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活动课为抓手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2019-10-14顾晓瑾
顾晓瑾
【摘 要】新的课程计划打破了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活动”和“学科”共同纳入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结构不可分割的“两大板块”,这无疑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改革,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鼓励大胆实验,积极探索,普遍开设活动课程,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起到了直接推进作用。但也有些地方仍然存在形式上作了安排,实际上敷敷衍衍,效果自然不如人意。
【关键词】活动课;语文素质;素质教育
“开设活动课不一定就是素质教育,但不开设活动课就一定不是素质教育。”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活动课程具有實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开设活动课程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实践同样提醒我们,在全市中小学普遍开设活动课、认真上好活动课势在必行。
语文学科的性质,最基本的有两个:基础性和工具性。基础性,一般是指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工具性,一般是指交际功能,具体说,就是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语文活动课要突出学科性原则,至少要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知识的应用两个方面。学生通过语文活动课,要学到课堂教学中所学不到的语文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在身体力行中把从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学生通过语文活动课,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联系实际,发展语文应用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因此,我们必须把语文活动课当作语文教学的一门正式课程,是同语文课堂教学并行的、相辅相成的,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课。语文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等。在语文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语文知识,掌握一些语文学习技能,发展和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遵循趣味性原则,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
两年多的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语文活动教学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主要表现有:①语文活动形式多样,较适合学生的好动、好奇心理。②语文活动自主性强,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易形成诱发学生要求参与的良好氛围。③语文活动立竿见影,成功感会使学生增强信心。④语文活动的适应面广,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都有可做的一点,只要学生参与、思考,就有收获的机会。
自从开展成语连锁填补、寻找广告错别字、书写比赛、标点趣谈、课外采访等语文活动课后,学生们一直都保持着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课前课后,上学放学,你问我答,好不热闹,真是获益匪浅,而且乐此不疲。
那么,如何使学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呢?笔者认为,语文活动课的设计,一定要新、活、妙、实。新,一是内容的更新,不能老是采访,老是成语练习或习字活动;二是形式要新,可以采用填空、猜谜、演讲、做游戏等,形式要多样化。活,是指语文活动课要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要求和个性爱好。妙,是指语文活动能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启智于趣;也指语文活动课要活而有序,动而不乱。实,是指语文活动,谁都能参加,人人参与。不能只有一些人在表演,大部分人在“看戏”的场景。语文活动课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落实语文的教学任务,要实实在在地培养和提高语文素质。
二、遵循实践性原则,实现获取见解的目标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中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里强调的无疑是实践性,语文活动课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身体力行,强调的就是实践性。
要在语文活动课中,使学生有真知灼见,就必须让学生“三动”:动口、动手和动脑。
动口,就是让学生亲口说说,在说的实践中学会说话,善于说话,提高说话的能力。
在训练学生的说话技能时,要讲究语文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在各种情况下都应付自如的能力。调查汇报、答记者问、新闻发布等,可训练学生说话的准确度、简洁度和条理性;讲故事、演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和鼓动性;辩论、答辩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敏捷度、中肯度;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有目的性和渐进性。这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顺、准、简、捷、巧、美。顺,即说话有条理、顺序恰当。准,即说话要准确、中肯,中心要突出,观点与材料要一致。简,就是在说话顺、准的情况下,再简洁一点,不拖泥带水,不重复多余。顺、准、简,这是说话基本的要求,达到这三点后,再训练学生说话要捷、要巧、要美。捷,即敏捷,反应迅速,回话快捷。巧,即说话巧妙,恰如其分,适人适事适地。美,即说话生动曲折,引人入胜。
动手,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写写画画,在写写画画中得到真知灼见。
语文活动的动手,一般有写字、查字典、办报、画插图等。在写字比赛活动中,可以在书写与比较中,得到写字的秘诀,了解到写错字的原因;查字典,能掌握各种检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编排的规律;画插图,能进一步理解课文,也能以此推知课文里的其他插图的意义与作用等。总之,在语文活动中,学生动手做,是容易得到真知灼见的。
动脑,就是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中寻出规律与道理来。在语文活动中,训练学生动脑,一般是动口、动手相结合,以形成学生多想的习惯,从中得到真知灼见。例如,在动口训练中,一般先让学生想一想:讲些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而别的不用说?从哪儿说起?为什么从这里说起?从别的地方说起是不是更好?怎样才能讲得入情入理,有根有据?
为什么这样讲能入情入理,有根有据?怎样才能讲得生动感人?在动口中,学生如果会这样想,一定会悟出一点好的东西来。在动脑训练中,也可单纯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例如,成语连接,可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课文挑剔,可以训练学生辨认优劣能力;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可以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等等。
如果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真真正正地亲自动口、动手和动脑,得到的东西一定能理解深刻,运用自如。
三、遵循自主性原则,取得主动发展的效果。
要使学生无师自通,在语文活动中,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起到主体作用。例如,办手抄报,让学生几个为一组,自己组稿,自己编排,自己抄写。这样有学生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办好后学生就有欣慰感,兴趣就浓。再比如通过比赛,在比赛中对照别人,听老师评说,就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学生经过几次实践,在办报中自己总结,自己纠正,自己积累经验和办法,手抄报就会越办越好。
要使学生主动发展,在语文活动中,还应该鼓励学生“无师自通”,发挥个人专长,发展个性。例如,在演课本剧的时候,笔者往往让喜欢编剧并且会编剧的学生执笔编写,集体讨论定稿;让会当导演的学生选拔演员、排练;让一些喜欢“评头论足”的学生当演员和评委,让他们来评价剧本和演出,总结经验。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本剧的编、导、演和评的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要使学生无师自通,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还应该侧重于授之以渔,导之以法。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教与导,而应该是加强教师的教与导,并在教与导中发挥辅助功能。例如采访活动前,教师应该教学生怎样采访,怎样提问,怎样记录,注意些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采访中自己学会采访。语文活动中的趣味性与成功感会使学生增强信心因为语文活动的适应面广,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都有可做的参与点,只要学生参与、思考、活动,就有收获的机会。
在学校课程发展层面是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活动课师资队伍。学校要根据现有教师的特长和活动课的要求安排好活动课教师,同时搞好教师的在职培训,逐步实现一专多能。学校还可聘请社会上专门人才作为活动课兼职教师。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要加强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探索活动规律,改革教学方法,避免走学科教学的老路。活动课程教学用书和参考资料应以教师为主,严格控制学生用书,防止一哄而上,搞形式,走极端。鼓励大胆实验,积极探索,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起到直接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