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发展理论视角下中国高校学生会管理模式的构建

2019-10-14杨九东

文教资料 2019年19期
关键词:管理模式

杨九东

摘 要:青年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最大群体,应当参与高校管理并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学生代表组织——学生会更应发挥相应的价值和功能。针对当前科层制下高校学生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以组织发展理论为指导,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完成学生会组织管理改革和转型,使其成为培养人才的有效平台,协助和配合好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学生会 组织发展理论 管理模式

近二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大学的边界和职能不断拓展和外延。大学除了传统意义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功能外,还增加了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在高校群体当中,大学生是人数最多的群体,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群体。优秀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保障。当前大学生自主意识及社会公共意识越加强烈,迫切希望高校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成为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持。

然而,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最广泛的学生组织——各级学生会组织改革是重要一环。但从组织发展和培养人才角度看,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会组织存在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科层制下的学生组织管理僵化、效率低下,学生会成员价值认同感低。因此,学生会管理体制特别是管理模式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之一[1-3]。

利用现有先进组织管理理论解决上述问题已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本文借助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会组织转型契机,利用组织发展理论框架,探讨学生会组织未来改革和发展新模式,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新路径和新方法。

一、科层制下高校学生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从组织理论视野看,目前中国高校组织运行体制仍然在科层制背景下,从学校、学院的部门设置再到教学科研体制设置均体现这种特点,学生会组织也不例外。现代科层制是近现代以来大工业生产和科学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特点是:权责和分工明确、重视制度和技术作用,在金字塔层次体系中,自上而下地分配和执行各项社会性活动。明确的技术化和理性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而言具有积极的一面,科层制逐渐从生产经营性组织领域扩张到社会服务和公益性组织领域,包括高等教育领域。

科层制组织形式虽然有合理性,但是弊端日益突出。一方面科层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学生会组织被有些高校简单地定位于学校党政部门下的行政机构,执行具体工作,自主性缺失,其作为联系和沟通学校各党政部门和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的价值定位受到冲击:在学生会组织内部大多属于金字塔式的组织形式,虽然简单高效,但层级多,分工过细,协调不力;学生会成员以任务为导向,个体工具化和原子化倾向严重,而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为目标的学生会组织的定位被科层制冲击。

另一方面,科层制存在的逻辑是存在合理稳定的外部环境,在应对现代快速发展变化的环境方面,科层制组织弊端明显。随着当代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大学边界和功能的拓展,日益增多的大学功能需求,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安全稳定、创新创业内容等均与学生会组织产生交集。在原有的高校科层制下,这些职能必然通过学校行政部门一级级下达到学生会组织完成。如此众多的职能和工作加上突发性的事件让学生会组织在应对内外部环境上变得难以适从,只能忙于完成或者应付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另外,对待外界各种信息和资源缺乏灵活性。从学生会组织内部看,科层制下的成员工作权责明确,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一般选择无视,个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如此必然制约学生全面自主发展,亦影响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等职能。

二、组织发展理论及引入高校学生会组织的可行性分析

1,组织发展理论产生背景

现代科层制组织形式是当前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完全取消该组织形式不可能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协调个人需求和组织目标之间的矛盾。研究倾向不是回避矛盾就是利用矛盾一方压制另一方,治标不治本,只有正视和分析矛盾,才能解決矛盾。正是在此背景下,当代著名组织理论研究者本尼斯提出了组织发展理论,认为未来组织的结构是一种有机一适应型组织。他认为,群体乃至所有组织只有在一种人人都愿意且相互信任的开放气氛中才能有效地运作;因循守旧或等级森严的组织容易压抑信任,助长内部竞争和分歧。旧式的“指挥与控制”注定将被淘汰,未来的组织将更加开放,允许更多的自由,而更多的自由将导致组织的变革:科层机构解体后会被“临时委员会”所取代:“临时委员会”机构灵活机动,会随着不断变化的需要而改变,且形式多变。

