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地区“仿真绣”与“乱针绣”的比较研究
2019-10-18唐峰郑泽君
唐峰 郑泽君
摘要:本文以苏杭地区“乱针绣”和“仿真绣”为例,对比两者的起源与发展。从题材、技法进行比较研究,突出“乱针绣”与“仿真绣”的改革创新。通过归纳“仿真绣”与“乱针绣”的共性,进而更好地解析“乱针绣”与“仿真绣”。
关键词:“仿真绣” “乱针绣”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032-03
一、“仿真绣”与“乱针绣”的溯源
(一)仿真绣的起源与发展
沈寿(1874-1921年),出生在江蘇省吴县,原名沈云芝,字雪君,号雪宦。在西学东渐之际,沈寿最先将西方绘画中的光影、明暗融入到刺绣当中,打破了传承多年的传统刺绣样式。幼年的时候,受家庭环境影响,她七岁便能捻针学艺,八岁就能脱离于画稿绣制出《鹦鹉图》,受到周围许多人的夸奖。1906年,沈寿赴日本观摩考察刺绣及美术学校中刺绣的教学情况,在《雪宦绣谱》中说“既一游日本,观其美术绣,归益有得”。从日本归来,沈寿开始尝试在刺绣上应用西洋画的明暗画法,讲究“循画理,师真形”,注重肖像仿真,阴阳向背的表现手法,绣出来的画面凹凸分明,极富有立体感。“仿真绣”由此诞生,并将传统刺绣工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沈寿的“仿真绣”吸收了西画中的明暗及日本刺绣法来表现物象,她将中国传统的刺绣针法融合西洋画中用光、色表现的方法呈现画面,赋予画面很强的穿透力。1910年绣制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是以铅笔画为画稿,在用线与用色上突破传统理念,描绘的意大利皇后形象甚是逼真,并在国际赛事上斩获最高殊荣。随后,这幅作品就被清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意大利皇后,立马引起轰动,享誉该国。杨夏在《南洋劝业会报告书》中提到“京畿馆之绣义国皇后爱丽娜像镜一具,真堪称绝绣”,给予沈寿卓越技法很高的评价。在美国旧金山太平洋博览会上,沈寿的《耶稣临难像》震惊四座,荣获一等奖,她大胆尝试,根据人体面部肌肉的走向,用自创的迂回旋转短针,和纵横交错的虚实针表现,虚实并用,绣线布局生动多变,让观者在任何角度看都不会因为反光而影响视线。沈寿刺绣以“仿真”为主,提出“若镜摄之像,则肖神尤宜注意”的主张。她最后的杰作是在美国纽约展出的《美国女优倍克像》,绣于1919年,针法采用的是传统的长短针,长短线条互相融合,蓬松的卷发,美丽的笑容,华丽的服饰,女演员的优雅被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来。从此,“仿真绣”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刺绣艺术家们的持续关注。除此之外,《雪宦绣谱》是一本由沈寿口述,张骞整理编辑而成的必不可少的刺绣理论总结,详细的叙述了传统刺绣方面的工具、针法及绣要、绣品、绣德和绣节等,较为系统地讲解刺绣知识,内容殷实,主次得当,展现了刺绣的技艺要领和精华,堪称刺绣界的宝藏。
(二)乱针绣的起源与发展
“乱针绣”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伟大的刺绣艺术,同时也被称之为“画绣”。其绣采用长短交叉的针线,法无定法,以乱取胜。借鉴西洋画的笔触质感,以绣针代画笔,用乱针来绘制画面。通过分层加色,表现物象与光影。故而以“乱针绣”为名。乱针绣在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刺绣针法,使画面的色调丰富多变,耐人寻味,艺术价值颇高。
杨守玉(1896-1981年)是一位优秀的刺绣艺术家。原名韫,字瘦玉,江苏省武进县人。她从小受到良师悉心教导,读过许多经典名著,具备很好的文学修养,能诗能文。刺绣技法受到住在一起的表姐的影响,耳濡目染许多传统刺绣针法。二十岁毕业的时候,就被吕凤子先生聘请到丹阳的正则女子中学教课,主要担任当时绘绣课的教师。她不辞辛劳,耗费心血,一心扑在工作上,同时也饱受精神压力,经历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创造了独特的“乱针绣”,开创了刺绣的新时代。
