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姜夔词的表现艺术
2017-11-23尹名爽
摘要:“柳”意象是姜夔词中频繁出现的文学意象,对“柳”意象的文学书写,集中体现了姜夔词精湛的表现艺术。文章从人柳互比、联想与想象、今昔对比、情景交融等四个方面具体考察姜夔词中“柳”意象的艺术表现,探讨“柳”意象所寄寓的相思之苦、身世飘零、黍离之悲等多重情感,以求更全面地窥见姜夔词独特的艺术成就与文化意涵。
关键词:词 姜夔 “柳” 意象
作为南宋雅词派的代表人物,姜夔长于艺术琢炼,其词既讲求音律,谐婉动听,又具备清冷俊逸、简洁淳雅的审美特点。姜夔词风标举“清空”,格调注重骚雅,极受南宋晚期的骚雅词人的推崇,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姜夔词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其中,文学意象的艺术表现尤为突出,当前学界已关注到个别姜夔词中常见的经典意象,例如,罗玲云的《化作此花幽独——浅析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①探究姜夔词梅花意象的写作手法与情感表达。童孟遥《论姜夔诗词中的意象》归纳姜夔词的四种意象类型,研究姜夔所独特的品格和气质②。徐瑛《冷月无声——姜夔词“月”意象的探析》,围绕“冷月”意象探究姜夔词的风格与其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的紧密关联③。“柳”意象是姜夔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艺术意象。对姜夔词“柳”意象的研究,目前仅可见一篇研究论文,即张勤的《论姜夔词中的柳的意象》④,该文侧重对姜夔“柳”意象的情感寓意加以分析。然而,姜夔在“柳”意象的塑造上所使用的多种艺术手法,以及“柳”意象所折射的姜夔词高超的文学成就,则鲜有学者正面提及,这为本文留下了充分的研究空间。
一、“柳”意象的文学渊源
柳历来为文人墨客青睐,是文人用以寄托感情的常见文学意象,唐人已有诸多诗篇咏柳,例如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皆以柳书写离别之意。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善于直接描写“柳”意象,宋代词人对“柳”意象的艺术驾驭则更为娴熟,表现方法更为丰富多变。伴随着慢词的兴起,词体的篇幅拓展,所承载的文学容量增加,在文体上更适宜对“柳”意象加以细致的铺陈描叙。在姜夔之前的宋代词人,如柳永、李清照等皆有咏柳名句。周邦彦《兰陵王·柳》是咏柳名篇,词人托柳起兴,开篇写“柳丝”、“柳絮”、“柳条”,借“柳”渲染离愁别绪,随后刻画隋堤所见之景,“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京华倦客想归却不得归,不禁悲上心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看似惜柳,实则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无常。词人通篇写“柳”,却以隐曲的词笔,将自己欲留不得、非去不可的悲哀展现得淋漓尽致。
遍观姜夔之前的咏柳词,类似周邦彦的咏柳佳作实属罕见,其余词篇大抵直摹杨柳,艺术手法不够突出,情感表达较为单一。“柳”意象第一次如此密集地出现在词人的笔下,当属姜夔。姜夔不仅借鉴前代词人的艺术特点,更有新的艺术创新,他对“柳”意象的艺术塑造方式娴熟多变,并赋予“柳”这一意象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
二、姜夔词中“柳”意象的艺术表现
姜夔词精湛的表现艺术,集中体现在意象选择和意象塑造之上。姜夔词集有多个反复出现的艺术意象,如梅花、月亮、荷花、燕子、柳等,姜夔运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对这些文学意象加以细致刻画。“柳”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意象,据笔者的统计,“柳”意象在姜夔词集中先后出现16次,其中,单篇咏柳即有3首。对“柳”意象的塑造,突出地显示了姜夔词独有的表现能力与艺术特点。
首先,姜夔对“柳”意象的描写,往往将“柳”人格化,赋予其女性柔美的形态特征。譬如《点绛唇》“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姜夔极力描写柳的动态美感,表现残败的柳枝随风舞动的动态之美。又如《解连环》,“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这首词是姜夔告别合肥女子之时所作,他把女子惜别的姿态比作纤细的柳枝,以柳突显女子的腰肢柔软,从侧面描摹女子的姣好身姿。姜夔表面写“柳怯”,实为女子“心怯”,暗示女子不忍别离、无心梳妆的依依之情。通过“柳”这个比喻意象,姜夔成功塑造出女子娇羞怯弱的姿态,并烘托出离别之际女子慌乱无助的心境,其间也流露出词人的怜惜与不舍。
其次,在姜夔的许多词作中可见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姜夔充分调动艺术想象力,以贴切的比喻勾画杨柳的想象,譬如《长亭怨慢》云:“算并有空刀,难剪离愁千缕。”此词为姜夔告别合肥情人所作,词人运用丰富的联想,将细密而相互缠绕的柳枝比作难以剪断的忧愁,生动逼真地写出内心情感的复杂惆怅。姜夔将柳视作情感的触发点,借“柳”意象引起对过往的追怀,自然地插入一段对往事的叙述,使得文本进入了另一层叙事空间,如《蓦山溪》以柳起兴,突出与友人范逸臣深厚的感情,“两行垂杨柳,是当日,仙翁手植”,柳树虽在,植柳人却离开人世,词人睹物思人,深感物是人非,格外凄凉。
“今昔对比”是姜夔词常见的艺术结构,“柳”意象常常作为今昔对比的线索之物,用以抒发姜夔内心的愁苦。姜夔《一萼红》追忆往昔在合肥的美好生活,“曾记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姜夔客居在合肥时,门前多植有柳树,“柳”意象是过往爱情的见证,象征着姜夔与合肥女子之间坚贞的爱情。看到柳树,词人不禁睹物思人,回忆起与合肥女子共度的美好时光。如今春意盎然,自己却孤身一人,在满目的繁华之下,孑然一身的凄苦悲凉显得格外深重。复如,《长亭怨慢》开篇以飘落的柳絮起兴,追忆往昔与合肥女子的美好生活,“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用柳树的“无情”衬托自己的“有情”,使词作通篇带上清冷沉郁的格调,又借柳树表达即将与佳人分别的无奈。人与柳的对比,昔与今的反差,烘染出词人为情所扰的悲痛。
