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切入点牵动全书,引领更有效的阅读

2019-10-15李佳蔚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7期
关键词:心目贺龙切入点

李佳蔚

名著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一线教师大都意识到名著阅读对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性,意识到名著阅读是语文课的重要部分。但是苦于没有现成的名著阅读课的模式,因此阅读课也就多是放羊式的。老师往往只是强调学生要读名著,但是缺乏方法指导。学生面对厚厚的名著,无从下手;学生面对长长的篇幅,盲目阅读,泛泛阅读,阅读课效率低。通过参与课题组的探究与实践,本人得到感悟:以切入点牵动全书,引领更有效的阅读。

在《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课上,我们做了这样的尝试:

抓住标题“红星”,选定阅读切入点,选定阅读思维关注的主问题:“               (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这个阅读切入点的选定与抛出,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求知的欲望,明确了学生阅读的目的、关注点与思维点。学生的阅读不再是茫然的,而是明朗的。学生的阅读,不再是泛泛的,而是在浏览中有品读。学生不再觉得乏味,而是有趣阅读整书,以求得到整体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指出 “阅读,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切入点的选定,需要教师先于学生认认真真的阅读,阅读完整书,把握名著的内容、主题、写作手法,以至清楚更有益于学生积累与运用或有益于学生情操熏陶的值得品读的章节与段落。然后根据阅读内容与目的,选定切入点。《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该书是文笔优美的纪实作品。作品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记录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中国与中国红军,报道红军领袖与红军将领的真实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的人物形象。除了真实记录采访的所见所闻,作者还客观分析与探究红色中国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客观评价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内容重点有两个:1.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与影响。2.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这个切入点的选定,就是根据书的内容与主题,根据阅读目的(能独立阅读,有自我体验与感悟;了解中国共产党与红军,理解共产党领袖与红军领袖的代表人物,并受到伟人的熏陶,汲取精神营养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来确定的。而且是在学生了解作者,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的认知后抛出的。

抛出阅读的切入点后,本人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并教给可操作的阅读方法。根据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关注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出身与家庭、童年的经历、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参加革命后的经历等方面,引导阅读追问:写什么人?外貌形象?什么事情与言谈举止?怎样的形象?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的分析、评价与见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性,体会和辨别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阅读中动脑动手做好读书笔记——圈划、摘抄、批注;根据该书以貌传神的写作特色,对人物外貌描写的品读与评注做更具体的指导。再引导学生规划阅读——两个月要读完整本书,并告诉学生阅读后对读书笔记进行检查与评比,组织读书的分享活动:我心目中的            ,组织书写读后感:我心目中的         。这样设计,可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目的:能独立阅读,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读整本书,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补充,互相纠正。总之,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为终身发展服务,收获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觀。

具体的板书要求如下:

一、独自阅读:________(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1.重点品读的人物形象:毛泽东、周恩来、贺龙

2.从外貌形象、言谈举止、出身与经历、生活习惯、思想个性等方面品读、批注。

用“________”线画出人物外貌描写的句段,然后品读与批注;把人物外貌描写的句段抄写到笔记本。

二、读书交流

话题:我心目中的________(毛泽东、周恩来、贺龙……)

——人物形象的品读与分享

一边表述人物形象,一边投影展示阅读的圈划与批注,并适当引用原文。

建议分享表述开头语:下面我来向大家介绍我认识的________。

三、作文

我心目中的________(毛泽东、周恩来、贺龙……)

——读《红星照耀中国》后感

要求:请在“________”线上填一位革命领袖或革命将领的名字,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课程新课标》强调“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以这样的切入点牵动大部名著的阅读,以这样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其效果是显见的。虽然农村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能力有限,但是,经过老师这样的引导,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学生阅读目的明确,阅读有法。阅读过程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大部分学生都有阅读笔记,都能参与阅读分享,都能完成读后感写作,而且能说出自我的阅读体验,自我的阅读感悟,基本把握人物的形象,并由衷地佩服与敬仰伟人。伟人的形象对学生情操的熏陶,对学生人生观、价值取向的影响的深远,是不必说的。而且在之后的作文中,部分学生也能不自觉地通过人物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与个性,这种收获是潜移默化的。还值得得一提的是,之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名著,即使在我引导之前,学生也不再是盲目的泛泛而读。自然,读《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也会有法可依,也会收获更多。

所谓“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这样的切入点,贯穿阅读课堂,贯穿整个阅读活动。这样的问题切入,阅读目的明朗,化难为易,阅读收益更大。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希望我们作为教师,能好好利用好阅读课的时间,能更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教师找好阅读的切入点,以切入点牵动全书阅读,不失为有效的阅读引导方法。

猜你喜欢

心目贺龙切入点
蒋介石唯一一次约见贺龙:这人可怕,以后不约
悠悠一夏
贺龙威望哪里来
我心目中的小学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
我心目中的吴天明
贺龙火烧裂口
小切入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