乱针绣结合了西方油画的技法和色彩,开创了线条交叉纵横,乱中有序的独特风格。画面经过层层设色后显得丰富多彩,立体感强。以绣线为丹青,以针代笔,使刺绣成为艺术。杨守玉一直努力创作,不断改革创新,诞生出很多不朽的作品。1930年,正则学校展出杨守玉许多件刺绣作品,如《美女与鹅》《少女》《陈立夫像》《美女与骷髅》等,件件作品都形态传神,令人叹为观止。杨守玉的乱针绣作品善于运用类似于西洋画的笔触和色彩,多用长短线勾勒画面,采用直斜,横斜角度的绣线交叉组合,逐层深入,追求画面的色彩对比。发表于《正则绣》上的《美女与鹅》,原稿出自西洋名画,画面呈现的是在一片幽静的森林之中,一只白鹅旁站立着一位赤身裸体的女人,女人拥有飘逸的长发,身材婀娜多姿,描绘裸体女性在当时可谓是开创性的举措,她运用活泼的针线刻画女人动态,人物被描绘得惟妙惟肖。
《吕凤子像》是杨守玉为其师所绣,我们从中可见她刺绣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画面上已初步展露出素描的黑白灰以及西洋画的光影,用线利落干脆,生动活泼,造型精准概括,画面层次感鲜明,她将传统刺绣方法所不能表现的物象,极致地展现出来,不拘于线条,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远看人物的边缘若隐若现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仿佛罩上了一层灰色调子,近看画面则是由长短粗细不一的线条组成,同时还逼真地表现出人物各部分毛发的质感。画面章法布局深受文人绘画影响。驻足细看,在画面右上角绣着九字行书的提款,足以显现杨守玉拥有着较深的美术和书法功底,赋予乱针绣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作品《美女与骷髅》运用借喻的手法,美女象征生,骷髅象征死,画面中,人正对着镜子沉思,思考生与死的关系,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画中人物呼之欲出,主次分明。画面虚实得当,张弛有度,色彩明快厚重。杨守玉拥有这样的成果,离不开她的恩师吕凤子先生,在公开采访中,杨守玉对外界媒体说过:“我是在吕凤子先生的启发和指导下,学校创造条件才有此番成就”。因此吕凤子先生是乱针绣最早的探索实践者,杨守玉在其指导与影响下,才能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乱针绣”。“虚实乱针绣”是后人在乱针绣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针法,主要是借鉴素描单一的笔触来表现画面,突破原来的绣法,呈现出素描的画风。通过灵活的针线,单一的线条,粗与细、虚与实交相辉映,精益求精,丰富了表现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乱针绣的创立,丰富了传统刺绣的宝库。传承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仍旧不断试验,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源源不断地往其注入新鲜的活力,使刺绣界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我国刺绣事业蓬勃发展,创造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仿真绣”与“乱针绣”的风格差异
(一)“仿真绣”与“乱针绣”的题材区别
在沈寿之前的刺绣作品主要是以图案、中国画和书法为粉本。沈寿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根据照片和油画进行一对一的放大,在绣布上勾好轮廓,绣成之后进行润色。图像多为西洋油画的人物、风景、摄影人物等。其独特之处在于用多股多种色线穿在一根针上进行润色,多种色线碰撞交融,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乱针绣题材选择十分广泛,例如,刻画人物肖像、描摹自然风光、绘制姿态各异的动物,甚至还有很多抽象作品。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把自己的所看所感通过针线表露在画面上,以针代笔,传递自己的情感,使观者更容易引起强烈共鸣。
