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明代官帽椅的设计之美
2019-10-12吴佳杰庄一兵
吴佳杰 庄一兵
摘要:官帽椅集中了明代家具的优点,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经典类型之一,明代官帽椅没有复杂的装饰,造型简单。本文通过对明代官帽椅的了解,并从造型、材料、形式方面进行审美浅析,感受中国传统家具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明代官帽椅;设计美感;文化内涵
一、官帽椅
官帽椅是明代家具的典型代表,造型与古代官帽相似。明代的官帽椅样式分两种,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四出头,是指靠背椅搭脑袋的两端和左右扶手的前端出头。南官帽椅是椅背柱子与头部靠的连接处是软圆角的,立柱与横梁的榫卯结构。官帽椅的造型后侧的靠背为“S”形,由整板构制而成,上面雕刻有精致的图案,简洁大气。图案的设计和使用,是为了突出吉祥图案的样式,也起到了装饰美化的重要作用。明代官帽椅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家具的经典,囊括了明代家具的精华,简练的造型,稳定中表现轻盈,简洁中突出情调。官帽椅整体的比例协调,雕刻的图案繁简相结合,具备了明代家具的显著特点,突出了这一时期‘简、厚、精、雅的艺术风格。
二、官帽椅的设计之美
(一)造型之美
官帽椅的设计元素主要是点、线、面。点、线和面的不同形状与组合构成不同的空间形状,对每个人的内心和情感都有影响。以线条为例,线条的速度,强度和方向等,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感受。造型设计上,中线的使用主要以直线为基础,在表现设计整体的样式和分割空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用比例合理的线条,给人一种简单,清新,优雅的感觉,设计的整体框架都是由各式各样的线组成,特别是由直线组合而成的椅子腿,稍微向里倾斜,给人更加稳定的感觉。
过度使用直线,官帽椅的设计会有些生硬,所以匠人使用曲线完成部分区域的结构。曲线的独创设计,是官帽椅的精髓所在,调整了官帽椅的样式对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其中“S”形靠背设计,这样的设计既在美学上美观,也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需求,人的腰椎是有两个突出的位置,这样的设计可以挂住两个点,让我们的腰减少受力,从而保护了身体。
(二)材料之美
官帽椅的材质主要是木材,一部分用石料装饰。木材是天然材料,其中的纹理更是古人们喜欢的样式,这种样式的变化是天然的设计,使用过程中,给使用者带来生活的气息。在选材上以黄花梨、铁力木、样木、榆木、榨针木、紫檀较为常见,木质硬润,颜色淡雅、纹理虚实相间、活泼而又富于变化,使官帽椅给人附有生命的感觉。木材的应用,不仅突显了木材本身天然的材性,也使制作出来的官帽椅色调简洁朴素、质感轻盈明快。
在设计中运用一些石材,是其独特之处,不同石材上有着不同的纹理,后期经过匠人的精心挑选打磨后,与木材的结合,既能表现自然之美,又能营造艺术气息。这种材质多用在靠背上,作为画龙点睛之笔。
(三)形式之美
官帽椅的形式之美在其均衡的比例,讲究的对称美,和谐中巧妙的变化。均衡的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原则,古代匠人在此基础上设计的作品,整体给人提供了舒适美观视觉享受,也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理念。后背板的S型支撑起一部分体重,可减轻身体的压迫感,座位的宽度可以帮助患者调整重心,让力量汇聚在两臂上,分散力量。其对称之美体现在靠背板、坐面、券口牙子以及踏腿档上,一条中轴线,其他要素以这条线为准,呈水平对称,平衡的视觉效果是,可以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是设计的最高境界功能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官帽椅是线和面两种形式的结合,有对比也有统一,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线有曲线和直线,这两种形式的组合体现出变化多端的形式之美。
三、官帽椅的文化内涵
从官帽椅的造型之美和材料之美看到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魅力。尤其是中国传统画中写意的手法,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基础上,加上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从中达到了形式之美。儒家的“仁爱”“中庸”思想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表现在其中,其造型设计取自官帽,表现的目的是突出儒家“仁爱”的精神,而中庸思想体现出的是对称之美。官帽椅的取材来自天然木材,追求老子道家所推崇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的根本思想在于保持自然的状态,这点也是古代匠人的设计理念。
四、结语
官帽椅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经典典型,反映了中国优秀的家具文化。官帽椅的造型適中,独创性的材料装饰,以及舒适的形式,给人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包含着中国传统儒教和道教的思想文化,使人心平气和,陶冶情操。它在设计上被作为现代中国家具设计的参考使用,包含的意义和灵感取之不尽。
参考文献:
[1]段勇,刘桥文.浅谈明代官帽椅在设计情感中的表达[J].中国包装工业,2014(02):28-29.
[2]徐磊.从材美工巧论明代官帽椅的艺术特征[J].艺术品鉴,2019(05):13.
[3]崔因,杨国胜.浅谈官帽椅[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6):216-218.
[4]郑毅.官帽椅的构成美[J].文艺生活旬刊,2009(4):16.
[5]邹伟华.官帽椅形式与装饰意义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作者简介:吴佳杰,北京化工大学;庄一兵,北京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