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发展:历史演进、政策变迁与经济增长
2019-10-18张建伟刘志伟王发莉
张建伟 刘志伟 王发莉
(①③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②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得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经济学家的认可和赞誉,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奇迹并非西方个别学者认为的“人类行为的意外结果”“中国并不具备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经济不可能有持续发展”。[2]美国《时代》周刊评价称:“中国经济快速提质升级的决心和成就让各国赞叹,有力回击了唱衰的声音,中国赢了。”[3]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藏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内地发达省份相比,西藏经济发展依然落后。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及民族问题决定了西藏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性,因此政府在西藏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4]
20世纪80年代的渐进式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1985年“以城市改革为导向和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地级行政单元成为国家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落实的重要空间载体。国家政策的关注点从西藏整体发展逐步转向以重点城市为节点的战略发展,西藏旅游经济重心也以地级城市单元为主。随着国家旅游政策的调整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时间推移,西藏旅游发展的重心逐渐从以地级单元为主向乡村及其边境地区推进。[5]研究西藏旅游经济历史演进、政策变迁与经济增长,对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治理边疆的智慧和方案、掌握涉藏话语权、实施乡村旅游振兴及实现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西藏旅游发展的历史演进
(一)西藏旅游发展演进脉络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旅游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态势,已经发展成为西藏经济社会的支柱性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980-2017年间,西藏旅游接待人数从1980年的0.35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2561.43万人次,增长了7318倍;旅游总收入从1980年的0.0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79.37亿元,增长了37937倍。(见表1)从“六五”时期到“十二五”时期旅游发展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上升幅度较大。其中,旅游接待人数从“六五”时期的19.66万人次增加到“七五”时期的37.27万人次,增加了17.61万人次,增长了89.57%;旅游收入从“六五”时期的0.15亿元增加到“七五”时期的1.92亿元,增加了1.77亿元,是“六五”时期的12.8倍;“八五”时期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为86.82万人次和5.84亿元,比“七五”时期分别增长了132.95%和204.17%;“九五”时期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为213.55万人次和20.03亿元,比“八五”时期分别增长了145.97%和248.12%;“十五”时期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为550.57万人次和62.43亿元,比“九五”时期分别增长了157.82%和211.68%;“十一五”时期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为2124.99万人次和226.25亿元,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了285.96%和262.24%;“十二五”时期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为6789.88万人次和874.64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分别增长了219.53%和286.57%。(见表2)总体而言,西藏旅游发展迅猛,旅游接待人数从“六五”时期的不到20万人次增长到“十二五”时期的60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从“六五”时期的不到1亿增长到“十二五”时期的874.64亿,旅游发展增长体量巨大。
表1 1978-2017年西藏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变化
表2 不同时期西藏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率变化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传教士以传教、考察、游历、探险等为名进入西藏收集情报[6],出现了早期的旅游业。西藏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期间,由于封建农奴制度还没有彻底抛弃,受封建农奴思想的影响,西藏各项事业发展仍然缓慢。西藏自治区成立后,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正轨,西藏旅游事业也在筹备当中。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旅游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西藏发展最快的行业。回顾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具体见图1和图2。
图1 1978-2003年西藏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历史演变
图2 2004-2017年西藏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历史演变
(1)起步阶段(1978-1985年)
这一阶段,旅游业一直到1979年仍然在筹备阶段,没有建立专门从事旅游事业的政府职能部分,真正旅游发展统计是从1980年开始。旅游接待人数从1980年的3525人次增加到1985年的7.20万人次,增加了6.85万人,增长了19.43倍,年均增长了391.43%;旅游总收入从1980年的0.01亿元增长到1985年的0.04亿元,增长了4倍,年均增长了60%。这一阶段西藏旅游业刚刚起步,旅游基础设施尚未建立,旅游业发展非常脆弱,属于粗放型发展。[7]
(2)缓慢增长阶段(1986-1998年)
这一阶段,西藏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各出现一次波峰和一次波谷,其中波峰分别在1987年和1988年,波谷都在1990年底,这是由于1989年拉萨发生骚乱事件和中国当时的政治风波,使得西藏旅游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之后,西藏旅游迅速恢复并呈现平稳上升趋势。整个阶段接待旅游人数231.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34亿元。这一阶段西藏旅游发展基础设施、旅游职能部门、旅游开发等逐渐发展起来,使得旅游业慢慢步入轨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3)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5年)
这一阶段,西藏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数由1999年的44.85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180.06万人次,6年间增加了135.21万人次,年均增长了22.54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50.25%,旅游收入由1999年的5.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35亿元,增加了13.65亿元,年均增长2.2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9.91%。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全国“非典”的影响,2003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不同程度受到一定影响,比2002年分别只增加了7.07%和5.01%。总体而言,这一阶段西藏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有了大幅增加,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4)跨越式发展阶段(2006-2014年)
