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思维含量的策略
2019-10-18浙江省丽水市实验学校吴奇燕
浙江省丽水市实验学校 吴奇燕
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对学生言语品质的提升与思维品质的优化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普遍存在思维惰性、浅显、零散、偏向等问题,提出巧用质疑,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巧妙点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三个策略。以此引发大家对语文学习中思维含量的思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强对文本的思考、感悟,提高思维含量,让语文课堂更加高效。
一、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思维含量偏低
在平常听课中,发现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循循善诱,激情飞扬,孩子们朗读、表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给人感觉教学效果良好。但是,透过热闹,发现学生质疑问难、安静思考的能力薄弱,课堂的思维含量偏低。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
原因之一:思维惰性,缺少主动
课堂上,有些学生缺乏思考的意识与习惯,甘愿当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知识,不愿独立思考问题;有些学生则缺少批判思维,喜欢人云亦云。长时间的被动导致学生思维惰性,限制思维能力的发展。
原因之二:思维浅显,缺少思辨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老师呈现的答案多,值得探究的内容少;教师预设的多,学生质疑的少,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流于形式,未深入思考。
原因之三:思维零散,缺少整合
课堂上有些孩子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但是表达凌乱,没有条理,不知道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把思考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常常是说了一大通,却不知所云。简而言之,就是缺少准确地捕捉信息和有效地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原因之四:思维偏向,缺少引导。
有些孩子思维敏捷,标新立异,但是思考没有从文中词句的前后联系以及作者写作背景、意图去理解,这样的思考偏离文本价值,没有正确领悟文本言语真正的内涵,这种偏向的思考不利于孩子的思维发展。
二、透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思维含量的重要性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朱熹主张“熟读精思”,韩愈提出“行成于思,毁与随”无不阐述了“思”的重要性。学起于思,思促于学,由思而得学,由学而启思,学与思相辅相成。所以当下语文教学,我们应该提高课堂思维含量,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对学生言语品质的提升与思维品质的优化。
三、探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思维含量的策略
(一)巧用质疑,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
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启发学生对课题、词句、插图、文中的关键处等质疑,寻找到文中最佳的思维诱发点,与文本展开对话,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
1.抓课题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很多课题蕴含着文章的主旨。从课题质疑入手,将编者意图与学生的认知实际有效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我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时,学生一看到课题,便将目光聚焦到“永生”一词上。眼睛为什么会永生?谁的眼睛永生?怎样才能让眼睛永生?针对课题,学生产生了一连串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问题与学习提示语进行比较,发现有相似之处:
感受人文内涵 怎样才能让眼睛永生?问题来源比较内容 学生质疑问题 学习提示语初知大意 谁的眼睛永生? 琳达一家人让盲人重见光明。探究原因 眼睛为什么永生? 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生的价值不是索取而是奉献。
可见抓课题质疑非常有价值,可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教生筛选出具共性、有价值的问题:“眼睛为什么永生?”基于琳达一家人让盲人重见光明而捐献眼角膜感人事例,探究分析为何“眼睛永生”的原因,引发心灵震撼,将文本语言品味和思想内涵感受整合。
2.抓反复处质疑
在教学《难忘的一课》,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贯穿全文且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孩子们迅速找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我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反复在文中出现三次?每一次表达的情感都一样吗?它有什么作用呢?经过研读、讨论,发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不同程度的情感,它既是文章内容的线索,又是情感提升的主线。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懂得从反复处质疑,在质疑中发现文本表达的特点。
3.抓矛盾处质疑
教学《母鸡》这一课,让学生找出作者对母鸡前后的态度。起先作者是讨厌,最后是不敢再讨厌,可以抓前后矛盾处让学生质疑,梳理关键问题进行与文本对话,感受“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又比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第二自然段有一对反义词:朴素—华丽,让学生质疑作者在描写花木时怎么把反义词放在一起呢?通过讨论,理解到这些花本是平常的,并不是什么奇花异草,可开出来,却是夺人眼球,在农家小院特别惹眼,所以说这些花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学生认知世界的需求,是探究新知的动力。除了抓课题、前后反复处、矛盾处质疑,还可以抓单元提示语、课文导读语、关键词句、标点及文本的空白处进行质疑,长此以往,孩子的思维意识将得到培养。
