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与探究过程
——以一次试卷讲评中的圆锥曲线探究性问题为例
2019-10-14湖北省恩施州教育科学研究院445000
湖北省恩施州教育科学研究院 (445000)
周 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说到,数学探究活动是围绕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重点提升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那么从历年高考对圆锥曲线中椭圆问题的考查来看,基本上就是一个自主探究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考查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它融入了解析几何方面所有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技能,而且考查面基本稳定.因此本文中笔者以一道圆锥曲线高考模拟题为例,通过采用“问题—探究—结论”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得到此类圆锥曲线的一般性质.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过P(1,0)作动直线l交椭圆C于A、B两点,Q为平面上一动点,直线QA,QB,QP的斜率分别为k1,k2,k0,且满足k1+k2=2k0,问Q是否在某定直线上运动,若存在求出该直线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本题第(1)问这是常规的封闭题型,历年高考考查稳定,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体现对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考查.第(2)问属于开放题型,难度适中,它蕴含的内涵也是十分有趣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强化探究运算思路.
1.纵向探究:由特殊到一般
问题1 从此题的解答过程和结果中的直线方程为x=4的来看与椭圆的要素a2,b2有关吗?
生1:在此题中a2=4,b2=2,应该与a2有关.
问题2 那么直线方程是不是就是x=a2呢,如果不是那么还与什么有关呢?
生2:从第(2)问中运算过程直线l方程:y=k(x-2))代入椭圆的计算过程来看,应该不是,应该与P(1,0)点有关.
生3:确切的说应该是与P(1,0)点中的横坐标有关!
生4:应该是a2乘以或者除以P点的横坐标。
师:很好!那么具体是怎么一种关系呢?
(2)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垂直x轴,由对称关系知也符合题意.所以有如下性质:
师:通过刚刚的探究过程,对m的范围有什么限制吗?
生5:当m=0时,显然并不存在这样的定直线.另外,m的取值范围只要保证Δ=(2k2a2m)2-4a2(k2m2-b2)(a2k2+b2)=4a2b2[(a2-m2)k2+b2]>0即可,也就是说只要保证直线l与椭圆有两个交点,上面性质1是成立的.
师:是的!如果m取一些特殊值m=c,会是什么结论?
生6:若m=c时,P(c,0)就为椭圆右焦点,那么可以推出:
2.横向探究:迁移到其他圆锥曲线
探究过程2:(1)当直线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为:y=k(x-m)与双曲线交于A(x1,y1)、B(x2,y2).Q为(xQ,yQ),将直线代入双曲线方程得(b2-a2k2)x2+2k2a2mx-a2(k2m2+b2)=0,x1+x2=
(2)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垂直x轴,由对称关系知也符合题意.因此可以有如下性质:
师:很不错!刚刚探究速度快了不少,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生7:(得意洋洋)这和前面探究过程1的思路和步骤是一样的,我只是在上面改动了数据和符号!
问题5 若将一般双曲线改为一般抛物线的条件下,P点是x轴上除原点的任意动点,是否存在定直线方程?
(2)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垂直x轴,由对称关系知也符合题意.所以有:
性质3 已知抛物线y2=2px(p>0),过动点P(m,0)(m≠0)作动直线l交抛物线C于A、B两点,Q为平面上一动点,直线QA,QB,QP的斜率分别为k1,k2,k0,且满足k1+k2=2k0,那么Q点横坐标为xQ=-m.
从探究结果来看,问题3、4、5都得到了很好的回答.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性质1、2、3,对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依然可以类比得到,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先结论后证明的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3.逆向探究:由结果推条件
(2)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垂直x轴,由对称关系知也符合题意.所以有:
师:通过探究过程4,是否可以猜测对于双曲线,抛物线也有类似结论?
生8:是的,这是一个充要条件!
师:很好!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相应性质5、性质6的表述,并证明.
至此,通过这些问题设计与探究过程,我们完成了篇首题目的探究与推广.通过对圆锥曲线一般性质的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熟练技巧和方法,从证明过程中可以发现,对于研究圆锥曲线往往有“套路”,这种“套路”不是通过题海战术或者说多做几道题就能发现的,需要方法类比,需要知识迁移,学生才能从具体的数学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才真正领悟这种“套路”当中的内涵,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有知识的生成,就如本文中得到的准线关于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性质,它对圆锥线具有相同的呈现方式,这也更让学生体会到圆锥曲线的神奇.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这样的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也应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