这一阶段,西藏旅游发展从2006年上升到2007年再跌至2008年的谷底,之后快速恢复并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使得西藏旅游发展又一次遭到重创,旅游接待人数从2007年的402.94万人次迅速下降到2008年的224.64万人次,下降了44.25%;旅游收入从2007年的48.52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22.59亿元,下降了53.45%。从整个阶段来看,旅游接待人数由2006年的251.21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1553.14万人次,8年间增加了1301.93万人次,年均增加162.74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64.78%;旅游收入由2006年的27.7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04.00亿元,8年间增加了176.29亿元,年均增加22.0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79.52%,分别高出上一阶段14.53%和39.61%。总体而言,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旅游业迎来了发展高潮,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5)常态化发展阶段(2015-至今)
这一阶段,随着全国经济和西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西藏旅游业也进入了常态化发展。旅游接待人数由2015年的2017.53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2561.43万人次,增加了543.9万人次,增加了26.96%;旅游收入由2015年的281.9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79.37亿元,增加了97.45亿元,增加了34.57%,与上一阶段相比,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二)西藏旅游发展增长率的时序分析
从1978-2017年西藏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率变化情况来看(见图3),1985年之前,西藏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率明显高于旅游收入增长率;1986年至2000年,西藏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率趋势整体波动较小(除1991年波动较大外),旅游收入增长率变化趋势整体波动较大,出现很明显的两次尖峰(1986年和1991年)和一次波谷(1990年);2001年至2017年,西藏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率和旅游收入增长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8年出现负增长,2008年后迅速恢复,之后趋于稳定增长的态势。
图3 1978-2017年西藏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率变化
(三)西藏旅游发展对GDP和第三产业贡献率的时序分析
贡献率是用来衡量经济增长中因素的作用大小程度指标。为了衡量西藏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们引入西藏旅游收入增加值与GDP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率来表示西藏旅游发展对GDP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
从1980-2017年西藏旅游发展对GDP和第三产业贡献率变化情况来看(见图4),2001年之前,西藏旅游发展对GDP的贡献率在10%以下波动,1987年(33.72%)和1991年(15.49%)除外;2002年以后,西藏旅游发展对GDP贡献率在10%以上波动,其中2003年和2008年分别受“非典”和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15%和-48.54%,年平均贡献率为13.13%。2005年之前,旅游发展对第三产业贡献率呈现明显的波动且波动较大,年均贡献率为11.32%;2006年之后,旅游发展对第三产业贡献率呈现明显的增大趋势,年均贡献率为62.98%。
图4 1980-2017年西藏旅游发展对GDP和第三产业贡献率变化
图5 1980-2017年西藏旅游收入占GDP和第三产业比重变化
(四)西藏旅游发展占GDP和第三产业比重的时序分析
图5可以看出,1980-2017年西藏旅游收入占GDP和第三产业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1980-2017年西藏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占GDP比重,2011年之后有扩大趋势。其中,1990年、2003年和2008年受到不同事件的影响,旅游收入占GDP和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980-2006年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较小,年平均只有3.22%,2007-2017年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较大,年平均为18.94%;1980-2006年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年平均为7.08%,2007-2017年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年平均为35.40%。可见,旅游收入是西藏第三产业的重要来源,是西藏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是西藏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藏旅游发展的政策变迁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藏旅游发展经历了筹备起步、缓慢发展、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常态化发展,旅游管理体制经历了传统管理向新体制的转换和变革,回顾整个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创新过程,都离不开历次政策的引导。通过分析梳理历次政策,我们将政策变迁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新旧体制并存时期的旅游政策(1978-1991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确立了经济体制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措施和模式。[8]1978年3月,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的管理总局,各省(市)、自治区成立旅游局。同年8月,国务院批转将一批专用别墅和接待宾馆划归旅游行政部门管理,10月将一批饭店、宾馆、车队实行企业化管理。[9]这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一阶段,由于西藏地处边疆,在传达执行中央有关文件的时候相对滞后,经过筹备于1979年12月16日成立了西藏自治区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和中国国际旅行社拉萨分社,承担旅游管理业务。[10]1980年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西藏在一定时期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政策方面实行特殊的灵活政策。同时以1980年中央给西藏的财政补助为基数,从1981年起每年递增10%。之后每年中央年均定额补助4.96亿元,各种专项拨款0.9亿元,基本建设投资2.622亿元,使西藏建成了一批前所未有的旅游交通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立了中央的援助和特殊的政策。[11]1984年中央召开了第二次西藏座谈会,在总结1980年以来的工作基础上,通过对西藏特殊情况的再认识,制定了一系列符合西藏实际的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决定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川、广东等省市和水电部、农牧渔业部、国家建材局等有关部门,按照西藏提出的要求,分两批帮助建设包括电站、旅馆、学校、医院、文化中心和中小型工业企业等43项西藏迫切需要的项目,其中旅游基础设施项目8项。为西藏提供了一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项目,如拉萨饭店、西藏人民会堂、体育馆等,极大地改善了西藏群众文化场所条件和旅游接待能力,标志着全国性援藏制度的开始。[12]1984年7月,国务院转批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创旅游工作新局面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明确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实行企业化经营。同年12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西藏自治区旅游总公司,既承担企业化经营,又承担旅游行政管理职能。[13]1985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政企分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散经营,统一对外”的原则。198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旅行社逐渐发展起来,旅游业由政府统一经营的局面逐渐扭转。[14]1986年4月,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年1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西藏自治区旅游总公司,成立西藏自治区旅游局,随后各地级市相继成立旅游局,1987年确定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15]1991年2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若干问题请求的通知》,强调地方各级旅游部门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
