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

2019-10-14蒋乐松

文教资料 2019年19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蒋乐松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常态。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基于“工学结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本文以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提出以能力本位价值取向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并建立配套的保障机制,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支撑。

关键词:旅游管理 创新人才 培养策略

旅游业已由传统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支柱产业。伴随着旅游“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旅游产业与各行各业紧密联动,旅游产品、旅游需求、旅游者消费方式和行为不断朝多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当务之急是培育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支撑。

1.“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界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实践”的专业,扎实的旅游知识基础和旅游管理素质是旅游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两个标志。“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涉及互联网技术、旅游及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旅游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注重职业能力,主张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强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素养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优秀的旅游管理实践能力和优良的旅游职业道德,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旅游行业企业工作的实用型复合人才。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不仅关注“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新常态,更需要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互联网+”的新理念和新思维。

2.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2.1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互联网信息化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构成继续沿用传统研究型大学旅游管理学科体系,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既不配套又不完善,影响实践课程内容的开展,创新性项目的研究和设计更是无从谈起。对于“互联网+”“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与网络新媒体营销等能力的培养涉及甚少,难以满足现新时代旅游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相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处于边缘地位。“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英语”等专业课程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仍然占相当比例,忽视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

2.2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多数高校旅游管理實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具有从业经历经验或持有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不足,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偏低。“旅游产品设计”“导游讲解务实”等专业课程缺乏配套的上机操作设施与校内实训设施:“旅行社管理”未能让学生切身体验实践旅行社实际的经营与管理业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酒店为主,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相对匮乏,学生对职业认知不清、实习满意度不高。

3.高校旅游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1确定“工学结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工学结合”体现了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向。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校与旅游行业深度合作,将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在旅游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要求相对接,以职业能力目标为导向,将学生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3.2 人才培养目标注入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旅游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职业能力力核心,本着“宽视野、适基础、重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能在旅游行业从事旅游管理、旅游开发及旅游市场运营等工作的实用型复合人才。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的新理念,紧紧围绕“互联网+”,适应旅游新常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关键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3.3 理论课程设置体现信息化素养要求。

坚持“专业基础课够用、专业核心课实用”的原则。“互联网+”新常态下高校旅游管理理论课程设置要体现信息化素养的要求,注重云计算、移动终端、互联网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学生对旅游信息捕捉分析能力、旅游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培养。增设“旅游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旅游电商运营管理”“智慧旅游”“会展旅游”“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旅游信息和数据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旅游规划与开发”增加智慧旅游创新策划:“旅游市场营销”融入网络运营商和新媒体网络营销:“导游讲解务实”强化智慧景区讲解:“旅行社管理”让学生对旅行社产品进行模拟设计、展示、推介;“景区管理”中增加在线管理和智能监控、智能停车、容量控制、环境监测、电子票务等智慧景区管理方面内容,等等。

3.4设置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依托校内外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按照学生的认知到技能的形成过程,科学设置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建设智慧化校内系统性实践训练平台。建立实景立体3D导游实训室,配备导游讲解模拟实训系统和景区3D虚拟教学软件,充分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逼真的数字化立体模拟场景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体验景区实景:安装智慧旅游软件,让学生掌握智慧旅游业务流程和管理系统;构建集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智慧旅游目的地营销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体验中心,实现电子门票一体化管理、景区客流视频监控分析等多种功能:构建旅游大数据中心,培养学生旅游信息捕捉分析能力和旅游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旅游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高校与旅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一方面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参与各类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市场开发,另一方面减少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为企业储备后备人才。三是通过导游大赛、旅游知识竞赛、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旅游形象大使评选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5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创新教学教学方法。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的能力。充分利用網络教学、多媒体、物联网、云计算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主题演讲、头脑风暴、任务驱动等先进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力推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交互融合等立体化、多样化的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4.建立高校旅游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首先,打造高质量“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教师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互联网工具的运用能力;引进高学历、有旅游管理经验丰富、精通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鼓励专业教师考取旅游类职业资格证书,派遣教师前往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鼓励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研究:聘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精英进校担任兼职教师。

其次,加大对校内智慧旅游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经费投入力度;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长效实习基地。

最后,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理论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分别采用开卷、考查、报告等考核形式;实习实训课程考核注重技能性和过程性,强化对课程的阶段性及结构性的量化考核;将学生平时项目完成、小组合作、实训室模拟任务完成等过程中的表现记入期末考核当中,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自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改革为例[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05):9-13.

[2]陈丽丽,虞依娜,唐松,市场需求导向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3):234-234.236.

[3]徐宏,徐荣民,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旅游经营型人才培养[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8(01):89-92.

[4]单子丹,张启媛,邹映,“互联网+”时代旅游信息化人才教育与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实践[J].高教学刊,2018 (03):10-12.

[5]任新玉,“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56-257.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