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倍他乐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治疗效果分析
2019-10-15郑州市中医院450007吴小青
郑州市中医院(450007)吴小青
倍他乐克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100例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为56~72岁,平均为(66.8±6.5)岁;病程为1~12年;平均为(2.6±0.5)年。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55~74岁,平均为(65.8±5.6)岁;病程为2~13年,平均为(2.9±0.8)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包括利尿、强心、ACEI等治疗措施。对照组加入缬沙坦治疗,口服80mg缬沙坦,1天1次。观察组则加入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初次服用剂量为6.25mg,1天2次,若患者耐受则根据病情变化增加至25~100mg/d,观察时间2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的变化。本次研究临床疗效参照相关文献[1]制定: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检查各指标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心电图检查与治疗前相比好转≥60%;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未得到有效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有效治疗率84.0%(4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34/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 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
3 讨论
在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ACEI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较为频繁。ACEI中以倍他乐克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具有降血压、保护心功能的效果,并且在药理学上的效果普遍优于一般的扩血管药物,能够减轻对心肾血液灌注的影响,同时也不会引发水钠潴留,不会增加心脏负荷,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无影响[2]。在难治性心理衰竭的临床治疗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持续激活,此时去甲肾上腺素将持续升高,从而引发β1、β2、α1受体激活,导致心率加速,心肌能耗增加,加重了心衰的症状。因此,临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原则是避免对重要靶向器官的损伤。过去由于临床中对于β受体阻滞剂负性肌力作用的影响,导致该药物在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成为禁忌。但是随着近些年来临床对该药物研究的进展返现,其在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其主要作用机制为:①通过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从而降低茶酚胺的心脏毒性;②改善心率,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③改善心肌收缩,从而减少心肌能耗,缓解患者的心衰症状;④具有较好的扩血管效果,能够通过减少水钠潴留,改善心脏负荷,从而减少血管紧张素对心肌的损伤;⑤β受体数量的升高能够恢复心肌对交感刺激的反应。能够通过选择性阻断β1受体,常用于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该药物服用后血药浓度与血压下降趋势不一致,与心率减少幅度相同,β1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脏中,通过增加心脏的收缩性和传导功能,能够选择性阻断β1受体,从而改善心肌的敏感度,提高心肌的收缩能力,减少心肌的耗氧量,从而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