(二)“乱针绣”与“仿真绣”的技法对比
往往传统的苏绣主要讲究“排比其针,密接其线”,沈寿的“仿真绣”讲究的是“三分画,七分绣”,以“新意运旧法”。按照墨线勾勒出轮廓来绣,用色都是遵循背面浅正面深的原则,光源直射的地方是亮部,用较细的线条表现,较为明了,用线颜色浅;暗部是较为模糊和粗的线条,用线颜色深。绣线呈现出放射状纹样的时候,为使绣线转折自然,要渗入几条短线。通过绣线的排列方式来表现物像,线条顺着一定的生长方向和规律进行排列组合。
乱针绣顾名思义,以“乱”为特点,线条的运用最为关键,主要是采用长短线条交叉错落,逐层加色的形式,使得绣线之间相互联系。线条交叉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走线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通过交叉绣线倾斜角度的变化,勾勒出不同的画面效果,针法灵活,转折多变,使得作品呈现的画面质感生动形象;另一种线条交叉时则没有方向性,仅仅是向四周散开,没有章法,优势在于绣线能更好的突出光泽明亮艳丽。乱针绣的线条需要针针交叉错落,避免出现垂直和网纹方向的交叉,不要让线条过于呆板。
以人物为例。沈寿的《耶稣像》源于摄影技法,使用两三种色线穿在一根针上,在光的照耀下,绣出来的效果更加的逼真。头发与胡须的表现采用了线条均匀的短针前后衔接连续进行刺绣的方法,针针相连,或用滚针迂回旋转,犹如一笔写成,针针缠绕紧密,整根线条呈旋转状态,针脚较短,显得蓬松自然,人物立体感极强。乱针绣《蒙娜丽莎》在眼睛与眼白的交界处,线条互相渗透,边缘模糊,大面积的面部线条没有显得过于整齐,暗部则是先用肉色进行平铺,然后逐层施色,主要以红紫、土黄、灰紫为主,丝线很细,丝理纵横交叉,虚实相映。
三、“仿真绣”与“乱针绣”的艺术共性
“乱针绣”与“仿真绣”在同一时期,同一背景下诞生,两者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沈寿的家乡位于苏州,是有名的苏绣发源地,气候温暖,环境适宜,利于桑蚕养殖业发展,她的祖母、母亲、姐姐都善于刺绣。后来沈寿与余觉结婚,余觉是位能诗善画的人,具备很高的艺术修养,余觉常常以笔代针,沈寿则以针代笔,他们彼此之间画绣相辅,互相影响。在杨守玉小的时候,父母对她宠爱有加,为了使她受到良好的教育,家中请来教书先生耐心进行讲授,以及受家中表姐的影响,便为后来杨守玉“乱针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刺绣与西方绘画结合创新,《尚书》中有“衣画而裳绣”的说法,通过研究绘画,学习绘画的技法,对绘画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进而习得刺绣的理论,有助于提高刺绣者的艺术特征和对绘画作品的理解。仿真绣与乱针绣都是刺绣与绘画的实践结晶,沈寿开创新一代的风尚,强调“外师造化”,注意光影在刺绣中的应用,通过不同的绣线颜色描绘物体之间的光影变化,呈现凹凸之实,立体之美;乱针绣不同之处在于,结合西洋画光线的明暗度,拉开物像之间的空间感,画面深邃,通过绣线疏密、深浅、长短的交叉组合,赋予丝线很强的光泽度,充分运用到绣品当中,使它变得独特而有魅力。
参考文献:
[1]阮立.融合中西传承创新——民国刺绣革新“仿真绣”和“乱针绣”[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06):130-133.
[2]张道一.沈寿及其刺绣艺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8,(02):59-63.
[3]朱雪晴.乱针绣的艺术特征[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02):103-105.
[4]刘凡.论沈寿对中国刺繡艺术的贡献[D].南京:东南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