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2019-10-15陆丹
陆丹
【摘 要】目的:探讨丁苯酞对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研究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接受丁苯酞治疗,对照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给予奥扎格雷治疗,记录其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三酰甘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等指标对比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较之前改善幅度以及疾病发作频率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药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应用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有利于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
【关键词】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丁苯酞;有效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4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3-0-0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引发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1-2],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具有较高的脑卒中发生风险,一旦发病即对其生活质量、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治疗此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将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88例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丁苯酞对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安全性,为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切实依据,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8例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男47例、女41例,年龄27-82岁、平均(51.13±1.08)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88例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44例、对照组44例,两组一般资料相关数据对比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诊断标准,发作后2-3min内即表现出失语、眼视力消失(单眼或双眼)、感觉障碍、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发作后24h内症状及体征消失;②具有较高的脑卒中发生风险;③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④于本次研究前3个月内无严重创伤史、手术史;
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者;②血液、免疫系统疾病者;③对本次研究所涉及的相关药物无法耐受者;④恶性肿瘤患者;⑤存在机体重要器官严重病变(器质性)者,具体包括心脏、肝脏、肾脏等。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研究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接受丁苯酞治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由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ml内含0.9g氯化钠、25mg丁苯酞]每日给药2次、每次静脉滴注100ml。对照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给予奥扎格雷治疗,80mg奥扎格雷[由海南葫芦娃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054834)]+150、0.9%氯化钠注射液每日静脉滴注2次。两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1周为1疗程、共4个疗程),记录其疗效。
1.2.2 观察指标 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指标:记录两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指标变化情况;②治疗效果:记录两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效果,即治疗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率较之前下降幅度;③安全性:记录两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本次用药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转氨酶升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1.3 統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两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三酰甘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等指标变化情况及疾病发作频率下降幅度均属于计量资料,经表示;两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属于计数资料,经n(%)表示,数据经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 19.0,SSPS.19)软件予以相应检验(t、),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查指标及发作频率变化情况 两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顺利完成4周药物治疗,中途无退出、死亡、中断者。经分析可知,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三酰甘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等指标对比P均>0.05(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三酰甘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等指标均较之前显著下降,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疾病发作频率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均<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发生原因为椎动脉-基底动脉或颈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短暂性)并导致局部脑组织处于缺血状态,发病后患者将表现出短暂性、一过性、局灶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此类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几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3-5】。研究表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前患者并无自觉明显征兆,若诱发脑卒中将直接对其生活质量、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提示,及时诊断、积极对症治疗是保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
研究表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局部脑血流量显著降低,脑微循环发生障碍后并导致脑组织坏死,脑能量代谢情况继而出现失调表现并损耗脑能量,若诱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则直接对脑组织造成相应损害。此外有动物实验显示[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机体脑组织靶区域内表现出高聚、高凝状态,由此可知导致脑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仍为血栓形成。基于此,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原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综上,应用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有利于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侯凌波,乔利军,张新春,等.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Essen评分法及联合应用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 36(6): 1327-1329.
短暂性脑缺血發作的中国专家共识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6): 530-533.
万新立,赵焕东.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5, 42(5): 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