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压泵联合穴位电刺激预防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2019-10-14邹芳刘惠娜许红淼通信作者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6期
关键词:气压脑出血穴位

邹芳 刘惠娜 许红淼(通信作者)

410000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1,湖南长沙

410000长沙市第八医院(长沙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2,湖南长沙

脑出血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也可呈昏迷状态,此时患者下肢活动减少,加之用药影响,使下肢深静脉血栓成为脑出血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有研究报道,对于颅脑损伤患者若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可达54%[1]。目前,临床常用气压泵增加下肢的血管弹性、加快血液流速,预防脑出血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但有研究显示其效果仍不理想[2]。本文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研究气压泵联合穴位电刺激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1月收治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1~78 岁,平均(69.68±3.54)岁。对照组男28 例,女12 例;年龄50~82 岁,平均(70.01±3.3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进行早期肢体康复及功能锻炼,患肢以软枕抬高,每间隔2 h拍背、翻身,护理人员每隔1 h对患者进行双下肢的被动运动,同时指导患者家属每间隔30 min 按摩、按压患者下肢,适当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清淡、低脂饮食。①对照组给予气压泵治疗:患者平卧位,仍保持双下肢抬高,将充气腿护套戴上,包裹双下肢;气压泵压力值设置为55 mmHg;操作者按照踝部-小腿-大腿顺序进行充气,确认气体充满后,同时放气。在加压充气过程中,每次充气时间为1 min,每2 次充气间隔时间大约为11 s,反复进行充气、放气;单次治疗时间约为40 min,2 次/d,连续治疗1周为1个疗程。②观察组在气压泵基础上给予穴位电刺激治疗:选取患者双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穴、太冲等穴位;粘贴电极片,连接电极,将电刺激仪频率设为30~100 Hz 疏密波,电流强度设置为20~30 mA;开始治疗后,具体强度以患者接受刺激部位肌肉震颤幅度为准。每次治疗30 min,频次为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 d。

观察指标:依据患者症状表现及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初步诊断,高度怀疑为此类疾病者进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确诊。统计两组脑出血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事件。采集患者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在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根据血流显像进行股总静脉血流速度的记录。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2.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nPT(s)APTT(s)D-二聚体(μ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011.60±1.0113.90±0.4228.55±2.0436.52±2.14840.14±30.42380.41±10.44对照组4011.62±1.0312.67±0.5428.49±2.2132.68±2.05842.65±31.31421.50±10.04 P>0.05<0.05>0.05<0.05>0.05<0.05

结 果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 例(2.50%),对照组10 例(2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比较(±s,mm/s)

表2 两组患者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比较(±s,mm/s)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0111.03±18.57150.00±20.40对照组40109.89±17.45139.98±21.50 P>0.05<0.05

两组患者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比较:两组治疗前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股总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较大,形成原因有血液动力学改变、静脉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肢持续肿胀,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增加死亡风险[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包括机械性预防及药物性预防,而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在应用抗凝药物后,存在抗凝药物导致颅内再出血的风险。因此,在药物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涉中相关治疗相对保守,决定了脑出血昏迷患者较多地应用机械性预防措施。

临床应用的气压泵一般为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气压泵是一种物理性治疗仪器,主要工作原理为通过对下肢进行间歇性、周期性的加压、减压,使得下肢形成搏动性血流,促使下肢排空静脉内的淤血,改善下肢血液动力学,改善下肢静脉淤血状态[4]。但气压泵在作用期间,对血管外周阻力有较大影响,可引起血压的变化,且对血流流速的影响较弱。

穴位电刺激作用原理为通过一定的脉冲(低频)电流,刺激神经肌肉,使得肌泵收缩,改善刺激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受损肌肉的恢复。在穴位或运动点上放置电极,在穴位额选择中,笔者采用了阴陵泉(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太冲穴(双侧),其中三阴交与阴陵泉均为足太阴脾经腧穴,能调理机体肠胃功能,健脾益气、活血通络,还能促进刺激区域微血管及毛细血管的扩张,进而改善血液循环;足三里处于足阳明胃经,刺激后能气旺血行,加快血液流动;太冲处于足厥阴肝经,刺激后能行气散滞、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促使小静脉舒张,缓解机体高凝状态[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T、APTT 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股总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气压泵联合穴位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下肢血液流速,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气压脑出血穴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看不见的气压
夏季穴位养心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电渗—堆载联合气压劈烈的室内模型试验
STM32平台的MPL3115A2气压传感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