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集评
2019-10-15
朱锡林|已故,中国美术学院原教学督导、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画不论山水、花鸟、人物,从古至今已经积淀了几千年,无论是在笔墨技法上还是在艺术理论上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谁要是丢弃它,而独辟蹊径,终将成不了器。唯一的路是传统出新,即先打进去再创出来。我感到吴东洲走的就是这个路子,是对的。当然,艺无止境,要成为山水画的大家还要走很长的路,气韵、气势、笔墨、寄兴、抒情、开合、品位等,均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词。相信东洲早已将这些列入了他的攻克目标,祝愿他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能为他的读者创作出更多既富有现代审美情趣又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1.吴东洲 溪上春始28cm× 34cm2018
2.吴东洲 青林雨溪34cm×69cm2019
郭超英|西泠印社理事,西泠印社社刊《西泠艺丛》执行副主编、编审
东洲吾杭青年才俊,举手投足间,似见文人雅怀,秀骨清相,风规自立也。桃花山下耕不辍,但求意真藏箴言。吾观东洲之画,清气满楮,墨韵留馨,一如其学其人。
刘一丁|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美术报》执行总经理、著名美术评论家
赏析吴东洲的山水,多是江南旧识,此间各种皴法与湖光山色相得益彰,自然妥帖,赏心悦目。元代之文人张雨在赞颂山水大家黄公望作品时云: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如今,我们从吴东洲的笔墨里多少亦能享受点滴。可见经典理论、经典作品对他技法的影响,以及他对经典理论、经典作品的消化吸收。
魏广君|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篆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研究员
在用笔上,东洲很注重一种松动轻灵的体验。这种用笔体验从元人传统而来,到明清文人画那里发展到极致。在点叶和皴法的用笔处理上,他成功传达出内心中悠游自在的情感,下笔时见破笔散锋,但精神爽健,很好地将散淡的情绪与笔触的偶然效果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他通过有针对性的积皴积染,使得墨色层次丰富而苍润。黄宾虹说画画筑基于笔,而建勋于墨。东洲擅笔法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能藏笔而做到墨法浑融。
茹峰|浙江画院山水工作室主任、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秘书长
东洲姓吴,而画风也近明清,承传的是吴门画派之后的余脉,清新而雅致,似乎曾从师过旧时姑苏的某位老先生,以至于我当初误认他为我的小老乡。记得一年前,东洲和几位近友在恒庐美术馆做展览,请我写个短文。我当时是这样描述他的:从他的画里,我们可以体会他对艺术与生活的执着和思辨,他具备了当一个好画家的潜力。
陈磊|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基础部主任
积墨法源于董巨及“二米”,“二米”的“点滴云烟”以干墨积染,尤其是在纸本上会有许多滋润处。因而追本溯源对江南画格的画家来说从祖述上发掘出王维、董巨、“二米”是最合适的本源。东洲所吸纳的养分正是江南画格的山水画。从他的《雨后空林》《青山有于约》《暖日晴风》等一系列作品中,我们皆可见江南的湿润使他的笔墨滋润在纸本之中,并在山水云烟中体会着平静淡远、精神自足的人生。东洲的作品,呈现了他所处认知阶段与追求,他让阅读他画的人领略了他的山水世界。
金心明|西湖画会艺术总监、著名画家
3.吴东洲 云光拂人34cm×26cm2019
东洲学弟执着于绘画有好多年了,虽然年岁尚称少年。少年便容易生出许多梦来,这许许多多的梦交织在一起,理也理不清,这便是东洲学弟在画画这条路上蹚过的一条条梦的河。彩虹时显,阴霾时障,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年轻人所经历的痛苦和快乐,是以汇集成涓涓溪流,沿着跌宕起伏的山崖,勇往直前,在这过程中所滋养的或是鲜花,或是荆棘,或是悬崖,或是平川。欢喜和忧愁的体验在东洲的身体成长和绘画理解上相互交融,相互印证。这是一种没有结果的寻觅,只有开始,没有终止。
4.吴东洲 空蒙雪霁34cm×46cm2019
冀问| 著名文化学者、评论家、画家
吴东洲是在领悟到传统的精神后,在传统中去挖掘自己的语言情境的。他的笔墨老辣苍劲,用线用墨始终以新的姿态来彰显这个时代的风貌的。乍看是传统文人画,但仔细分析,当代的艺术情怀也跃然纸上。这就说明,吴东洲在延续传统中,注意当代性因素,贯穿于每幅画中,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实属难能可贵。
李云雷|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著名画家
东洲深知传统中国画的魅力所在,除了书法上训练之外,亦拓展到诗文的修养上。东洲近期不时用短信发给我一些拟古的诗词,多少有了那么点意味。山水画是最讲究意境美的,而意境美则体现在诗意的山水空间里。
德珈| 当代艺术品评家、自由撰稿人
吴东洲的画深谙古法,多层积染,笔墨润色不会浮于表面,用笔轻散洒脱,全无积厚的沉闷呆板,近坡松透,远山清秀,一派灵气氤氲。袭古的品位跟精神境界当然分不开,不用去留念庸俗的商业市场, 倒显出看破功利的淡然。
5.吴东洲 澹轻半林34cm×44cm2019
仲敬干| 军旅作家、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艺术品》网栏撰稿人、上海汉霖拍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
东洲的作品除了在布局和用墨上有过人之处外,其造境能力也值得一说。造境,就是艺术家根据作品的需要,将近与远、高与深、空与实、流水与山峰、层峦叠嶂与古树相拥等细节,该表现的都要情景交融加以交代,使一幅作品能完美、舒服、合理地呈现在赏者面前,我想这才是中国画的高水平。我们有时在赏读古画时,是越看越有道理,其实就是人家“造”而合乎情理,“境”而合乎笔法。
李宝龙| 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会员、荣宝斋画院画家
认识东洲兄一晃也有几年了,东洲兄给人印象很平实。画如其人,东洲兄绘画宗巨然、董源,参元、明、清诸家。生于江南吴地,得本源之滋养,近年又游历于大江南北,访名山古刹,境界得于蒙养。东洲兄的绘画源于传统又兼具现代气息,整体气势温润苍茫,有别于北派山水的雄浑苍茫。画格明润生秀,深得水法之妙用之道。
6.吴东洲 寄语清华68cm×45cm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