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

2019-10-16杨秀平胡洁石平群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悲剧意识姜夔觉醒

杨秀平 胡洁 石平群

【摘 要】 文章简介了南宋诗人姜夔从未入仕,生活困顿坎坷的一生。在个体生命不得施展的沉重压力之下,他将悲剧意识转化为艺术动力,以诗言志,以词写情。本文列举其代表诗词,阐释了姜夔对“骚雅”诗风的继承——婉转而含蓄;对“清空”诗风的自然抒写——其诗却抒写自然美景,清空硬朗。

【关键词】 姜夔;个体生命;悲剧意识;觉醒;诗词;艺术表达

一、个体生命悲剧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深层根源

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只不过是无限的时间中微茫的一点,个人在悠长的时间面前,充分体悟到人生的有限性。生命悲剧意识的产生是个体对肉体生命必有一死这一真相的揭露,是对人的有限性的觉知,更是对生的留恋、死的忧虑。时间流逝是生命衰老并最终死亡的主要乃至唯一原因,因此生命不永之忧常常与惜时同时出现,渴望生命往往与渴望时间相伴随。

在宋代文化鼎盛之际,在政治压迫之下,士人个体的生命悲剧意识凸显,他们极度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在必须担负生命最终有限性的悲剧时,他们的人生观就蕴含了时代的文化精神。秦观、姜夔作为政治动荡下的士大夫,他们渴望入世却又不得不弃世,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煎熬,因此产生了极为强烈的个体生命悲剧意识。其悲剧性人生首先表现为仕途之路坎坷的悲剧性;其次表现为“从道不从君”的理念悲剧;再次表现为依附统治阶级的悲剧性;最后,还表现在个体现实生活上的悲剧即士人阶层的自身特征(独立性、主体性、超越性)得不到体现。

二、姜夔的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

姜夔(1155-约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多才而孤高,屡试不第而布衣终老。其精通音律、擅长书法、诗词兼工。幼年时期曾随父亲居住汉阳,父亲病逝后,十四岁便随姐姐一起生活。淳熙十三年(1186)结识诗人萧德藻,并深受其赏识,于是跟随湖州,居住在苕溪弁山白石洞下,遂有“白石道人”之稱。萧氏随后向著名的诗人杨万里推荐姜夔,也受到杨氏的赏识,并举荐与曾任副宰相的诗坛领袖范成大,姜夔结成忘年之交。自此以后,姜夔与名重一时的诗坛大家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不惑之年,姜夔曾向朝廷进献其最擅长是乐论篇章《大乐议》《琴瑟考古图》,以求谋求仕途,但因当权者的嫉贤妒能而石沉大海。姜夔自是对仕途不报任何期望,从此游艺于江湖,以诗词唱和为乐,过着非仕非隐的自在生活。虽其一生在贫困生活中苦苦挣扎,但从未放其志,逆其意,保持自己的人格操守。对于终身未仕的姜夔,其个体生命的悲剧意识也可总结为对家国的破败(国力积弱)不能贡献出一己之力,对自己的坎坷人生不能把控,对美好崇高的人格不能施展。

三、姜夔诗词中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具体表现

陈郁《藏一话胰》:“(姜夔)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书翰墨之藏充栋汗牛,襟胸洒落如晋宋间人,意到语工,不期高远而自高远。”[1]白石一生作品颇为丰厚,据统计,其存诗一百八十多首,多恬淡自然,有“宋诗而为唐音”的美誉;存词八十六首,多古雅平正、自标高格,成为词坛复雅的旗帜。

1、对“骚雅”诗风的继承——姜词继承了晚唐的“骚雅”风格,婉转而含蓄

首先,最能表现姜词黍离之悲的是词人早期的作品《扬州慢.淮左名都》。《扬州慢》(淳熙三年-117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是姜夔的名作,上片词人用伤心的笔触把扬州之前的繁荣与眼前的凋零、荒凉、破败作对比。那曾经繁华无比的十里洋场,现在却是“荠麦青青”,每到黄昏,只有“清角、空城”。“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饱受战火蹂躏的人民的同情。下片的开头接着想象这样如此荒凉的“空城”,就算是唐代的著名大诗人杜牧再次来到此地,也“难赋深情”。纵有桥边红药年年独自开放,然月冷夜寂,已无人欣赏了。花开而无主,让人伤心欲绝。该词有杜诗的沉郁之风格,写尽了扬州的悲凉与沧桑,饱含着词人深沉的淑世悲情。

