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不是山》
2019-10-18周亮
周亮
摘要: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偶有碰撞,每次的碰撞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虽说每个画种都是由每个地方的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产生的,但是异域的特色融合有时候会使艺术表现更加不同。这次我將中国画的元素融入到西方油画当中,企图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让两者的结合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关键词:油画 中西融合 风景 真实 视角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048-02
青原惟信禅师曾说过其参悟时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再到见山是山的心境变化,其实变的从来都不是景色,而是人。
在我学画画之前,我曾“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看见名流河川,惊叹的是它的高大雄伟和波涛汹涌,是它的刺破青天锷未残和倒海翻江卷巨澜。我欣赏的是它华丽壮观的外表。而在我接触了画画之后,欣赏过历代画家故事和他们的画之后,我开始觉得山并非是眼前的山,水也并非是眼前的水,我心中所想才是我所见到的本质,我想画出来的不过是我生活中的阅历积累。眼前之山水因为我的不得志便是“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眼前之山水因为我的意气风发便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者,作为创作主体,若是没有艺术家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对社会文化接受与熏陶,便也不能使接收者们理解与感知这样的美,也就无法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我们透过画面想表现的是由社会环境、文化教育思想观念所统一并带有民族性的自我,无论是丑陋的,美丽的,善良的,可憎的都是我们自己真实的内心。
可是,大学这四年又给予了我更多的看世界的视角。流水匆匆,学到的东西不是浅浅墨迹可以描述,从专业知识到专业技能实践,从为人处世到与人沟通,学习给我的不是虚度时间,而是改变我的眼界和活着的态度。
由此,我想画出这样的一幅画:我亲眼所见的,不是我所希望的,我内心所想的才是其真实存在的。 一、构思创作
从梅西纳到卡拉瓦乔,从艺术底蕴浓厚的意大利到文化气息深沉的中国。在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中,中西方艺术偶有碰撞,但是却很难有所超越。因为每种艺术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颜料与色彩,还是一种文化的民族性的表现。所以,我就在想是否能用油画来表现本土民族的东西,让其“入乡随俗”,在画面中画中国河川的风景,并用本土的惯用颜色和画面处理方法来表现画面,也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让其更能让人接受。
于是我想起了之前暑假在云南游历所看见的“孤云独去闲”的众山以及“云水两空濛”的河流。山川河流不仅仅是西方油画中善用的题材,中国画当中也有众多表现,所以我希望在画面中添加中国画山水的感觉让其相互融合与贯通。
二、创作背景
在初到云南之时,先感受到的是冰冷的天气。在南方将近四十度的天气,云南竟然只有十几度。而在下一刻震撼我的却是这被云气所拥抱着的连绵山脉,高耸入天的山峰下人类又显得那么渺小。视觉的冲击力让我呆呆地愣在那里,生于江南的我,看惯细水长流,平原矮山,从未想过山水也可以如此的气势磅礴。那时候的我只是被他的外表吸引,我仿佛看见了屹立不倒的巨人,在问我,何时才会有这样顶天立地的姿态来面对世间。由此,我想,毕业创作我一定要画一幅这里的风景,我想看到的不仅仅是这迷人景色,更想知道这景色是如何看待的我。但是我又不想单单以写实手法来表现画面,而想给画面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三、资料收集
在想好自己想要创作什么方向之后,我就开始寻找当时拍摄的照片,并搜集相关文字记载,然后向老师询问究竟云南哪里适合入画。老师给予了我相关的建议并确定了最终表现的地点是蓝月谷。蓝月谷以水的颜色和河湾形状犹如月亮一般,因此得名蓝月谷。和我想用来表现中西画融合的风格相适,于是便选中了这个景色。我参照了很多油画作品里面的水流山石,又找了很多国画作品作为参考,学些皮毛棱角。
