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思聪《第二交响曲》的作品分析与研究

2019-10-12李艳波

艺术大观 2019年27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独特性

李艳波

摘要: 马思聪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无论在他的管弦乐作品还是小提琴作品中都体现了民族化的作曲手法,并且融合了西方先进作曲理论,《第二交响曲》是马思聪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亦是我国近现代交响音乐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作品,在音乐创作分析上具有很高的研究性。

关键词:马思聪;第二交响曲;曲式结构;独特性

马思聪《第二交响曲》于1958年开始写作,1959年完成,是为了建国十年的一部献礼之作。1961年7月在北京进行首演,马思聪先生亲自指挥中央乐团。获得了首演的成功,这部作品艺术在艺术上来说具有一定的高度性,在研究中国近现代管弦乐作品上来说,具有很大的分析价值。

这部作品是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体裁,其构思与毛主席著名诗词《娄山关》有重要联系,反应的是革命战士顽强战争的历史情境,歌颂革命战士的无私与伟大,其次,这部作品又具有很强的交响性思维,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分别是激动地快板、庄严的柔板、激动地快板和快板,这部作品在曲式结构上与其他交响套曲有很大差别,第二乐章实为第一乐章展开部和再现部的一个插部,第三乐章为第二乐章的一个变化重复,后接庆祝胜利的终曲,四个乐章都为奏鸣曲式结构,所以具有很强的不间断性,戏剧性,动感性。

一、曲式结构的独特性

第一乐章为一部奏鸣曲式,开始以大提琴奏出的呈示部主题以连续的八分音及三连音的跑动紧接大管奏出的双音,把听众带入了这个充满战争气息的环境。之后进入呈示部的副部主题,以陕北革命民歌《天心顺》音调为旋律动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主题陈述。这些民歌音调的动机,都是以极短的音型作为主题材料进一步发展,以单双簧管轻奏吹出同样运用和主部主题同样材料的八分音和三连音节奏型,这无疑是主部主题的间接性发展,具有很强悲壮,深沉色彩。之后进入展开部,有乐队弦乐组再次奏出主部主题,强烈的音响堆积无疑是作者在描绘激烈的战斗。

第二乐章也是一部奏鸣曲式,一首悼念革命烈士的丧葬曲,先是由小号和弦乐组奏出四小节引子过后进入大提琴独奏的主部主题,还是由三连音的弱起节奏开始,之后的旋律跑动不间断的三连音也正是作曲者表现一种悲壮的悼歌,紧接着副部主题由双簧管和小号奏出,同时有弦乐的固定下行音型及鼓声伴奏,也是悲凉的气氛。展开部则是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变奏形式,不断的主题升华之后进入新的主题材料,期间的情绪由激愤转为回归后的平静。再现部中只有主部材料的陈述,省略了副部主题,旋律由小提琴在中高音区演奏,情绪逐渐恢复明朗。

第三乐章即是第一乐章的再现,经过三次的主题陈述,在乐曲速度的不断升华中直接转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为奏鸣回旋曲式,描绘的是战斗胜利军民欢聚的热闹场景,开始主部主题由轻快的八分音节奏走动,后经由连接部进入主部第二主题,为一段三段式结构舞曲风格。副部主题在小附点节奏舞蹈型伴奏上,先是由木管组吹出一段愉快的旋律,经过卡农手法写作不断发展,之后到了展开部,先是展开副部主题和主部第二主题,再现部是将主、副部主题再现一次,紧接着是乐曲的尾声,音调同样来在于副部及主部主题,尾声更具有宏伟性。这部乐曲结构独特性在于第二乐章是插在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和再现部之中,这种写法在众多作曲者来说是很少用及的,无不体现了在当时王思聪作曲技法的绝妙。

