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损益分析

2019-10-16刘欣英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寿命预期人口

刘欣英

(西安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引言

人口预期寿命是反映人出生后平均一生可存活的年数,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过去数十年时间里,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都经历了人口预期寿命的迅猛提升,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给经济的方方面面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人口预期寿命仅为59.8岁,而根据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world mortality 2017》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人口预期寿命已达71.4岁,中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已达76.1岁,美国人口预期寿命79.2岁,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最近三次(1990年、2000年及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得出的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68.55、71.40、74.91,可以看出中国人口预期寿命近年来稳步增长。

人口预期寿命对于综合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还会通过影响消费与投资,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中国也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老龄人口的养老与医疗等支出会给国家或地区带来一定的负担,形成经济成本负效应影响。如果能对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影响进行价值化转换,即将人口预期寿命对经济的正效应及负效应影响以价值量表现出来,就可以给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更为可信的理论依据,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与实施相应措施。

二、文献综述

人口预期寿命与社会福利息息相关,国内外学者及研究机构也始终密切关注人口预期寿命相关问题,目前学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揭示人口预期寿命的统计规律。根据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8.55岁提升到2010年的74.91岁,世界范围内的人口预期寿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且人口预期寿命的持续提高成为全球范围的变化趋势。任强的研究结果表明,世界人口预期寿命的提升离不开中国这一人口大国对它的贡献,因此关注中国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在国内与国际都有重要意义[1]。在性别方面,中国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2010年中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7.37岁,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2.38岁,世界范围内也存在相同的规律。郝虹生的研究发现中国女性预期寿命提升的速度快于男性[2]。Leviatan等运用统计方法研究得出性别对于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非常显著,Pereboom的研究显示女性与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差异随社会发展呈现出增大趋势[3-4]。在区域层面,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呈现出非均衡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王森的研究显示不同地区的预期寿命差异在不断缩小[5]。这些统计数据的展示反映了人口预期寿命的大致规律,为研究人口预期寿命的各类问题奠定基础。

二是分析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影响人口预期寿命的因素错综复杂,学者长期以来进行了各类研究探索。Dever将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概括为人类生物学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学者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Renton等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研究1970年到2000年人口预期寿命变化的几个影响因素,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对于预期寿命的影响要大于科技进步[6-7];Inglehart研究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预期寿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社会经济对人口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将开始弱化[8]。地理因素对人口预期寿命也有显著影响,Malczewski以波兰人口预期寿命为变量,研究发现波兰不同区域的人口预期寿命因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而存在差异[9]。Shkolnikov等通过研究中东欧教育差异与人口预期寿命的关系,得出教育水平的提高将提升健康水平的结论[10]。Bergh等运用92个国家在1975年至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经济全球化对于人口预期寿命有明显的提高作用,但政治和社会全球化对于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并不明显[11]。Mackenbach的研究显示欧洲历史上政治环境的变动对预期寿命也会产生暂时或长远的影响[12]。明艳等发现,经济、教育、医疗等不同因素对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程度、方向均不同,并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别[13]。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教育水平、医疗条件等因素成为影响人口预期寿命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三是探究人口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人口预期寿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与大小方面,由于使用的理论模型和数据集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同。Erhlich等认为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导致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4];与之相反,一些学者持有人口预期寿命上升阻碍经济增长的观点,Acemoglu等的研究表明预期寿命的增加导致人口增长,进而降低了人均GDP水平,不利于经济发展[15];Ashraf等学者运用新古典模型进一步阐释预期寿命的提升会产生稀释效应,进而降低人均GDP增长率[16]。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口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受其他许多要素影响,人口预期寿命将影响人口结构,杜修立等通过人口结构的变动得出适龄劳动人口的改变会导致经济增长率的变动[17]。Boucekkine等学者认为二者的关系与当前寿命水平有关,在当前寿命水平较低时,人口预期寿命的提升将促进经济增长,如果当前寿命水平突破特定临界值时,预期寿命的提升将阻碍经济增长[18]。Hazan等发现人口预期寿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考虑生育率的影响,只有在控制生育孩子的数量时,人口预期寿命的提升才促进经济增长[19]。尽管学界在人口预期寿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尚无定论,但学界的共识是人口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关联性,因此未来需要不断深入相关领域进行研究。

