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这样教学《〈庄子〉二则》

2019-10-12丁忠书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4期
关键词:古文教学文本解读重构

丁忠书

摘要:对文本的解读重构彰显教师的教学功底。古文难以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我们要立足学生已有的认识,以贴近学生生活境遇的教学情境,对文本进行重构,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古文教学 文本解读 重构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解读文本是一件最能显示语文教师‘功力的活儿”,“一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

选入教材的文章背后往往站着一个有着宏阔精神世界的人(作家),引导学生走进作家的“宏阔精神世界”,才是教学的关键。

一、立足学生心智,对文本进行重构

《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逍遥游》。课文仅截取了开头描绘大鹏形象的一小段。

从《庄子·逍遥游》全篇来看,庄子是借大鹏的形象来阐释道家“有待”“无待”(有所依凭和无所依凭)这一哲学命题。这对于八年级学生,是很难全面、深刻地认知与把握的。

在教学本文时,对文本的“解构”,就不失为一种策略。

在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后,屏显: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提问:与原文比较,省去了哪些句子?请在原文中画出,并反复诵读省去的句子。

思考:这些句子,各自写出了大鹏什么样的形象?

屏显: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南冥者,天池也。

③水击三千里……

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师生探究:

第①处,“不知其几千里也”反复两次,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运用比喻,言其翼。第②处,“南冥”是天然形成的水池,是大鹏心目中的理想境地。第③处,大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几万里高空,极言鲲鹏飞腾时气势之壮观。第④处,“扶摇”即旋风,“六月息”即六月的风。

如此“分化瓦解”式的解读,“大道至简”式的解读,水到渠成地得出大鹏硕大无比(第①处)、志存高远(第②处)、力大无穷(第③处)、善借长风(第④处)的形象。

对于一篇较深奥的文章,我们理应立足学生的已有认知、已有积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境遇,以契合学生的心智与认知,去除深奥的文字,取之以简约的重构,对文本适度、恰当、到位的解读,挖掘出其中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最终“浅浅”地抵达教学目标。

二、抓关键词句,牵一“发”而动“全文”

抓住“语言”的外壳,抓住了关键词句,体味经典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透过文本的字面去领悟那涵泳不尽的真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篇幅短小,仅142字。故事看上去比较简单,围绕人能否知“鱼之乐”展开辩论,但要领悟其论辩技巧,尤其是走进庄子的内心世界,还是很深奥的。

抓一“安”一“游”,恰是解读被后人誉为“史上最著名辩论”的“金钥匙”。

其中关键的教学环节如下:

屏显: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②“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③“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第1句中的“安”(怎么),惠子的意思;第②句中的“安”(怎么),庄子回答时的意思。

辩论后,庄子说“请循其本”(最初的话题),改变了原来的意思(安:怎么),而将惠子的本意“安”的意思(怎么),故意的偷换为“哪里”,接着庄子顺理成章地得到“濠上”。

转移话题,偷换概念,巧妙辩解,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庄子智辩、诡辩,惠子善变、好辩。

抓住一个“安”字,可谓四两拨千斤。

至此,才解决文本的第一个层面:“辩”。

“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除了它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

如何引导学生读出庄子内心的“无穷的韵味”,才能“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课堂教学开始环节如下: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从课文题目中,捕捉到哪些信息?

生:老师,你课文题目写漏了一个字?

师:哪一个字?

生:游。

师:哦,这位同学的提问很有价值,很善于发问,老师谢谢你。那么,老师为何把“游”字漏写呢?老师在这里要卖个关子,等会我们一起来探讨。

文章题目中的这一个“游”字,确是我们常常忽视甚至漠视的“文眼”。

屏显:

“游”的基本解释:

1.人或动物在水里自由行动。2.不固定。3.河流的一段。4.交往,来往。5.从容地行走。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中的“游”显然解释为 “动物在水里自由行动”。

鲦鱼“游”,我们自然可以理解,那么,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怎么能说“游”呢?这一“游”字的意思,学生回答:“从容地行走。”

题目中的一个“游”字,就将鲦鱼与庄子、庄子与鲦鱼的愉悦、从容,合二为一,契合无间。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得到了浅显的注解。

人乐鱼亦乐,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

屏显:

所谓“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自己高兴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则蜡烛垂泪,兴到则青山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JY,2]——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庄子认为“鱼之乐”,其实正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子的快乐。

再联系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似与游者相乐”加以阐释。

至此可見,庄子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对于自由活泼的生命由衷地感受到愉悦。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两人的辩论,一拘泥,一超然;一求真,一尚美。字里行间机趣横生,使人读后感到融融快乐,趣味盎然,使人读后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古文教学文本解读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小虚词大学问重夯实促品味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几点方法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古文教学中应该如何使用留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