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例谈

2019-10-15□沈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25期
关键词:自然段文言文笔者

□沈 静

2019年秋季,统编教材将在全国推广使用。浙江省五、六年级师生将面临教材更替的情况。由于两版教材差异较大,五、六年级学生将面临一系列衔接问题,尤其是文言文学习方面。笔者以五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少年中国说(节选)》为例,探究五年级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

一、把握整体,精确定位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前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也明确了各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它将古诗和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合并在一起,详见图1。

图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

可以发现,三个学段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都围绕“读”展开,其中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的大意,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能在之前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蕴含的情感。

统编教材在每一单元都设计了单元篇章页,提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篇章页内容详见表1。

表1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篇章页内容

根据以上信息,教师可以制订以下教学目标: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作者殷切盼望国家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是编者意图的体现,也是每课教学要点的直接呈现。本课的课后习题如下:(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2)结合注释说说课文的意思,再回答下面的问题。①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②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3)和同学集体朗诵课文。(4)选做:这篇课文诉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结合今日之中国,你认为他的心愿实现了吗?和同学交流。

根据以上信息,教师可以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识“泻、鳞、惶、胎、履、哉”这6个字,会写“泻、潜、渊、鳞、试、胎、皇、履、疆”这9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气势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初步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并能集体朗诵。

2.结合查找的资料,通过对比,体会作者殷切盼望国家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二、关注学情,精准把握补学内容

统编教材的文言文学习提前至三年级上册,比人教版教材提前两年。这意味着五年级学生缺学统编教材三、四年级共6篇文言文,详见图2。

图2 五年级学生缺学的文言文篇目

表2 五年级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与统编教材文言文学习目标的对比

相比于一直使用统编教材的学生,五年级学生古诗文积累不足,没有任何文言文学习经验,不会读,不会理解,更不会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其实际学习能力与统编教材文言文学习目标差距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学,详见表2。

基于以上学情,笔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做了如下调整。

◇第一课时

1.略。(未调整)

2.通过听读、自由读、跟读、对比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师生对读等多种方式,正确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图片等多种方法读懂文言文,初步了解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初步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气势,并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能集体朗诵。

在关注学生整体学情之余,教师可以借助预习单,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实际学情。笔者将《少年中国说(节选)》的预习单设计为字词预习和背景了解两部分,详见图3。

图3《少年中国说(节选)》预习单

本课有许多难读字词。笔者对预习单上反馈的字词进行检测,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笔者发现,借助预习单上的提示,学生能通过网上搜索大致了解19世纪末的中国,但并不深入。对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部分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

三、重视过程,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一)设置层级朗读目标

文言文的学习应以读促学。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分层设立朗读目标,难度逐级增加。

1.读正确。正确的朗读能使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朗读的停顿特点。课文一、三两段的朗读节奏相对更难把握,但句式较为统一。笔者请一名学生试读一小句后,其余学生能立刻发现停顿特点,迁移运用,顺利读出节奏。《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二自然段四字一组,停顿较短,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朗读停顿。但其中有较多难读字,为此笔者先播放课文录音,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

2.读流利。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笔者带领学生进行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师生合作读等,帮助学生读流利。多种形式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进而体会其思想感情,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3.有感情朗读。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读懂意思,理解其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4.熟读成诵。学生先看图片和填空,背诵第二自然段,然后只看图片背诵,最后隐去全部提示背诵。在顺利背诵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全文背诵。

5.配乐朗诵。在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熟读成诵之后,学生尝试配乐朗诵。

(二)指导文言文学习方法

虽然五年级学生有古诗学习基础,能借助古诗阅读技巧大致读懂文言文,但方法单一,运用不熟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一、三两个自然段语言理解难度相对较小,笔者将理解的重点放在第二自然段上。

如果内雨带的发展运动和涡旋Rossby有关系,内雨带则和位涡(PV)或者涡度有一定的联系。为此,依旧追踪图5中位于台风中心西南侧到南侧的正在发展的内雨带,发现雷达反射率分量的正值同样没有和n=2的位涡分量的正值一直相联系(图略),这说明内雨带的发展和涡旋Rossby波没有位相对应关系。

1.回忆古诗学习经验,尝试迁移运用。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古诗学习方法,鼓励他们迁移运用,尝试自主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交流汇报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工具书读懂文言文,还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出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笔者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并帮助他们总结学习方法。

2.提供学法指导,解决学习难点。对于学生无法自学解决的词句,笔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观察图片理解“鳞爪飞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奇花初胎”;找近义词理解“一泻汪洋”……体会文中事物的特点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充分感受这些事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与力量的特点,为进一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3.重视方法总结。教学结束时,笔者针对本课用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再次肯定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鼓励学生课后运用这些方法阅读文言文。

(三)引领强化情感体验

《少年中国说(节选)》创作于1900年。学生不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无法深刻体会其思想感情。对此,笔者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

1.借助资料,了解背景。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了解19世纪末的中国,并在课堂上以“老大帝国”引入,做好情感铺垫。教学中,笔者随机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角色代入,体会情感。在充分了解文章创作背景后,笔者引导学生代入角色:“如果你是当时中国的一个普通百姓,你想说什么?”“如果你是梁启超,看到这样的中国,你想说什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古今对比,升华情感。笔者出示“嫦娥五号”“一带一路”的新闻资料和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升华情感。

(四)迁移阅读补学内容

要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衔接阶段,光靠课内教学是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给予方法指导后,应组织学生开展拓展阅读,迁移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在实践中达到补学目的。最好的阅读素材就是缺学的6篇文言文。这些文言文篇幅较短,故事性极强。学生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阅读难度较小。教师可利用晨读、课前诵读时间指导学生补学,每周1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笔者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为例,谈谈做法,具体流程详见图4。

图4《司马光》拓展阅读流程示意图

1.周一晨读指导朗读。笔者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通过跟读,初步了解朗读节奏后,用多种形式朗读,发现文言文的停顿规律:在主语后面要稍作停顿。最后熟读成诵。晨读结束前,笔者布置任务:利用空余时间,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读懂《司马光》,并选择喜欢的方式,将成果记录下来。

2.课前两分钟养成诵读习惯。指导朗读后,《司马光》成为本周课前诵读内容之一。这使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3.周三晨读交流文章大意。周三晨读,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笔者发现学生能够用课堂所学方法准确理解文章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述《司马光》的故事。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结用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发现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晨读结束前,布置新任务: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思考?请用文字记录。学生任选其中一个完成。

4.周五晨读感受人物品质。周五晨读,笔者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并挑选其中的优秀作品编入本月班刊中,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教师只要“把握整体,精确定位学习目标;关注学情,精准把握补学内容;重视过程,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就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文言文教学衔接阶段。

猜你喜欢

自然段文言文笔者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老师,别走……
秋天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会背与会默写
美丽的秋天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