商音起,随后旋律不断向高音区发展,并巧妙的融入第一乐段泛音的下行乐思,使音乐突增空灵、幽然之感。随后指法旋律的不断重复再现,如76-79小节是62-65小节上准音区的模进、87-94小节与66-73小节的“合尾”。仿佛与故人弹琴赋诗,对酒当歌的往事不断浮现,思绪难以平复,越发惆怅。
第四段为乐曲的高潮部分,在前一段的基础上右手加用撮音,增强了音量。音响更加饱满,怀念的情绪更加浓烈。自七弦七徽处模进上行至本曲最高音四徽处,再以“撮撞+撮”的指法结构模进加花下行至九徽羽音,稍作停留缓上回到原点。彭祉卿先生总结为:“一气流转,指无滞机;九徽带音缓上,振尾朝宗,尤为着力”[3];之后对第二部分的三个乐思进行再组合,没有出现新的材料,段末第三次合尾。
第五段前四句运用重复手法构成两个叠句。仍以七徽七弦商音起,首句主干音与第二段首句相同,只是润饰性指法稍作变化。第二句大指在七徽六分与七徽往复动荡,实际演奏中琴家们往往特意弹在七徽四分的“夹缝音”上,更添委婉感伤之情。接下来是前一段(108-114)的完全重复,随后在按音、“掩”、“带起”不断交替演奏的新材料(140-143)和变化的“掐撮三声”中(146-149)收尾,乐曲主体部分结束。
第六段同第一段,不过由先按音后泛音的两部分旋律组成。节奏自由,跌宕委婉。名指七弦下滑至徽外再连续过弦至四弦带起,充满感伤。第二句原谱指法为“从头再作”。而此谱与《荻灰馆琴谱》中指法相同,节奏与吴景略先生录音一致。(见谱例2)随后从五弦十徽处的主音起,在下准音区再现了39-44小节往来动荡的旋律,并再次运用“蟹行”指法。前后呼应,缠绵往复。随后“入慢”转至正调,乐曲在疏缓低迴的低音中逐渐结束。
尾声泛音段落遵循着一般乐曲入本调泛的特征,似乎从沉浸在回忆的梦中醒来,又回到静谧幽深的空山之中,自己独自徘徊。
四、结语
《忆故人》结构虽不复杂,但曲调极为感人。琴曲想要表达的思念之情,通过凄切辗转的旋律,较易理解。但久别不见、缠绵悱恻的心境还需不断的抚弦操弄,细细品琢,才能深刻体会,精确表达。
参考文献:
[1]今虞琴社.今虞琴刊[M].上海:上海社會科学院出版社,2009.
[2]成公亮.秋籁居琴谱[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顾梅羹.琴学备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琴曲集成(第二十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李祥霆,龚一.古琴考级曲集(第一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