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入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2019-10-15李玲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孔乙己杜甫悲剧

李玲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和学习模式的挑战。教师由简单的言传身教,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泼、充满愉悦的氛围里加深理解课文的主题,从而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适当有效地导入创设情境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它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感动情境,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

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另一位资深行家也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教学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笔者在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歌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已經学过杜甫的多首诗歌,如果用传统的上法必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而从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作者人格魅力感动会给课堂带来更多的收获。于是在上课之前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杜甫》的片尾曲《日月放光辉》,并且投影歌词(如下):

绵绵似如黄河水,当年一气贯南北。

一览群山凌绝顶,胡马奔腾不可追。

秋风起,白发垂,

伤心笔下千行泪,一声嚎啕万人悲。

情系百姓苦,心为天下碎,

沉沉郁郁评述时直说功与罪。

落木萧萧下,江河去不归。

天地茫茫无穷尽,日月放光辉。

播放完毕问学生:“寒夜穹庐的那个是谁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样本来平时教学中比较枯燥的作者介绍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学们开始用诗歌,用杜甫生前事件来说杜甫,说到杜甫《望岳》的磅礴气势,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国忧民,说到《登高》眼枯见骨之悲,说到他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说到他情系百姓、心碎天下的人生大境界……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学生内心涌动的情感。紧接着笔者深情推进,“大历三年十二月的一天,瑟瑟寒风,吹起洞庭湖层层波涛,远天无日,低空断云,冷雾凝霜,枯草横阵,一位老者拖着他右臂半枯耳半聋的疲敝之躯独自一人艰难地登上千古岳阳。他凭栏而立,鬓发如霜,衣衫破烂,但两只眼睛却深深凝望着洞庭的深处,岳阳楼上已无昔日的繁闹,冷冷清清,老人脸色凝重,双眉紧锁,不知道这位心系天下的他在沉思什么?面对浩渺的洞庭之水,他想到了什么?下面就让我走进《登岳阳楼》解读杜甫伟大的心灵。”带着对杜甫的感动学习这首诗不仅有很好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火花,用心灵与心灵沟通,真正读出了诗歌的深刻。事实上很多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利用作者独有的人格魅力创设感动,从而让学生带着这份感动去与作者的心灵交汇,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

二、创设趣味,构筑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轻松、愉快的氛围或情绪,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而喧闹沉闷,焦虑不安,忧郁苦闷等不良氛围或情绪则会降低人们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的积极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康尼明确指出,教师要实现良好的课程运作,必须具备六方面的能力,其中有一条就是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好课堂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曾经的一堂作文课时隔多年笔者依然记忆犹新,作文课注重写作技法的指导,往往比较枯燥,课堂效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这一问题困扰很多的语文老师。笔者在教学《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中设计了一个结合学生生活的导入情境,以“等俺有钱了,我会……”为开头说一段话,要求尽量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这样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就连最不学习最沉默的同学也异常的兴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出自己的创意,同时笔者让学生评出最有创意奖并说明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谈到了如何做到创新,创新应该注意什么。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及时地总结和板书并和学生交流看法,平时低迷的作文课学生不仅没有出现平时昏昏欲睡的现象,而且非常积极主动,同时从作文的效果看也是非常成功的。一些同学在上完之后说,我们今后的作文就这样上。后来的教学实践发现,课堂中创设一个趣味的情境,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

三、创设悬念,激发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

记得于漪老师在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神工鬼斧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末,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而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而且同学们带着追究答案的动力有目标地在小说的世界追寻。

一个年轻的老师在教学《神奇的克隆》时,教师先讲述《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毫毛变一群猴子的神话今天已变成了现实,那就是神奇的——克隆。那么,“克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学生走进了文本。这种导入方法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的,它可以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事实上语文课堂导入情境创设方法多种多样,以上仅仅是从语文课堂三种导入情境创设的方式看导入情境创设对一堂课重要作用。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导入情境创设设计,能够使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事实上好的导入最终被调动起来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教师自己。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十分重视语文教学中导入情境创设,努力创设有效地导入情境。

猜你喜欢

孔乙己杜甫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登高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画家的悲剧
绝句
近视的悲剧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