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验案三则
2019-10-15王清华
王清华
【摘 要】乌梅丸最早出自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乌梅、当归、人参等十味药组成。该方寒热并用,在现代常常用来治疗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疑难病症。近年来,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也遇到了三例以阳虚寒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经服用乌梅丸之后取得的疗效明显。
【关键词】乌梅丸;验案;寒热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3-0267-01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的一张名方。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到了极点,一阳始生,谓之厥阴,如冬至日是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的起点,虽然天气仍然很寒,但一阳始生,此一阳虽然弱小,但却主导着阴寒的必然退却,主导着阳热的日益增长,势不可挡,雷霆万钧。《黄帝内经-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黄帝内经-五脏别论》“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这两段经文说明一厥阴肝接受胃散来的精气;二胃输津液于脾肺水道膀胱;三胃输浊气于心脉肺皮毛脏腑;四胃接受从咽食道来的食物;五胃传食物于肠。厥阴一病首先影响到胃,厥阴的寒而蕴一阳之气通过胃影响其他。仲景厥阴病有厥阴之一阳影响阳明胃之白虎汤,影响肠之白头翁汤、小承气汤,影响心之栀子豉汤;厥阴之寒影响经脉的当归四逆汤,影响胃的吴茱萸汤;厥阴之寒热错杂的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仲景厥阴主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消渴者为厥阴之寒影响津液的升腾、厥阴之一阳消烁津液;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者为厥阴之一阳郁于胃,欲出不得;不欲食、利者为厥阴之寒碍胃肠之阳;此厥阴之一阳是勇敢向上向前的一阳,是坚毅的一阳,是有胆有谋的一阳,此一阳灼胃肠则溃疡、糜烂、肠化等胃肠病发;此一阳上冲则食管反流、咽喉炎;此一阳上扰心神则心悸、心烦、失眠,此一阳扰肺皮毛,则咳、皮肤瘙痒等。
烏梅丸由乌梅、细辛、桂枝、黄连、黄柏、当归、人参、花椒、干姜、附子、蜜组成。大剂量乌梅、黄连泄厥阴一阳壮火,大队温阳药祛厥阴之寒。桂枝、细辛、干姜为仲景治咳主药,以开太阴肺,布津液,散郁火;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之主药,以开太阴脾;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以枢少阴心肾;当归、桂枝、细辛,当归四逆汤主药,以阖厥阴肝。群阳之药,有如夏之日,旺生旺长,行云布雨,群阳布于三阴,水气随之起,水与阳合化为湿热,阻塞气机,消烁精气,大剂量苦寒的黄连佐以黄柏,使云化为雨,湿化为露,滋润万物。大队辛温之品偏燥、大剂黄连偏苦,用蜜调之。统观乌梅丸,似给人体提供一个从初春之候,向夏日旺生旺长,水火充足的气候转化的环境。临床中以乌梅丸治疗阳虚寒盛,又有湿阻,又有郁火疗效甚佳,兹举验案三则。
一肥胖
患者,男,32岁,身高1.8米,体重110公斤,西医检查脂肪肝,高脂血症,血压血糖尿酸正常,建议切胃治疗,患者转而求治中医。患者后背臀部大片湿疹,时有胃烧灼感,泛酸,脉沉濡,舌胖大白腻。乌梅15g细辛6g桂枝9g黄连12g黄柏10g当归10g人参9g花椒6g干姜9g附子9g砂仁6g佩兰10g。患者服药一周湿疹减少,未发作胃烧、泛酸,体重每天下降半斤左右,服药一月体重下降10斤。
二反流性食管炎
患者,女,52岁,主诉胃嘈杂泛酸,似有火从胃烧到咽喉,口苦,头晕,颈部板滞,大便不畅,肛门痒,失眠,舌质稍暗,舌苔微腻,脉数濡无力,既往有胃下垂、直肠下垂病史。乌梅12g细辛6g桂枝6g黄连16g黄柏6g当归6g人参6g花椒4g干姜10g,患者服药一剂诸证好转,三剂愈之六七。
三高血压
患者,女,62岁,高血压史10余年,平时服用兰迪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在120/70mmHg左右。近3年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血压升高,发作时高压常达到200mmHg,常自服羚羊角粉,持续数小时可缓解,发作结束后血压回复正常,多次医院检查除尿酸稍高,无明显异常。近半月发作频繁,住院10天,仍有发作,但数分钟可缓解,出院求治中医。诉发作时伴面红,心悸,饥饿,胃烧,尿频,全身颤抖,双上肢冰凉麻木,平素头怕风,食凉易腹泻,脉数稍细滑无力,舌暗,薄白苔。乌梅12g细辛6g桂枝6g黄连9g黄柏6g当归10g人参6花椒4g干姜6g附子6g熟地黄10g山药15g山茱萸10g桃仁10g水蛭6g天麻10g钩藤15g。服三剂后未在发作。
参考文献
[1] 赵宇栋,谭唱,陆为民.陆为民运用乌梅丸验案举隅[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06):111 -112.
[2] 赵喜艳.乌梅丸临床验案举隅[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1(05):154- 155.
[3] 薛蓓云.运用乌梅丸辨治疑难病验案3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