2.组织发展理论引入高校学生会组织的可行性分析

从组织发展趋势看,高校学生会组织作为广泛且典型的大学生组织,具备组织发展的一切特点。学生会组织科层制形式是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前内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及科层制本身固有缺陷的条件下,面临组织发展的变革与转型。但是组织发展方向和阶段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逐渐克服缺点和完善中不断变革。当前先进的组织理论均认为组织结构应趋向于扁平化,强调分权,下属参与决策、激励和协调;组织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组织结构日益采用扁平化的矩阵式或者网络式,内外都应不断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以上本尼斯所预期的组织发展的虚拟化和扁平化特点在很多组织中都得到实现就是一种证明。

从大学组织内部的互动看,学生会组织只有变革自身组织的发展模式才能契合整体大学组织的发展目标。面对多样化的外部环境诉求和压力,高校组织形式和结构逐渐发生变化。近几年来高校组织改革正在提速,例如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跨部门协同创新中心的构建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等,这些创新组织形态体现出本尼斯阐述的组织发展未来趋势特点:组织临时性,适应性增强;围绕某些具体待解决问题设置机构:各个机构由各个专业背景人员组成:组织内的协调有赖于处在群体交叉重叠的人员,他们身兼数职等。虽然当前这些组织形态还有诸多缺点,但是大学组织形态的多样化变革和尝试为学生会组织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并指明了方向。

从组织生存和发展看,本尼斯认为的组织生存发展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是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和维持内部系统的运转,经由某种复杂的社会过程使成员适应组织的目标,组织也适应成员的个人目标。后者得到体现必须给予个体选择和自由流动的空间。学生会组织生存发展必须考虑最根本的任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个人目标实现,与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更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当前大学生的期望和组织生存的契合点。

三、组织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学生会组织管理模式的构建

按照组织设计理论要求,学生会组织管理模式的再构建需从学生组织的定位和职能的确定,再到具体对应职能模块即部门的确定和组合一组织结构的产生,最后到具体职能的执行、评估和反馈等具体操作环节。组织发展理论认为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应是相互适应的,因此灵活性和人本性是管理模式构建最核心的原则,

1.学生会组织价值定位和职能

任何组织区别于另一个组织的本质在于组织的价值定位。学生会组织是属于教育组织下的青年大学生群众组织,不同于高校的行政组织和教学科研组织,也不同于宣传和文化组织,主要职能是发挥学校管理层和大学生群体的沟通桥梁作用,代表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和维护学生群体的利益。

目前中国高校学生会价值定位错位,部分高校管理者将其定位为学校行政管理和文化教育的职能。另外,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和学生事务等职能一并转给了学生会。当然这些职能定位从某种程度来说与学生会组织核心价值定位并不矛盾,而且是当前学生会组织不能割舍的,但是多种职能定位需要以核心价值定位为前提。

从组织改革发展长远看,不应简单地将学生会组织归属于哪个部门的下级机关,首要确定其在当前整个高校组织中的位置,并分层次嫁接到高校大组织系统当中,其次进行多重定位和职能的整合和分解。具体来说,首先作为学生会最核心的组织定位一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和维护学生权益,除了设置相应职能模块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与高校决策层互动机制,学校重大决策需要有学生代表的决策参与,例如校园安全环境设置:其次学生常规事务职能可以和学校相应职能部门产生对接关系,接受具体指导,例如新生入学服务:属于学校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应转接给学校各级行政组织或者建立相应的学生事务管理中心,以学生勤工助学方式参与执行,实现学校管理成本减少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双赢:对于文化教育职能,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学生会经验,可将部分职能转借给各級社团,或者建立相应社团,为其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建立学生会和社团合作互动机制,学生会只保留部分主题鲜明的宏观性的文化教育职能,例如爱国主义教育等;对于学生创新和创业、社会服务等职能,则采取与学校相应职能部门合作的方式进行对接,接受相应职能部门的资助和指导,但是独立开展相应工作:针对突发性事件或者创新服务类领域的职能,可以成立临时性的团队,招募各种特长和个性的学生来完成,方便个体在组织定位当中有较多的选择自由和发展空间。这样各项职能层次分明,构成人员有机灵活,与高校组织形成良性互动,学生会组织适应性强。

