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与德育课程一体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小学教育
2019-10-16胡金木
胡金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这就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小学教育的全过程,真正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落细落小落实。
立足实际问题,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的实践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小学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价值观教育与学校常规教育活动“两张皮”、知行脱节的现象,存在知识化、简单化、外在化、碎片化、口号化等问题,造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低。具体表现为:
师生内部动机不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显现“外在化”。部分学校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成一项外在任务,不能深刻认识到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在具体践行与培育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师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强。
价值内涵理解不深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知识化倾向。师生普遍能够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但是对其丰富内涵、具体行为要求、相互之间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浅表化。仅仅停留于知识层面的理解,难以正确把握甚至虚化了教育要求,误导了教育实践。
落细落小落实不到位,核心价值观教育流于口号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一些地方、学校的具体落实层面喊得响,行动却落得不实;主题活动多,但缺乏化大为小、细致的具体实践方案;学校没有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设计、开展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没有具体考虑不同情境中的不同体现。
实践活动缺乏有机整合,核心价值观教育趋于碎片化。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数量众多的主题教育活动,但不同主题活动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具体活动的层次性不足,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主题活动实践体系。
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支持,核心价值观教育呈孤立化。学校不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唱“独角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同参与。但现实是,社会其他部门往往不太热心,“文件配合”现象普遍,社区和媒体支持也不到位。
本项研究以这五大问题为导向,在价值分析与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经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的实践机制。
第一阶段:教学问题明晰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专家咨询、文献分析等方法,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生中的认知、理解与认同情况,厘清小学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基本现状与主要问题。
第二阶段:教学理论建构阶段(2013年5月-2013年9月)。通过专家咨询、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等方法,了解国内外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典型经验,以期提供借鉴与参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价值认同一浸润融入一实践体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
第三階段:初步实践探索阶段(2013年明-2014年2月)。通过行动研究法,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进行初步的实践探索,每一个具体行动方案都要经过“小组提出、团队讨论、专家咨询、学生审议、反思完善”等环节,最终形成课堂教学中日常浸润、优秀文化中涵养熏陶、先进人物的榜样引领、实践活动中践行体验、“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多层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方案。
第四阶段:实践检验反思改善阶段(2014年2月-2018年3月)。通过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学生家长、一线师生等多方评估,针对主题活动零散化而缺乏整合、针对性不强、教育价值不足等问题,不断完善教育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凝练、完善教育行动方案,在—定范围内推广。
在实践探索中,项目组突出了四个工作重点。
促进学生价值认同,破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在化与口号化。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把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构建结合起来,形成价值认同,让学生从内心悦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足学生日常生活,破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识化与简单化。日常生活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肥沃土壤,学生需要在真实生活中感知、体验与践行核心价值观,把认知要素、情感体验与行为统一起来。
倡导常规融入浸润,破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碎片化与边缘化。学校常规活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利用班会主题活动、团队活动、校园文化等常规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
倡导反思性实践,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改善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建立课堂教学中日常浸润、优秀文化中涵养熏陶、先进人物的榜样引领、实践活动中践行体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多层次、立体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案。
明确工作机制,构建有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
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为持续、有效地开展提供帮助。
一是明确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机制。基于对学生价值成长规律的研究,结合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我们提出了“价值认同一日常生活一浸润融入一实践体验”为主要框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
1.价值认同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在深层次的价值共识基础上,师生才能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能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2.日常生活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基础。教师要把日常生活与价值观教育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感知、体验、协商、行动。
3.融入与浸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路径。核心价值观教育不需要另起灶炉,学校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价值观教育的素材与资源,学校教育中的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每一个偶发事件都孕育着价值观教育的可能。
4.实践体验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行动方式。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实践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小学生的日常实践之中,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去感知,去体验,去认可,去把认知要素、情感体验与个体行为统一起来。
如此,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在价值认同的情感前提下,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全面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与学校教育的同构中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二是建构无边界、立体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破除一定要有德育专门人员、专门课程、专门场域所造成的狭隘的专门化,强调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员性、全程性与全域性,主张以一种无边界教育理念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1.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浸润。日常的课堂教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程育人的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1)核心价值观要融入小学各学科教学之中。不仅要充分挖掘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等学科的价值教育资源,还要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价值联系。(2)发挥好德育课程直接的价值引领作用,道德与法治等德育课程的教学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3)组织好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常规活动。利用入团入队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4)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德育活动,不断丰富价值观教育资源。