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预期寿命也逐步发生变化,对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收益与成本研究也就日益重要,但是现有研究对人口预期寿命提升带来的损益价值少有涉及,因此本文将创新性地探析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损益价值,进一步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

三、模型建立

(一)理论基础

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损益实质是其对经济的正负效应影响,即人口预期寿命变动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对经济社会带来的成本影响,其分析的理论基础如下:

1.生命周期假说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安东和布伦贝格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欧文·费雪的消费理论,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消费理论。该假说不同于凯恩斯绝对消费理论,强调的是每个家庭根据生命预期的收入来决定消费,即每个家庭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合理地消费,从而达到消费效用最大化。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由于人们面临收入与寿命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在少年期入不敷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因此消费率很高;而成年期是一生当中劳动精力最为旺盛的时候,所以收入提高,但要为之前的消费买单,同时还要为老年期的养老进行一定的储蓄,因此消费率降低;最后老年期因劳动力减弱或丧失,收入降低或没有,主要靠成年期的储蓄维持生活,因此消费率较高。莫迪利安尼等认为理性消费者会根据其收入、预期寿命、市场信用等安排好储蓄与消费的比例,实现效用最大化。

2.预防性储蓄理论。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不同,预防性储蓄理论是指生命周期的延长会促使理性行为人在考虑到未来不确定因素时,增加对预防性养老的储蓄,预期寿命延长会使得人们处于退休状态的年限增加,伴随着各种体制制度的变革,老龄人口的风险厌恶及对未来养老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加,因而会选择更高储蓄以应对不确定性风险。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储蓄与不确定性呈现正相关,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经济社会中的储蓄转换为投资会影响物质资本的积累,从而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3.类比生产成本理论。西方经济学中企业生产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要素资源价值总额,它等于固定成本加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而可变成本则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可变成本和总成本也在逐渐增加。人口预期寿命变动带来的社会成本类似于企业生产成本理论,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一个经济社会体中的老年人口增加,维持老年人生理与心理健康的成本支出也会随之增加,最终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成本负担[20]。

由以上理论可知,人口预期寿命对于经济收益与成本有直接影响。但是,由于人口预期寿命的价值量并没有一个市场可以直接交易体现,因此要想估计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价值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本文借鉴Rosen提出的特征价格模型进行分析,在特征价格模型中,Rosen将空气质量与房价之间建立相关性的经济学解释,空气质量作为商品房内在特征集合的一种特征,其经济价值可以通过商品房价格的不同而不同呈现,其与房价的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可以将空气质量的内在经济价值表现出来[21]。本文借鉴特征价格模型的处理方法,将人口预期寿命作为消费、投资、养老与医疗等行为的一种特征,其经济价值可以通过与消费、投资、养老与医疗等具体代表性变量之间的相关回归关系反映,即其与消费、投资、养老与医疗等具体代表性变量的回归系数可以将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损益价值表现出来。

(二)计量模型

1.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收益计量模型。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收益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的贡献,消费和投资都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和投资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作为一种测度方法而言简化选择与个人预期寿命有直接关联的消费变量和投资变量成为必要,本文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住房投资额作为人口预期寿命正效应的价值化转换变量,分别设立模型如下:

S=c1+α1E+β1Xi+μ1

(1)

I=c2+α2E+β2Xj+μ2

(2)

其中,式(1),S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E为人口预期寿命,Xi为一系列影响S的可观测的控制变量,μ1为误差项。式(2)中,I为固定资产投资额,E为人口预期寿命,Xj为一系列影响I的可观测的控制变量,μ2为误差项。

2.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成本计量模型。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成本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耗费,养老支出与医疗费用都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而增加,这些均成为衡量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成本,本文选取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和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作为人口预期寿命经济成本的价值化转换变量,分别设立模型如下:

