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穿透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比较
2019-10-16王国斌郑吉琦冯玉沛杨彬张国玉通讯作者
王国斌 郑吉琦 冯玉沛 杨彬 张国玉(通讯作者)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眼科疾病,是仅次于白内障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且这种失明具有不可逆性,其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为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受小梁细胞形态与功能异常有关,房水不能顺畅的流出相应的会升高眼压,常规药物一般很难根治,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是关于采用哪种手术仍然存在不小的争议[1]。小梁切除手术较为成熟,便于术者掌握,通过应用新技术和新药物,多种改良小梁切除术得以衍生出来。非穿透小梁手术是一种改进方法,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在多数大型眼科医院获得广泛应用。现选取90例患者进行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患者均为在我院开角型青光眼患,数量为90例,调查时间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男58例、女32例。分组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每组各有45例,经临床诊断病情分别得以确诊。观察组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3.6±12.1)岁;对照组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2.0±9.8)岁;合并疾病: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两组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即以穹窿部为基部,在左上角膜缘做一个结膜瓣;然后以角膜缘为基底座一个巩膜瓣,舌形或梯形,1/3~1/2厚,面积为5mm×5mm,分离至角膜缘内0.5mm;在巩膜瓣下的巩膜床上将深层巩膜组织(3mm×3mm)与角膜基质层切除下来,以此件巩膜嵴暴露出来,这是解剖重要标志之一,为横行或环形纤维,颜色为银白色且发光,在其上方需要将Schlemm管外壁打开,将该管内壁内皮小梁网撕去,叫1mm×3mm的角膜基质层切除一直到弹力层,关于小梁网Descemet膜窗(由角巩膜小梁网和Descemet膜组成)保留下来,以此会明显渗出房水,此时需要将胶原等物质置入瓣下,然后对巩膜瓣进行缝合,使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4针,对结膜瓣使用5-0丝线进行间断缝合[2]。
对照组: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按照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完成对浅层三角形巩膜瓣的制作,即1/3~1/2厚,面积为3mm×4mm,向角膜缘来剥离巩膜瓣,一直到透明角膜内弹力层的止端,关于巩膜全层的切除需要再巩膜瓣下深层巩膜的正中灰线上0.3~0.5mm完成,并将粘连分离开,切除深层角膜小梁与周边虹膜,对巩膜瓣进行固定缝合,对球结膜瓣进行间断式缝合[3]。
手术过程中,按照患者的年龄与结膜巩膜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联合采用丝裂霉素,安排眼科中心专家实施,具有副主任以上的职称,青光眼专科。
1.3 观察指标
认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和眼压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用百分数、(±s)表示,分别行χ2、t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成功率
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均高达100.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9%(低眼压12例、浅前房8例、前房积血2例),观察组组为20.00%(4例、3例、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眼压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眼压,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眼压控制在短期内(术后3d、7d、1mon、6mon)效果明显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眼压变化情况的对比(±s,mmHg)
表 两组患者眼压变化情况的对比(±s,mmHg)
时间对照组(n=45)观察组(n=45)术前27.61±6.5925.17±8.31术后3d10.49±6.2215.22±3.60术后7d12.37±7.5116.08±6.39术后1mon14.37±4.2216.16±4.57术后6mon13.66±5.7816.16±4.57术后12mon18.91±7.3217.63±5.91术后24mon17.53±4.1116.87±6.27
3.讨论
临床上在治疗青光眼时多采用小梁切除术,经过多次改良已经成为一种经典术式,但是常规术式会将前房穿透,术后引发类似于前房出血等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由此需要学者对新型手术方式进行探索。非穿透小梁切除术作为新型术式之一,是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改良与发展,不会将前房穿透,有助于极大的减少并发症,相对比较安全,区别在于不会将角巩膜全层切开且手术不会进入前房,而是将阻碍阻碍房水外流的近管小梁等切除 ,保证从薄层内侧小梁或后弹力层上的小窗自发性的渗出房水,薄层巩膜经脉络上腔与结膜下吸收,通过Schlemm管端端由集合管外流,以此有助于眼压的降低。但是,这种术式并不比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更佳。按照研究,小梁切除术的降眼压效果在短期内明显优于非穿透小梁切除术,长期随访二者效果相差无几[4]。
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少,究其原因这与小梁切除术中对缝线的调整有关,如此一来可以确保眼压在术后早期不会过低。受低眼压的影响,诱发各种继发症状的可能性较大,如脉络膜脱离等[5]。经研究发现,两组手术成功率相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对照组的短期内眼压控制效果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效果显著,前者能够减少并发症,后者在短期内有助于眼压的有效控制,在具体选择中需要对患者的要求与经济条件进行充分考虑,前者为经济条件好患者的优先选择,后者的手术技巧需不断提高,对抗瘢痕化药物与调整缝线进行正确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