2.学生会组织结构

在学生会价值定位明确、整合和分解调整的基础上,依据各项职能特点,可以设置学生会组织结构基本模式。如下表所示。

该结构模式具备组织发展理论关于组织的适应性强的特点。未来组织发展的扁平化是组织适应性强的重要体现。以往科层制下权力过于集中主席团,该模式强调分权授权,主席团只代表整体决策层参与学校重要关系学生权益的决策讨论,具体部门权责全部下放,对于突发性事件和创新创业等依托项目制临时成立工作组团队来完成,谁能解决问题谁就是领导者。另外,学生会组织边界的变动性也是组织适应性强的体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成员组成差异很大,如权益中心部门成员是有机的,推荐主席团内的干事也是有机的。在对应学生会工作考评监督和改选权责上,部分成员来自各院和各社团,说明在不同权责上学生会组织的边界的变动性。

该结构模式体现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互适应的特点。以往科层下两者是相冲突的,扁平化后个体拥有部分决策权,自由选择权增强,利于学生按照个性化方向成长,而且符合整体发展目标。另外,通过授权,整体组织定位和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全体成员,包括有时在边界之外的成员,从而组成一个价值、教育和利益的共同体。

3.管理模式的运行和保障

团队推动执行机制。组织发展理论认为,组织扁平化后,层次减少,人员精简效率提高,但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各部门成员紧密合作。因此,团队建设模式是重要一环。团队建设注重员工的信任感、亲密感等,体现人文关怀;强调分工明确、信息频繁交换。依照以上结构模式图,可以分为三种团队类型:高层决策层、职能部门和项目工作组。高层决策层吸纳符合具有创新、批判能力强的干事成员献计献策和改进工作,还兼有听取各学院(班级)同学意见和向学校领导层反映的权责。对于原有职能部门实现团队化,需要从招募干事开始确定部门团队定位、目标和权责和工作计划,培养团队精神。面对各种突发情况,包括学生会选举和招新等重要常规工作,利用项目化管理方式成立团队。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技能素养,以及后期工作强度和丰富度均加大,需要定期由指导老师培训总结,从而实现学生会组织中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真正职能。

选拔和监督机制。任何组织内只有权力相互制衡才能体现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这些原则是组织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科层制下的学生组织往往权力过于集中上层,特别是选举和监督权。因此,由组织边界之外的各个重要成员,如院级主席和社团负责人参与选举委员会尤为必要,是民主集中制的具体体现。这些成员定期接受主席团的工作汇报,监督财务收支和学生活动开展情况。

评估反馈和修正机制。组织发展理论认为组织生存重要任务之一是定期和外界交换各种资源和信息,组织才能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学生会组织成员,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群体技能培养提升是渐进式过程,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并且学生组织的特点一一年轮换制,更要求对学生活动开展情况、成员组织管理成效及个性化需求和变动情况定期进行第三方评估反馈,由指导老师和决策层成员统筹总结,在建立健全整体学生会组织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不断修正运行机制便于下届及时改进。

四、结语

组织发展理论认为未来的组织形态是有机——适应型的,因此学生会组织结构会形式多变,因高校类型、区域文化和学生群体特色等因素而产生多样性。另外,高校学生会组织改革与转型离不开外界条件的支持,最主要的是高校管理者能够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改革的紧迫性,并创造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确定学生会价值定位层次分明,让学生会组织获得作为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建设者的身份认同,回归教育本质。作为高校的主体——学生群体,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优秀群体,只有利用先进组织理论改变目前科层制下的群体效应劣势,才可发挥最大潜能,让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互动和适应,使自身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最后考虑到学生组织的特殊性,利用组织发展理论不可全盘袭用,应有针对性地修正改进。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构建需要充分的培育时间,是一个渐近发展的过程。组织发展理论作为先进的组织理论和可预见的发展前景,必将在当前中国高校改革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军平,基于组织发展理论的大学内部管理改革[J].大学(学术版),2013(11):15-21.

[2]王丽坤,社会学视阈下大学组织的科层制管理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1(5):26-28.

[3]祝丽云,李维国,马丽岩.高校学生会管理模式探究[J].管理研究,2010(5):28-29.

[4]陈莉,中国大学生组织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5]魏敏敏,高校学生会组织运行与制度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校学生会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6]孙凯,基于项目化管理创新高校学生会运作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08(6):14.

[7]刘俊,青年民间组织视阈中的高校学生会组织定位[J].中国青年研究,2012(1):44-47.

猜你喜欢

管理模式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统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