P=c3+α3E+β3Yi+μ3

(3)

M=c4+α4E+β4Yj+μ4

(4)

式(3)中,P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E为人口预期寿命,Yi为一系列影响P的可观测的控制变量,μ3为误差项。式(4)中,M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E为人口预期寿命,Yj为一系列影响M的可观测的控制变量,μ4为误差项。

(三)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因变量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住房投资额、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通过这些因变量得到人口预期寿命的损益价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选取中国31省区的2013—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住房投资额、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均值作为研究因变量。

自变量:人口预期寿命作为自变量,是衡量人口预期寿命内在价值的重要变量,通过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得到人口预期寿命内在价值。数据来源同上。选取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31省区人口预期寿命作为自变量。

控制变量:选择人口变量人口数量(POP)和经济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将自变量(所要研究的主要变量)以外的影响因变量变化的变量控制好,才能更加清晰地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因果关系。数据选取中国31省区的2013年、2014年、2015年人口数与GDP指标的均值作为研究控制变量,数据来源同上。

主要考察人口预期寿命对于经济各不同方面的影响,因此初始围绕人口预期寿命(E)进行分析,但是作为因变量的不同经济方面不仅仅只受到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为了更有效地反映研究中的变量因果关系,本文逐步加入控制变量,在逐步回归中考虑模型拟合度大小和变量检验显著性大小(将在下文实证分析中具体说明),进而通过选择添加与剔除不合理变量达到模型最优的目的,保证模型的有效性,这是实证分析中逐步回归的依据说明。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回归

根据上述模型(1),通过Eviews统计软件运行得出没有控制变量的模型回归方程和依次加入控制变量的3个模型回归方程,从模型整体的显著性来看,3个模型的F值分别为7.852 8,66.682 3,584.173 5,相应的概率值P分别为0.008 9,0.000 0,0.000 0,在1%的显著性水平拒绝模型整体解释变量系数为零的原假设,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良好,而且加入控制变量的模型整体显著性更好;从系数的显著性来看,P值都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模型回归的系数非常显著。通过对比分析以及考虑到本文在模型建立中的系数代表意义,选择加入人口控制变量的模型展开进一步分析。

(二)模型检验与修订

对选择的模型进行检验以保证模型有效性是模型分析的必要步骤,表1显示的是加入人口数作为控制变量的模型结果。对于模型检验具有自相关性的,使用科奥迭代法修正模型为:

y=c+αX1+βX2+AR(1)+AR(2)+μ

(5)

其中,y为因变量,X1为自变量,X2为控制变量,AR(1)为一阶自回归,AR(2)为二阶自回归。

表1 加入人口变量(POP)的回归结果

从模型拟合的残差序列相关性来看,模型DW值为2.401 1,查DW检验表可知du为1.57,du

存在异方差问题时,利用OLS方法估计的参数仍具有无偏一致性,但不具有效性,即异方差条件下的估计系数的方差不等于最小二乘法下的最小方差。因此,需要进行异方差检验,怀特检验结果:统计量P值为0.000 4,明显小于常规的检验水平0.05,因此拒绝怀特检验原假设,认为原模型的存在异方差,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修正异方差。

运用以上方法对模型(2)、(3)、(4)进行数据实证分析,经过检验与修正得到如下具体方程式:

I=-33 444.88+461.13E+1.73POP

(6)

P=-1 421.31+127.38E+0.12POP

(7)

M=-3 259.17+144.75E+0.15POP

(8)

(三)模型结果分析

由式(6)~(9)可知,人口预期寿命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养老基金支出及医疗基金支出皆呈正相关关系。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收益价值体现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预期寿命每增加一个单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加772.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461.13亿元,二者之和1 233.88亿元表现为人口预期寿命单位经济收益价值,即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单位正向价值影响;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成本体现为养老基金支出和医疗基金支出,预期寿命每增加一个单位,养老基金支出增加127.38亿元,医疗基金支出增加144.75亿元,二者之和272.12亿元表现为人口预期寿命单位经济成本支出,即人口预期寿命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单位负向价值影响。回归结果显示不同经济指标会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也将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损益价值反映出来。