四、教师指导
在我和老师描述自己希望表现的东西之后,老师在我提供的照片中选取适合的,并将尺寸订为100cm×120cm,通过反复讨论,将色彩订为冷色调。由于山的背景太过于空旷,老师建议我将云添加在山的背后,并增加一座云雾飘渺的山。对于近景的水流用松节油稀释颜料流淌的方式进行涂抹形成自然下流的感觉。
五、过程
选好照片之后,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表现方式。我不想用写实的方式画出这幅画,艺术在我眼里从来都不是“像”。我希望透过画面给别人展现的是我所想、我所知,所以我选择了用国画形式与油画色彩相互融合的形式来表现我的画面。
(一)整体铺色
铺大色时,我尽力将颜色铺的平整,并注意拉开远近虚实,色彩也偏向冷色调,远处的山用国画色彩中常见的青绿山水表现近的山峰,越往后的山峰越朦胧,由此拉开距离。河水用明度偏低的调色来让画面,重点突出在近景小瀑布流水上面,将前面的石头位置大致定下来,河流方向和倒影位置也定下来。中国画中常用的颜色是青色,所以我将整幅画的基调定为青色。
(二)画山
山的处理方式是分出虚实前后,用大色块替代细节刻画,用渐变表现远山起伏变化。山上的颜色多是蓝色与绿色,云气包围着它们,虚无缥缈,似在似不在。用线来描绘山的边缘,使它像国画一样有其边缘,却又不会失去油画的色彩。树我则是用重色笔的虚毛干擦出来。左面的山因为距离我更近所以青绿色更重一些更多一些,而右边的山在画面中,距离我远一些,所以青绿色稍微少一些。在青绿色之后的山,我决定用灰蓝色,最远的山我用灰色来表现。在左右山的中间的远山,我用干笔擦出一些虚无缥缈的纹理,让人看出一种像山又不是山,像云又不是云的感觉。
(三)画水
在靠近山脚下的水流,我用灰色与青色来表现远处的水,倒影则用深色来表现。我尽力寻找一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现水,虽然是现实生活中蓝月谷的水是蓝色的,但是在画面处理过程中,我希望把它处理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让它为整个画面服务,背后的水偏灰色便能使近处的水更加突出。近景的水我用饱和度比较高的蓝色以及绿色来调制,配合一定的黄色和白色颜料来制作出一种光照的感觉,做出波光粼粼,水光一线的即视感。
近景小瀑布的河流上因落水而产生的四处喷溅的水流我选择用白色去描绘,但是白色不是全都是纯白。近处的白色更加的纯,而与距离我较远的白色则偏灰一些,这是因为我想用度来调整画面的远近关系。在处理水紋方面我选择用细笔勾勒出水流方向,用像头发一样交错的线条描绘出水流的交错与复杂。
(四)画云
我选择用干笔蘸取少量颜料涂抹的方式来表现云彩,并柔和虚化山的边缘,形成山在云间的感觉,空中的云用虚无飘渺的山营造出云的感觉。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的感觉。
六、结语
通过这段时间老师的悉心指导,这幅画终于完成。而我又跟随老师学到了很多表现的技法和方式,增长了我的技能表现能力。而我想要表现的内容也终于被我跃于画面之上。创作过程之时因画不出来、没有想法而烦躁的心情,不知如何表现画面如何统一画面风格而急于寻求答案的心情,都给我以后的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回忆。
清代画家士庶曾说过:“山川草本,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法有无间。”我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主观意识对于画面的处理与影响是巨大的。国画最为吸引人的地方便是它的空间处理虚实方式,若是将之用于油画之上,想来火花的碰撞必定壮观,可惜我才疏学浅,并不能很好的表现出这样的感觉,若是以后有机会,再多学数十年的油画,也许我能将此表现得更完善一些。
想来作为一名南方人在东北生活已有四个年头了,这四年我所学到的不单单是北方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不同于南方的社会环境,给予我对与艺术的理解和接触多了一个层次。作为一名画画的人,我们的画终究是要回到社会的,这样它才具有它的价值,而我也将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陈雪梅.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20):21.
[2]李俊佑.由气韵生动研究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J].美术教育研究,2015,(23):44.
[3]李荣琳.承传东西 造境油画[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4][英]威尔·贡培兹著.现代艺术150年[M].王烁,王同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