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论”原理的医学院校医工融合专业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实践
2019-10-15王辅之陈兴智
王辅之,陈兴智,杨 枢,张 浩,张 钰,张 敏,罗 丹
(蚌埠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医工融合”相关专业是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主,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兴综合性学科;信息科学、智能仪器、传感检测、材料学以及生物学、现代医学等多学科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与融合。医科院校在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开展工科专业教育,做好“医工融合”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监控工作是对接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2],确保医学院校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高水平工科专业人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教育质量保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3]。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因素涉及招生规模、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保障体系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于这些因素的混杂作用,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工作,在决策过程中容易陷入顾此失彼、控制失衡的窘境。“系统论”原理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解决思路。
“系统论”是一门研究系统的结构、特点、行为、动态、原则、规律以及系统间的联系,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新兴学科[4]。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可以把高校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抽象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既包括对教育供给方的评价,也包括对教育需求方的评价;既包括校内教育质量监控,也包括校外教育质量监控。
国际上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在应用“系统论”原理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开展了相关的实践工作。一个典型案例是新加坡政府对于该国高职教育所建立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基于“系统论方法(System Approach)”,针对高职教育建立了包括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体:校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内容:专业课程、教学师资;方式:评估)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主体:第三方机构、工业企业;内容:政策、经费、专业、课程、教学、师资;方式:认证、评估)两大核心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5]。在该体系下,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层面、教学层面和第三方层面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一套多主体参与、多方式并行、多层面保障和全方位监控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另一个典型的应用是印度一项通过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建模来分析产业互动对工程技术教育质量影响作用的研究,结果发现工业企业对于教育的积极参与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至关重要[6]。在国内,基于“系统论”观点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见实证研究的相关报道。
本文通过分析医学院校开展医工融合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阐述了“系统论”在医工融合专业教育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并介绍了我校在基于“系统论”原理开展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方面的初步实践。
1 医学院校开展“医工融合”相关专业教育质量监控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开设医工融合专业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开设时间较晚,教育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乏善可称。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医学教育经历了近20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医学院校在开展医学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但是,医学院校开展“医工融合”相关专业的教育则是近10年来才逐渐兴起的。我们以“医工融合”为关键字,选择“篇名”字段,对CNKI进行检索发现最早的文章发表于1985年,而近十年来也仅有16篇文章。由此可见,培养“医工融合”复合型人才的相关研究仍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而如果在检索基础上增加“教育质量”“教学质量”等关键字,反馈的检索结果均为零,“医工融合”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问题尚未见公开发表的研究。
学科交叉跨度大,专业师资匮乏。师资问题是困扰“医工融合”相关专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这种困扰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无形中割裂知识的跨学科交叉应用,很难实现学科理论、知识、技术的融会贯通,让学生感到“知道学过了,但是不知道有什么用”;其次,真正的跨学科背景要求教师要具备工学、医学两大学科门类的教育经历,很难想象一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会选择攻读医学专业硕士/博士,或者相反。
社会认同度低,学生内生学习动力不足。虽然业界对“医工融合”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但由于这类专业开设时间晚,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较低的社会认同度一方面反映在录取分数上,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上。一项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调研[7]显示,相比较传统专业,交叉学科专业学生的内生学习动机是明显不足的。这种内生学习动机缺失的表象是交叉学科专业转专业率高于非交叉专业,而更深层次的影响作用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消极应对,从而影响教育质量。
2 基于“系统论”构建“医工融合”相关专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初步实践
我校于2008年招收第一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方向)”本科生,开启医工融合专业教育道路。近十年来,又陆续开设了“医学信息工程”和“物联网”等医工融合专业。2014年,结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契机,我院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医学信息工程”两个专业中,初步尝试将“系统论”原理应用于医工融合专业教育质量保障工作。
2.1 理论思考
如果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按照“是否可以对其进行客观评测”来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显性影响因素和隐性影响因素。显性影响因素指那些能够被客观评价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教师层面,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监控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而隐性影响因素则指那些不易被客观评价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对专业认知、对学习的态度、日常的学风学纪等。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显性影响因素和隐性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传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对显性因素的监控比较成熟,但在“医工融合”相关专业是否适用,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例如,通过硕博比、职称比来衡量师资力量,但较高的博士比例或教授比例,能否体现该师资队伍的交叉学科优势?再如,传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否考虑了授课知识的跨学科交叉应用?而对于隐性因素的监控是否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有所反应?
这些问题在我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都有所思考、有所行动。例如:通过在职教育和培训,增强教师的交叉学科背景知识体系;通过设计实验课授课内容,增强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践应用问题的能力。
2.2 基于“系统论”的医工融合专业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构建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8]。高等教育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显性影响因素和隐性影响因素都应该成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关心的领域。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设计基于二级学院管理模式,采用“一个核心领导,两套监控体系”的方式来构建,体系架构见图1。
在教师主导层面,我们形成了由教学管理督导小组对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监控的工作方案,构成教师主导质量控制的PDCA环。这种监控主要注重突出“医工融合”的专业特点,尤其是要考核学科交叉知识体系的组织与传授,定期调整、完善教学资源。在学生主体层面,由学生管理督导小组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学习动机、学风学纪等方面工作进行监控,构成学生主体PDCA环。这种监控应注重编制评价体系或应用相关研究提出的专项评价量表,对隐性因素影响作用给出定量评价结果,并定期进行教育反馈。
图1 基于“系统论”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3 基于“系统论”的医工融合专业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具体做法
(1)突出交叉学科特色,确保“医工融合”相关专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有效性
我们对现有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监控指标和评价方案进行修订,重点突出交叉学科特色,完善对教学学科理论、知识、方法、技术的交叉融合传授及掌握程度的评价。例如,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对交叉学科知识融合讲授的考察评价;在师资队伍评价中增加对教师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架构等方面的评估;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增加交叉学科课程(临床信息工程、医学信息学、生物材料学等)的比例,并完善其课程教学大纲。突出交叉学科特色,是确保“医工融合”相关专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条件,需要引起专业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2)分析教育质量的隐性影响因素,完善的监控内容体系
教育质量的显性影响因素的评估和监控已经有大量的经验可以借鉴[9-10],但是对于教学质量的隐性影响因素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基本的研究。我们在隐性影响因素对教育质量存在影响作用方面也做了深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情况、态度和学习动机,避免消极负面情绪的传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7]。通过访谈和教学反馈会,听取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建立教师反馈机制。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师生沟通交流的小群体,了解学生在学风、学纪、思想、生活方面的不良现象,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注重激发教师和学生管理团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监控的效率
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闭环运行是该体系发挥效用的核心原则[11]。在本文提出的运行机制中,监控和监督反馈环节不仅包括教师队伍(教师主导PDCA环),还包括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年级辅导员(学生主体PDCA环)。这两个质量监控环给专业课教师和以学生管理工作为核心职责的年级辅导员带来了额外的工作负担,尤其是在学生层面开展针对教育质量隐性影响因素的干预,其工作量较大。我们在学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教师参加学院内部的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工作中建立工作量评价机制,有效地激发了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参与到“医工融合”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保障工作中来。
3 结语
本文结合“系统论”原理,探讨了医工融合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保障问题。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教育质量看成显性影响因素和隐性影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医工融合”相关专业的特点和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一套基于“系统论”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开展了相关的实践工作。希望相关的思考和理论构想能够为医学院校“医工融合”的相关专业开展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