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比较
2019-10-16迪丽拜尔玉奴司
迪丽拜尔·玉奴司
(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 新疆 哈密 839000)
肝外胆管结石非常常见,这种出现在胆管内的结石会阻碍胆汁排泄、增高胆管内压力、阻塞胆道,甚至出现胆绞痛、黄疸、寒战、高热等症状。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肝外胆结石的主要手段,以期找出准确的病变位置,包括腹部CT、X线、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等[1]。其中X线检查最简便,但其诊断准确率欠佳。CT能清楚反应结石位置、形态、大小等,诊断特异性较高,但诊断准确性有争议。核磁胰胆管成像是新型影像学诊断技术,能在显示结石位置、形态、大小的同时进行成像,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更可靠依据[2]。现就我院影像科腹部CT、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结石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28~66岁,平均(41.8±0.2)岁。入选者都存在肝外胆结石的临床症状表现,愿意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心功能严重不全者、沟通障碍者、精神病者、依从性较差者。
1.2 研究方法
①腹部CT检查:告知患者检查前保持空腹状态8h以上,检查前每天饮水量0.25~0.5L。静脉滴注造影剂1.5mg/kg,以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保持患者仰卧位下实施动态容积灌注及成像。在常规扫描、增强扫描头足方向,重点扫描肝下缘及膈顶区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层厚6~8mm、层距5~10mm、螺距1.5。获得的影像学数据信息经数据处理工作站处理。②核磁胰胆管成像:选择1.5T核磁共振扫描仪,在检查前保持空腹状态4h,扫描序列包括T2W-SPAIRRT、B-TFE、MRCP-HR-3D、T1W。获取的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程薄层图像重建。由2名专业的影像学医师对上述图像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诊断结论。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对肝外胆结石的检出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核磁胰胆管成像组对肝外胆结石的总检出率97.50%明显高于腹部CT的77.50%,其中核磁胰胆管成像组对直径<9mm肝外胆结石的检出率68.75%明显高于腹部CT的52.50%,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两种检查方式下干外胆管结石检出率对比[n(%)]
3.讨论
随着年龄增长,肝外胆结石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种胆道常见的结石若不能有效处理会造成肝脓肿、胆管炎、胰腺炎等后果,临床治疗更困难[3]。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就必须及早准确诊断,首选影像学技术,能提高临床诊断效率,又能减少痛苦和经济负担。腹部CT扫描功能强大,在各种腹部疾病的临床诊断中都具有极高应用价值,包括腹部积液、结石、穿孔、炎症等都具有较高诊断效率,但在腹部结石诊断中腹部CT难以通过单纯横断面图像来诊断阴性结石[4]。腹部CT密度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出高密度阴影,易检出高密度结石。但在泥沙样结石于低密度或对等密度结石的诊断中,腹部CT极易出现漏诊现象。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则能通过任意切层获取直观、简洁的图像,且这种非介入性成像技术能准确反应结石位置及形态,在无创、安全、简单的前提下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核磁胰胆管成像不受脏器阴影、组织影响,对直径小的结石也具有较高的检出率[5]。核磁胰胆管成像中若出现胆管未增宽,但又存在典型胆结石症状,则要考虑到:①胆管炎引发肝硬化、胆管壁纤维化;②结石直径小而未引起胆管扩张或梗阻。这时,为了避免误诊,可选择结合腹部CT进一步诊断。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腹部CT。
综上所述,与腹部CT相比,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是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首选影像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