这一时期,西藏旅游业处于新旧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西藏旅游政策经历了政治接待旅游向经济事业型旅游的转变。旅游管理由政府统一领导、统一经营,实行“大锅饭”体制,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由政府主导,投资决策高度集中、投资模式高度集权、投资主体单一、投资管理体制僵化,旅游接待主要是以外宾、政府官员、国内外知名人士等为主的政府接待工作。[16]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旅游政策(1992-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高潮,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印发《国家旅游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对旅游业管理体制和职能范围进行改革,注重在宏观、战略、政策方面进行调控和指导。[17]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西藏的实际出发,提出加快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两手都要硬;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逐步建立新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发挥全国支援西藏和西藏自力更生两个积极性,下决心把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带动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并落实了全国支援西藏的62个建设项目,涉及资金23.8亿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的阶段。[18]1996年8月西藏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中将旅游业作为西藏对外开放的桥梁和重要窗口。10月,国务院发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中积极对接国际旅游市场,调整了旅行社标准,将旅行社划分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两种,实现旅行社体制的重大突破。[19]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信息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对旅游局的机构进行了大幅度精简,对其职能进行了转变。2000年西藏将旅游业作为五大特色支柱产业之首加以发展,明确旅游业的定位是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点,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这一时期,西藏旅游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旅游政策经历了从外事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转变,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奠定了产业基础地位。同时,旅游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西藏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旅游市场进一步开放,旅游发展初见成效。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的旅游政策(2001-2010年)
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西藏的支柱性产业,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快发展旅游业。[20]2003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非常重视西藏旅游发展,对西藏导游队伍建设作出两次重要批示,导游援藏至此开始。国家旅游局2006年《中国旅游业“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07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明确指出了西藏旅游发展的意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为走出“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旅游发展路子指明了方向。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突出旅游业的产业定位和民生性质。[21]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明确指出要使西藏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22]
这一时期,西藏旅游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明确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对旅游企业的政策扶持,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调动了各方面发展旅游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旅游管理体制全面敞开并逐渐走向正轨,旅游业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大幅度发展,形成多种经济并存的旅游经营格局,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旅游产品日益丰富。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时期的旅游政策(2011年-至今)
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拉萨举办的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充分展示了西藏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西藏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2015年2月西藏自治区旅游局更名为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使旅游从单一部门推动向部门综合联动转变,综合协调能力增强,有利于推动西藏旅游常态化发展。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西藏要全面深化改革,把西藏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助力旅游扶贫。[23]2016年西藏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西藏天利经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办了“人间圣地·天上西藏”旅游活动周,利用新媒体在内地和海外城市进行宣传,提升和巩固了西藏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7年2月西藏旅游发展委员会出台的《西藏自治区旅行社接待服务细则》对旅行社、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行为进行了规范。9月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加强旅游援藏工作支持西藏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充分要求发挥旅游业在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中的积极作用,做好旅游援藏工作,是贯彻新时期治藏方略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着力推进建设西藏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2018年1月,西藏开展“冬游西藏·共享世界第三极”活动,对旅游景区、旅游车辆、星级酒店、航空路线、游客组团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其中“全区所有A级旅游景区免费对所有旅游者开放”是活动期间的一项重要优惠政策。打造西藏全域全时旅游,极大地提升了西藏旅游的影响,推动了西藏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了全面部署。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在旅游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重点在旅游景区、全域旅游、乡村旅游、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旅游厕所、旅游城镇、交通旅游、智慧旅游、健康旅游等新业态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24]