依据模型结果,根据最近三次(1990年、2000年及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全国及各地区人口预期寿命情况(见表2),可以估算出全国及各地区在20年间由于人口预期寿命变动带来的经济损益。全国人口预期寿命由1990年的68.55提升至2010年的74.91,根据模型估算全国人口预期寿命提升6.36,带来的经济收益为7 847.47亿元,经济成本为1 730.68亿元。东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在三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增长速度低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由1990年的70.80提升至2010年的77.09,根据模型估算东部人口预期寿命提升6.29,带来的经济收益为7 761.11亿元,经济成本为1 711.63亿元。中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由1990年的68.00提升至2010年的74.86,根据模型估算中部人口预期寿命提升6.86,带来的经济收益为8 464.42亿元,经济成本为1 866.74亿元。西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由1990年的64.81提升至2010年的72.62,根据模型估算西部人口预期寿命提升7.81,带来的经济收益为9 636.0亿元,经济成本为2 125.26亿元。

表2 全国及各地区人口预期寿命情况表

数据来源:由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整理。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借鉴特征价格模型构建了中国各省区人口预期寿命与不同经济指标的回归模型。使用预期寿命对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拟合影响反映预期寿命的正向经济价值,使用预期寿命对于养老基金支出和医疗基金支出的拟合影响反映预期寿命的负向经济成本,受限于理论方法与数据获取,这只是人口预期寿命经济损益价值的估算。

由模型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如下结论:(1)人口预期寿命是影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养老基金支出和医疗基金支出等宏观经济指标的重要因素。模型估计表明人口预期寿命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呈正相关关系,即人口预期寿命增加将提高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度,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2)模型估计表明人口预期寿命和社会养老基金支出、医疗基金支出也呈正相关关系,即人口预期寿命增加将影响社会养老基金支出和医疗基金支出的增加,给经济社会带来成本压力。(3)人口预期寿命的经济收益价值大于负向经济成本。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对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但也应意识到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也会通过养老与医疗等费用的支出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会加大养老服务与设施的需求。

为推动人口预期寿命变动带来的经济损益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全国及地区政策建议如下: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中国基本国情,结合国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对中国的福利事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提升统筹层次,提高居民对未来消费的预期与信心,改变居民消费观念,促进居民消费的增加。

2.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养老与医疗保险。大力推动商业养老与医疗保险的发展,通过专业养老与医疗保险公司的建立,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养老与医疗保险,合理分散人口预期寿命增加带来的长寿成本支出风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拓新型市场,扩大产品范围,丰富产品类型,定制适合老年人口需求特点的市场化保险产品,实现共担养老与医疗成本的多样化选择。

3.东部地区应大力开发与拓展老年产品与服务市场,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随着东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的提升,高龄老年人口数量也逐渐增加,从而产生了非常大的银发产业需求,而且发展潜力巨大。应建立银发产业服务中心专门进行银发产业的发展与管理,大力开发与拓展老年产品与服务市场,在医疗保健、养老旅游、养老服务等老年人需求量大的产业上延伸产业链,带动更多银发产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4.中部地区应完善金融市场,增强居民储蓄投资动机。中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低于东部地区,但高于西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变动带来的经济损益也介于东西部之间,中部地区应借助于金融市场增强居民储蓄投资动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进而提升人口预期寿命,提高生活质量。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人口对于老年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地方政府应当逐步完善金融市场,满足老年人口对于金融产品安全性、性价比、交易便捷性的要求,为老年人口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提升居民储蓄投资动机与实施,创造更多金融需求,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5.西部地区应合理开发与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西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较其他地区相对较低,可以通过建立保障老年人力资源的权益不受侵犯的法律法规,建立老年人再就业培训机构等方法,提高老年人力资源的水平与素质,提升老年人的工作水平,进而提升人口预期寿命。探寻更多的可以供给老年人的工作岗位,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提高老龄化人口购买力,保证老年人力资源能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

猜你喜欢

寿命预期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人类正常寿命为175岁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