2.在中华优秀文化中涵养熏陶。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土壤。—方面,通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小学生通过学习、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以增强文化自信和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另—方面,通过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加强有意识融入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中,建设能体现文化传统、时代特征、区域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学校文化。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学校日常规范、制度,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自由、平等、民主、友善、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
3.以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引领。先进事迹与榜样人物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小学生价值养成的重要参照。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把要求转化为小学生可学、可模仿的人物形象,用鲜活生动的故事引导小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榜样引领的实践路径。(1)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名人故居、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事迹展览等系列活动,学习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伟大事迹和高尚品德。(2)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学识涵养和亲切的人格力量影响小学生。加强师德建设,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引导小学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教学、常规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3)发挥同伴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小学生发现身边的榜样,从而学习榜样、争做榜样。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陕西省地域文化,我们开发出《爱国主义教育读本》。该套读本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范畴,坚持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故事性与趣味性相统一。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全面深入地认识我们的祖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
三是建构注重体验和践行的学习模式。日常实践活动是小学生观念形成的现实土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践行与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关注日常生活小事。教育小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习惯、好思想、好品德。
2.重视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我们积极培育学校志愿服务组织,设立小学志愿服务岗,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岗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小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学习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培养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能力。
3.关注研学旅行实践。我们加强实践体验活动载体和平台建设,引导学生在认知理解基础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红色旅行,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实践基地等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祖国建设、家乡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深化小学生的实践体验。
四是建立“家庭一学校一社会”沟通平台。“家一校一社”协同育人平台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证。小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家庭与社会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域,三者之间若能协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能事半功倍。这要求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由占主导地位的学校来建立全方位协作育人机制,争取家庭和社会对学校育人的支持和配合,形成一种协同育人的平台。
1.建立沟通顺畅的“家一校一社”共育平台,发挥多方主体的教育影响。依托共育平台,小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可以围绕成长中的新情况与老问题展开平等对话,共商共育,充分发挥教师、家长、邻里、教育场馆人员、社会大众等群体在育人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2.加强家长学校建设,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长时时处处为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注重家风建设,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3.沟通学校附近的教育资源场馆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学校所在社区是学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在需要时积极协调所在社区的各方面力量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形成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参与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与协作育人环境。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教学实践方案
总的来说,我们在学校构建了一整套课堂教学中日常浸润、优秀文化中涵养熏陶、先进人物的榜样引领、实践活动中践行体验、“家一校一社”协同育人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丰富和完善了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路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不同课程、不同主题、不同对象之间实现一种教学方式的优化整合。
具体表现为,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探索过程中,教师认识到了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程育人机制逐渐形成;学校开展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育人机制逐渐形成;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育人机制逐渐形成;学校初步构建了良善的治理机制,管理育人机制逐渐形成;学校积极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沟通,协作育人机制逐渐形成。学校的价值品质有了极大提升,师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有了很大提升,能够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目前,该教学研究成果获得多方面肯定:《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四本)连续两年进入《陕西省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读本推荐目录》;在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2015年);部分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省级“学科德育精品课程”。
当然,教育研究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教学实践方案。下面这几个问题是我们遇到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1.学校的价值品质以及师生的价值素养有了明显提升,但缺乏更加科学的测评工具。
2.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地自主建构价值观,但面对现实冲击又常常出现选择困惑,而教师的价值教育素养制约了教师的价值引导能力;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越来越丰富,但不同活动之间的整合度、系统性不够;家庭、学校、社会在协调沟通方面还不够通畅。
这些问题的破解也将成为下一步教育研究和探索的着力点,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迈向更高水平。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冀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