其次,姜夔多以比兴寄托的手法寄托个人的身世之感和国家之忧。如《暗香》《疏影》等咏梅名篇。

(中期之作)《暗香》(绍熙二年-1191):“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此词是借梅抒发身世之悲、盛衰之感及怀人之情。上片回忆往昔之美景,皎洁月色、静静开放的梅花、梅边吹笛的人及因悠扬笛声而招来的攀折梅枝的玉人,笛声花影、月色衣香的场景很是温馨。接着画面转回,写现在的自己已人老兴衰、今不比昔,美好往事已散,现实苦境难却。下片借用典故,叙述词人想把眼前之梅花寄与自己思念的人,无奈路途遥远无从寄出,只留下片片梅花相对无语。词人接着笔锋再一转,又回忆起自己曾与佳人携手行走在西湖边上梅树之下的情景,往事是如此欢乐,然则好梦难继,空见得眼前的片片梅花悲风吹落而尽。词情到此一波三折,把身世之感融入时势之叹,语言尽显婉转曲折、含蓄蕴藉之风格,堪称咏梅的名篇。

《疏影》(绍熙二年-1191):“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该词借咏梅寄托词人的国家之恨、兴亡之悲。词上片首句的“苔枝缀红”描写的是梅花的美好姿势,接着用“篱角黄昏、自倚修竹”来描写的是梅花的神韵,再用“昭君”的悲剧故事作结,语境悲凉。下片用寿阳公主梅花点额头的故事比拟当朝的不振作,接着以梅比人,用惜花要趁早的比喻劝谏,告诫当局者不要等花随波去、人入大漠之后,空吹哀笛,欲觅幽香,却只见小窗已关闭。词句中看似句句说梅之事,细读来却又处处在说人之事,言近而旨远,包蕴而无穷。而从其咏梅词中,可以感受到他那高雅的人生意趣,看似平淡,却意趣深远。

再次,词人的词作中也多写漂泊之愁苦,以作于早期的一首诗来赏析。

《点绛唇》(淳熙十四年-1187):“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此词表达羁旅之愁,上片写景,由远及近。先从远处南归之雁写起,这群南归的大雁正随着淡淡白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再把笔锋一转,写湖上诸峰寂寞愁苦,已到黄昏时分,似乎正在酝酿一番风雨。下片抒情,遥想第四桥边,其地仍在,人还能寄住。于是倚栏询问,现在是今昔何昔之时,回答他疑问的只有眼前那参差不齐的弱柳在随风飞舞。姜夔一生始终受奔波之累,其频繁的奔走旅途,深能感受到旅途的不易、飘荡与难以言说的苦闷心境。

总的说来,姜夔词美与刺不再剑拔弩张,而是转向深隐,美刺教化不露痕迹,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美刺”说——“美刺箴怨皆无痕”,[2]给美刺注入了新的特质。即主张不露痕迹的讽喻、怨而不怒的诗语。这深情淡出,深愁也淡出,使得姜夔词另开境界。

2、对“清空”诗风的自然抒写——其诗却抒写自然美景,清空硬朗

与词的“骚雅”风貌相比,姜白石的诗却抒写自然美景,诗风“清空硬朗”。姜诗自然清新,而这种清新雅淡诗风的形成确正是白石本人古雅持正、不落尘俗的人格精神之体现。

首先,也来看看具有黍离之悲的诗作,仅以诗人早期的一首描写下层人悲苦的作品来赏析。

《箜篌引》:“箜篌且勿弹,老夫不可听。河边风浪起,亦作箜篌声。古人抱恨死,今人抱恨生。南邻卖妻者,秋夜难为情。长安买歌舞,半是良家妇。主人虽爱怜,贱妾那久住。缘贫来卖身,不缘触夫怒。日日登高楼,怅望宫南树。”此詩为忧国忧民之作,语言直白易懂,诗人通过一个个悲剧画面,描写出下层人民的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饥饿贫困之现状。诗中借用典故,把古之夫妻的深情与今之夫妻的不能互相保全作一强烈的对比,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当权者的不作为。