这一时期,西藏旅游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时期,旅游发展进入新常态,不断调整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产业素质。旅游行政管理逐步走向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资源配置市场化不断深化,旅游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显著推动,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西藏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一)西藏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文章选取1980-2017年间西藏旅游总收入与GDP、第三产业产值数据进行分析,相关数据均来自201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和2018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3 西藏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关系数
从以上相关性分析可知,西藏旅游发展与GDP、第三产业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我们采用散点图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判断其内在变化趋势(见图6和图7)。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很明显的正向线性关系,西藏旅游总收入与GDP、第三产业变化趋势大体分布在一条直线上。因此,我们选取3个变量作为模型分析指标,即采用西藏旅游总收入作为解释变量,度量西藏旅游发展状况,设为X;采用GDP和第三产业作为被解释变量,度量西藏经济增长状况,设为Y1、Y2(见表4)。假设西藏旅游总收入与GDP、第三产业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1=β0+β1X+μ,Y2=β0+β1X+μ。其中,β0、β1为常数,μ为随机误差项,Y1为GDP,Y2为第三产业产值,X为西藏旅游总收入。
如表3所示,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西藏旅游总收入与GDP、第三产业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和0.958,通过了0.01的显著性双侧水平检验,表明1980-2017年西藏旅游总收入与GDP、第三产业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西藏旅游发展对西藏经济增长与第三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能够显著拉动西藏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发展。
(二)西藏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回归分析
图6 1978-2017年西藏旅游收入与GDP散点图
表4 变量选取
表5 回归结果
图7 1978-2017年西藏旅游收入与第三产业产值散点图
从表5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旅游总收入与GDP回归结果中R Square和Adj R Squared分别为0.930和0.928,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对数据解释能力较强;模型F统计量为474.819,对应总体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表明模型整体是显著的;模型中的常数项为92.336,t值为5.237,对应显著性P值为0.000;旅游总收入(X)的系数是 3.571,t值为21.790,对应显著性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说明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
旅游总收入与第三产业回归结果中R Square和Adj R Squared分别为0.918和0.915,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对数据解释能力较强;模型F统计量为401.809,对应总体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表明模型整体是显著的;模型中的常数项为47.090,t值为4.617,对应显著性P值为0.000,旅游总收入(X)的系数是1.900,t值为20.045,对应显著性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说明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
综上所述,模型的最终表达式分别为Y1=92.336+3.57X,Y2=47.090+1.900X。由于旅游总收入与GDP、第三产业产值都是以亿元为单位,因此,上述表达式表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西藏旅游总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GDP和第三产业产值将分别增长3.571个单位和1.900个单位,即西藏旅游总收入每增加1亿元,GDP和第三产业产值将会增加3.571亿元和1.9亿元,表明西藏旅游发展能够促进西藏经济和第三产业增长,且对GDP的促进作用大于第三产业。
四、总结与讨论
文章通过对1978-2017年西藏旅游发展历史演进、旅游发展增长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政策变迁以及与GDP、第三产业关系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西藏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起飞、赶超、跨越到常态发展,从单方面的发展到全面发展,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②西藏旅游政策发展经历了新旧体制并存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时期,旅游政策目标从政府接待、外事接待、创汇、拉动消费、解决就业、提升素质到服务民生的演化。③中央对西藏特殊的政策和制度在西藏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④从旅游发展增长率、旅游发展对经济和产业贡献率、旅游发展占GDP和产业比重等演变过程来看,社会稳定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⑤西藏旅游发展与西藏经济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呈显著线性相关,旅游总收入每增加1亿元,GDP和第三产业产值将会增加3.571亿元和1.9亿元,说明西藏旅游发展能够促进西藏经济和第三产业增长。
西藏旅游发展是在中国渐进式改革实行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旅游政策的变迁推动了西藏旅游的快速发展,成为西藏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西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始终把农牧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追求包容性发展,确保所有人民都能从旅游发展中获益,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西藏在国内的影响力和国际的话语权。中央政府对西藏各个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并召开了历次工作座谈会,形成了应对之策和治藏方略。2016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上指出:“中国还将推进全域旅游和‘旅游+’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养老养生游,并与‘互联网+’相结合,在促进旅游中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的升级换代促进国民经济的提质增效。”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时明确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5]在全面建成小康时期,社会大众呼唤全域旅游,经济新常态下需要全域旅游,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西藏面向南亚大通道建设中需要全域旅游。西藏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应避免陷入“资源诅咒”①“资源诅咒”现象的主要根源有四个方面:一是资源部门的扩张造成制造业萎缩,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资源型产业扩张必然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三是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不健全,必然导致资源部门寻租和腐败行为发生;四是资源日益枯竭和资源过度开发,必然会加大生态环境压力。的发展模式,必须走生态环保、旅游扶贫、绿水青山和蓝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经济增长质量显著,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西藏应该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经济,开放边境旅游市场,为西藏旅游经济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