(二)巧妙点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词语理解短路,演示体会
比如执教《矛与盾》,在学习“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很难招架。”这一句话时,引导孩子理解“左抵右挡”,很多的孩子都是从字面上去理解词义,认为“左抵右挡”就是左边抵一下,右边挡一下。学生明显脱离文本,造成理解偏差。而另外一位老师在教学时进行巧妙地点拨,他和学生模拟了一场比赛,学生以书为盾,师以笔为矛,然后教师从左右上下全方位进攻,学生上下左右抵挡。表演结束,教师问:“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敌人的“矛”像密密麻麻的雨点刺来,我得左右上下,不停地抵挡,一不留神就会被“矛”刺中。有的说,比赛太紧张了,“矛”如雨点刺来,我左右上下抵挡,手忙脚乱,真的很难招架。教师追问:“孩子们,现在你们还是觉得发明家只用‘盾’左边抵一下,右边挡一下吗?”学生自然已经在体验、表达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并能通过联想把平面化的语言变成立体,同时孩子的思维也得到发展。
2.句子表达生硬,教师示范
在执教统编教材一下《夜色》,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有的说看见电视、看见电影,孩子的回答缺乏对文本的解读。这时候老师进行示范表达: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月光下舞蹈。小朋友们,你们也可以展开想象,在夜色中你还看见了什么?小花、小草、大树、蟋蟀……学着老师说一说。这时候学生说出许多充满童趣、灵动的语言。如:我也能看见小蟋蟀在草丛里拉小提琴,琴声可悠扬了!我也能看见小草们手拉着手在舞蹈呢!然后把学生的话连成了一首诗,配上乐曲,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在表达与朗读中,孩子感受到夜色是如此的美丽。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宽度的,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学生语言思维是得到提升。
3品读感悟肤浅,资料补充
在执教《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学生能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极度的悲伤。但是由于巨大的时代差异和阅历差异,孩子是很难感悟到主席他宽广的伟人胸怀。他们认为作为国家主席将自己的孩子运回国安葬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还认为作为父亲的毛泽东是不应该把孩子安葬在他乡,孩子思路受到限制,形成瓶颈。于是在课堂上我补充了历史资料:抗美援朝战争,牺牲了无数中华儿女!他们都安葬在朝鲜的国土上,毛岸英是志愿军中的一员,他也不例外。这是一座友谊的桥梁,架设在鸭绿江之上;这是一座感情的丰碑,竖立在中朝人民心中。毛岸英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既有利于教育中国人民,又有利于中朝友谊。阅读完历史资料,孩子们明白毛主席作为父亲他是想把毛岸英运回国安葬,这是一个普通父亲的情怀,但是他又是国家主席,其他志愿军都是安葬在朝鲜,毛岸英应该不例外,同千千万万牺牲的中华儿女一样安葬在朝鲜,毛主席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间,毅然选择了国家。毛泽东的形象就丰富饱满起来,学生对毛主席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同时也感受毛主席艰难的抉择和常人难有的宽广的胸怀。
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找资料、亲身体验、请教他人等方法去解决,在解决问题中让思维得到的锻炼。
(三)丰富载体,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要从传统的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接受,转向关注言语思维的发展,强化学生的学,弱化教师的教,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学习单、思维导图、表格、批注等形式引导孩子在课堂上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思维导图,提升思维深刻性
思维具有内隐性、即时性、个体性等特征,通过思维导图让抽象的思维外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二下《千人糕》,学习7-10自然段,可以让孩子画一画千人糕的思维导图,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块平平常常的糕是要经过很多很多的人劳动才做成的,故名为“千人糕”。通过思维导图,将抽象的思维以形象的手段再现或重塑,降低学习的难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2.表格引路,提升思维系统性
《青蛙卖泥塘》这篇课文篇幅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在教学时出示表格,让学生对照表格,提取、整合信息。
谁来了 怎么说 青蛙做了什么 泥塘发生什么变化老牛 打滚舒服,有草更好 采集草籽,撒播地上 长出绿草野鸭小鸟蝴蝶
根据表格进行梳理文章的内容,孩子知道了课文结构特点,然后借助表格,仿照句式:“青蛙想卖泥塘,________来了,说:“_____________”,青蛙听了____________,泥塘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复述故事。然后引导学生纵向观察表格,发现文本表达的特点:老牛、野鸭、小鸟说话非常有艺术,先肯定后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建议,同时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接着,让孩子选择一种小动物学着野鸭、老牛说话方式进行说话。有了表格的提示,孩子思维和表达就显得有序了。
3.个性批注,提升思维独创性
学生的思维是具有个性化,但很多学生缺少静心思考,而批注能够把学生的读、思、写三者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专注地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符号、文字进行感想式、联想式、评价式、补充式、质疑式批注,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地记录下来,运用思维冲击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其思维的独特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是不一样,因而培养学生要思、多思、善思的方法不计其数,虽然我们无法求其尽,但是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加强对文本的思考、感悟,提高思维含量,让语文课堂达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