其次,再来看看诗人不同时期的感叹生不逢时的不遇之叹的作品。

(早期)《奉别沔鄂亲友》之十(淳熙十三年-1186):“孤鸿度关山,风霜崔翅膀。影低白云暮,哀嗷那忍听。士生有如此,储栗不满甁。著书穷愁滨,可续离骚经。”此诗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写自己满怀激情,欲翱翔于天地间,却被大自然的暴风骤雨摧折无情的摧折了自己那尚还稚嫩的翅膀,我那哀叫之声连天上的白云也不忍心听下去。后四句写以比喻作结,叙说自己现在虽然穷困潦倒,但仍然有清高耿介之志,不会被世俗的生活所压倒。语言浅显,语意清新。

(晚期)《戊午春贴子》(庆元四年-1198):“晴窗日日拟雕虫,惆怅明时不易逢。二十五弦人不识,淡黄杨柳舞春风。”诗人即景抒情,因眼前的景物引发了自身的无限惆怅情绪,感叹自己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才华,却补被世人(当权者)赏识的现实处境。结句以虚化作笔,用杨柳春风来的美好画面来排遣自己心中的不快之情。语言平实,语意清丽,情感深厚而率真。

再次,诗中也要很多表达羁旅之愁的作品,仅以其晚期的诗作来窥见一斑。

《湖上寓居杂咏》(庆元六年-1200)其一:“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这是白石寓居西湖葛岭时即景抒情之作,开头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幅塘中荷叶、岸边芦苇在秋天的晚风中随风摇曳的幽静画面,那随风送来的略带凄凉的声音,引发了诗人的浓浓思乡之情。诗人对这漂泊不定的寓居生活有无限的感慨,对欲归而不得,似走还又留的江湖生活颇为伤感。语言清新,语意浅显明白。

最后,白石不少诗作显得心境平和,恬淡闲适,是其难得的亮色。如从容恬淡的野游之趣,萧散悠然的闲逸之趣。试看作于庆元年(1200)两首诗。

《次韵武伯》:“杨柳风微约暮寒,野禽容与只波间。道人心性如天马,可爱青丝十二闲。”前两句写景,以“杨柳寒风飞舞、野禽水中闲游”的画面来表达来诗人闲适的心情,画面充溢着野逸、闲散之趣。后两句言情,传达出萧闲恬淡之趣,全诗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浑涵之感。

《平甫见招不欲往》:“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主眠。”张平甫是诗人情同手足的朋友和兄弟,此诗表现出诗人与平甫之间那种无拘无束的兄弟情谊,这样的亲朋至友才让诗人怀念至深。全诗语言清新、平易、朴实、自然,且于平实中却又独具风味。

这些诗作,语言皆体现自然清新的特点,语意浅切,情感率真,显示了白石作为血性男儿的本色。

【注 释】

[1] 陈郁.藏一话胰.纪晓岚.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9.

[2]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夏承焘校译.白石诗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66.

【参考文献】

[1] 姜夔著.夏承焘校译.白石诗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

[2] 姜夔.白石道人诗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

[3] 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1.12.

[4] 姜夔.白石诗说.历代诗话本.

【作者简介】

杨秀平(1972.09—)女,贵州松桃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美学思想史.

胡 洁(1970.03—)女,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石平群(1972.04—)女,贵州台江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应用文写作教学.

猜你喜欢

悲剧意识姜夔觉醒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众生皆苦,但朋友是甜的
论姜夔词的表现艺术
姜夔,你咋这么牛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生命的映像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海明威作品中悲剧式英雄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