二、复调性手法的运用

复调性的写作手法在此部交响曲中运用颇多,无论在其结构形式还是主题发展,还是音乐形象的刻画与情感的表达,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力,马思聪创作的音乐都基本采用复调性写作手法 。在《第二交响曲》中,其交响性思维主要表现在不同主题的对比与联系,不断矛盾的产生使乐曲发展更有动力。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以三连音音型紧凑紧张的发展,到副部主题的舒缓扩张,坚定有力,以跳进音型进行旋律发展。在展开部中材料的运用,又以和部主题相联系而进行戏剧性发展,各个声部“短兵相接”形成卡农式模范复调,各声部旋律紧凑,环环相扣。在第二乐章插入第一乐章的展开部中,主部主题出现以前就是由弦乐组在演奏固定低音下由密接卡农贯穿,第二乐章插入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和再现部中,马思聪把七个独立声部进行紧密模仿,更加表现乐曲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在第四乐章中,副部的中段又由模范卡农手法将主题展开,在乐曲间又有大量好的严格模仿和“二重”模仿,以及严格的倒影模仿。马思聪的交响曲具有很丰富的复调性思维以及交响性思维。

三、和声风格的民族化

虽说马思聪不是把民族和声写入交响音乐的第一人,但是他的民族和声运用却是极其开放的,《第二交响曲》在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主题就直接来源于陜甘宁边区革命民歌来刻画人物形象,直接运用了五声音阶调式和声,马思聪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世界化创作,对创作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进行努力的探索,他在和声写作中大胆地运用五声调式、六声调式中的偏音,以同宫系统的七声音阶为五声性调式配和声,有很强的民族风格特征。

马思聪认为创作中可以出现很多不协和和音和不协和和弦,为了更生动形象的刻画人物形象和艺术感染力效果,应用较复杂的民族和声既有了不协和的效果又增添了民族特色。这在《第二交响曲》中是极为常见的。

马思聪的《第二交响曲》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无疑是一部成功之作。为我国管弦乐作品音乐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外,他的交响曲有种淡然的艺术气质,充分的表达了人物及事物的内在情感,从第一乐章的激烈的战斗,用专业的音乐语汇形象地表现出了战斗的艰辛,更加突出了人物本身的情感,还有终曲的联欢,也感受不到欢乐的情景,而是营造出了不喧不闹的氛围,这无不体现了马思聪先生人性的真善,在交响曲套曲曲式方面,四乐章都为奏鸣曲式结构,但是将第二乐章的慢板插入到第一乐章展开部后,造成了戏剧性的矛盾对比且富有动力感,但在传统的交响套曲上已经突破了限制,打破了曲式规范,具有自己的独创性。马思聪的作品风格趋向于保守派,可能是受其性格的影响,他喜欢心情平静,追求自然美,这种美学观念直接渗透到他的作品中,他在创作中积极借鉴西方音乐作曲技法,又将中国民族音乐融入自己的作曲创作当中,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更加准确地体现了中国民间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巧妙结合,这部作品是其为数不多的具有很强交响性思维及强大的内在动力感的作品,其复调思维贯穿全曲,而且用的较为难度的模仿卡农,无不体现其作曲技法的高超,还有其和声语汇的运用,在中国传统调式音阶中加入偏音,构成民族性特点极强的和声,都在此部作品中展现。

四、结语

《第二交响曲》是马思聪先生唯一一部以反映革命历史题材为其创作的音乐作品。故亦能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当时的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值得我们曲认真聆听。这部作品也是其涉足管弦乐作品极为成功的一部,无论从曲式结构还有作品的交响性思维来看,都是具有很大的创新的,这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器乐创作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和参考研究价值,也为其后作曲者提供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模范精神。对于作曲理论研究者来说,马思聪的《第二交响曲》在其历史意义上,是具有奠基作用的,是值得去研讨探究的。

参考文献:

[1]苏夏.马思聪的音乐风格与内涵[J].音乐研究,1989.

[2]姚锦新.试谈马思聪“第二交响曲”[J].人民音乐,1961.

[3]罗旭.论马思聪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J].新西部(下半月),2008(6):216-217.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独特性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娇红记》中飞红形象的独特性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秘书工作独特性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