姜夔还擅长将周围环境与自我感受有机结合,从多种感官角度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逼真地传达内心的情感。他的名作《淡黄柳》集中体现这一艺术手法。词人从视觉与触觉等多个感官角度出发,描绘了一幅初春寒冷的画面。全词以“柳”意象为中心,结合着因战争破坏而满目萧索的周遭环境,看似鹅黄嫩绿的繁华,却缺少了人世热闹,自然界的繁茂与人情味的缺失渲染了战后凋零之感。作者将自我感受融入“柳”意象的塑造中,身寒实則心寒,既为自己的孤独、也为对国家衰亡感到悲痛。另如《醉商吟小品》,词人将视、听感受相结合,以摇曳生姿的杨柳、哀啼的暮鸦共同营造了沉郁的氛围,继而勾起了对合肥女子的绵长思念。endprint
三、姜夔词“柳”意象的情感寄托
姜夔采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从多个角度立体地塑造“柳”意象,并赋予“柳”意象个性化的情感意蕴。具体而言,“柳”意象在姜夔词中常被用以寄托离别之意、身世之感与黍离之悲三种情感。
“柳”谐音“留”,古人有离别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汉乐府《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描绘的便是古人送别时折柳致意的风俗。与柳相关的“灞桥烟柳”典故亦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相传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在灞桥两边种满了柳树。每当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成就了长安灞桥这一胜景。“未若柳絮因风起”,东晋谢道蕴的柳絮诗更使得“灞桥风雪”举世闻名,后人常以灞桥折柳为习俗赠别亲友,表达离别之意。
离别情感贯穿于姜夔词的始末,成为“柳”意象的情感底色。姜夔一生漂泊,几处辗转,多经离别,曾与合肥女子有过一番深重情谊,然最终却无法不分离,这种别离的伤痛在其词作中随处可见。譬如姜夔名篇《长亭怨慢》,即为告别合肥情人琵琶歌女所作,开篇写柳絮飘落,暗指时光流逝,“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词人猜想,假如树木有情,若遭受离愁困扰,便不会如此青翠。相比之下,自己将要与心爱的女子分别,却无法做到柳树那般无情,只能饱受终生的离别之苦。
姜夔少年孤贫,屡试不第,一生转徙漂泊,伶仃孤苦,因此身世之悲亦是其词作所寄托的重要情感,“柳”在姜夔词常常寄寓这种身世之感。在《莺声绕红楼》一词中,作者将人类的情感与动作赋予“柳”意象之上,先写因垂柳青翠亮丽,女子企羡其美好,便剪裁绿罗裙与其媲美,春风吹拂下,女子摇曳生姿,仿佛引得垂柳妒嫌。杨柳、美人互相映衬,尽显女子的舞姿美妙。不过,姜夔对“柳”的敏感,并未停留于对舞女形体的讴歌,他更经意的是,舞女在婉转柔美的舞姿背后,无依无伴的悲凉人生,仿佛柳枝般随处飘摇。而这种孤苦无依的身世,不正是长年客居他乡的词人的自我写照?复如《琵琶仙》的“千万缕,藏鸦细柳”,与周邦彦词《渡江云》“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在构思上如出一辙,柳枝的繁密与词人自我的孤身一人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词人茕茕孑立的悲伤,充分流露出词人羁旅漂泊之感。
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生活在南宋晚期的姜夔已经有感国家命运的衰颓,大厦将倾的气氛笼罩着那个时代。因此,黍离之悲亦是词人所塑造的“柳”意象所蕴含的重要情感。《点绛唇》云:“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残败的柳枝随風舞动,零落不堪,词人正身处吴越之地,目睹昔日的繁华早已成土,只留下残柳斜阳。借由着“柳”这一意象的情感触动,词人怀古伤今,想到南宋王朝看似繁华,实则千疮百孔,深感国事之悲。《凄凉犯》词写“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亦是从侧处着笔,借写边城战后的破败表现战争的残酷,暗示战乱使得民生凋敝,国家正在一步步走向无法挽回的衰败之境,透露出无限的无奈与悲凉。
四、结语
在姜夔的词作中,姜夔常采用人柳互比、联想想象、今昔对比、情景交融等多种艺术手段,从多个侧面塑造杨柳的形象,从中折射其羁旅之苦、相思之痛与黍离之悲。姜夔词高超的艺术手法、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姜夔对“柳”意象的塑造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独特的风格,对后世词人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罗玲云:《化作此花幽独——浅析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南华大学学报》2007第4期。
②童孟遥:《论姜夔诗词中的意象》,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徐瑛:《冷月无声——姜夔词“月”意象的探析》,《怀化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④张勤:《论姜夔词中的柳的意象》,《文学界》2012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姜夔撰,陈书良.姜白石词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俞平伯.唐宋词选释[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童孟遥.论姜夔诗词中的意象[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张勤.论姜夔词中的柳的意象[J].文学界,2012,(02).
(作者简介:尹名爽,海河中学,研究方向:中国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