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民间舞蹈“巴绒”的胯部动律微探

2019-10-12代天骄

艺术大观 2019年31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代天骄

摘要:羌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少数民族,至今仍信奉着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这些特点也在羌族民间舞蹈中得以体现和升华。作为羌舞之根的“巴绒”,其韵律典雅而动人,以展现女子胯部动作为主,以胯部轴向“往复转动”的动律为特色。其舞蹈语言渗透着古羌族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气质,更是羌族是古羌原始审美情趣的折射,它对研究羌族民间舞蹈乃至整个羌族艺术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阐述羌族民间舞蹈“巴绒”的基本概况,表演内容及表演形式,以“巴绒”胯部的外在动律形态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巴绒”丰富多变的胯部动态以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羌族舞蹈;巴绒;胯部动律;文化内涵

一、“巴绒”的概述

羌族民间舞蹈“巴绒”中的“巴”意为“旧的、古老的”,而“绒”意为“歌舞”,“巴绒”即羌语北部方言的“古老的歌舞”之意。“巴绒”是羌族在“瓦尔俄足”和迎送宾客等场合所演跳的一种礼仪性民间舞蹈。“巴绒”以展现女子为主,主要由其羌族老年人所跳,其舞一般出现在家中迎宾送客、婚丧嫁娶时、由长者围绕火塘的“老年礼仪舞”和每年羌族妇女在“瓦尔俄足”,羌历年等节庆的礼仪活动始尾。主要流传于茂县赤不苏区雅都乡和维城乡一带。

“瓦尔俄足”是一项由原始的母系文化特质演变而来的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节庆活动,因其完全由羌族女性组成和参加的民间习俗活动,故又被称之为“羌族妇女节”。节日当天,全族妇女均会身着特色的民族服装、佩戴首饰参加祭祀活动,演跳“巴绒”。羌族民间舞蹈 “巴绒”也是羌族人民祭祀歌舞女神“萨朗姐”的一种重要的祭祀性活动舞蹈。“萨朗姐”是羌族人民重要的精神崇拜之一,她不仅是羌族女性的象征,也是羌族祭祀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主角”。在羌族的历史文化中,“萨朗姐”是羌族歌舞庆典审美的强烈表达,也深刻昭示着羌族人民对女性的尊重与歌颂和对歌舞艺术的热爱,是羌族社会宗教仪式、传统风俗和母系氏族社会的映射。此外,“巴绒”在演跳过程中自由度较高,其形式古拙,生活气息相当浓郁 “巴绒”一般在“释比”祭山后,由在民间歌舞艺人的带领全族所有女性开始翩翩起舞,这也是“巴绒”别具一格的舞蹈形式。

二、“巴绒”的内容及形式

“巴绒”是一种羌族古老传统习惯的礼仪舞蹈,无论婚礼、大葬活动或迎送仪式上的巴绒,其舞蹈动作及程序都是一致的,只是伴舞的歌曲,以“喜事”和“忧事”作为区分。在不同的场合,“巴绒”伴不同的歌曲,其曲调抒情、婉转、悠扬,感情质朴。

羌族民间舞蹈“巴绒”以展现女子为主,主要是由寨子中羌族老年人所跳。通常由公认的能歌善舞的老人作为领舞,排列顺序依次为老年、中年、青年人,而初次参加者则排在队伍的末尾。“巴绒”一般出现在迎宾待客的礼仪活动的始尾,其歌词内容表达了全寨子人对贵客的尊重和赞美之情。舞时,男女数人,面对客人,分别而站,舞蹈队形多以圆圈为主,也有排列前后两队,或是呈较大圈面的八字形,沿圆圈方向舞动行进。舞者双手小指相扣或扣住左右两旁舞伴的腰带,舞蹈开始时,人们唱着缓慢的歌曲,同时身体和脚步也缓慢进行,并沿着反时针方向舞动起来。伴着悠悠的歌声,舞者的身体开始缓缓地做前后及左右晃动,动作跟随着舞曲的节奏节拍来进行。舞至高潮时,歌声骤停,男舞者换为伴唱,女舞者做双脚有力踏击地板的动作,胯部随着脚踏的节奏做往复转动的动作,直至舞蹈结束。“巴绒”的舞蹈动作由缓到急,速度由慢至快,其间舞者会不断变换胯部动作以展示和炫耀自己的技能,展现出女性所特有的优美身姿和灵活腰姿。

在迎送宾客和礼节仪式中,巴绒为男女共同表演,但仍以女性为主角,男子为陪衬。在盛大节日的活动中或为迎送宾客举行跳“萨朗”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巴绒作为欢迎和祝福的仪式。仪式开始时,先由一位老人主持开酒坛插酒竿、致辞、敬酒后,即开始跳巴绒。男女队伍各五至七人,面对火塘分别而站。第一遍,男领歌女合,原地不动。第二遍,以歌为主,伴以简单舒缓的舞蹈动作。之后男女交替舞蹈,互为伴唱。舞蹈速度由慢逐渐加快,歌曲始终为慢速进行。伴唱停止后,以急速踏地动作结束舞段,舞队向左右移动,如此反复数遍,仪式完毕即开始萨朗活动。当萨朗最后一个舞段跳完后,老人们仍以跳《巴绒》向宾客表示祝福作为结束,晚间则以“巴绒”作为迎宾的仪式。

三、“巴绒”的胯部动律

羌族民间舞蹈“巴绒”的舞蹈动作主要以展示女性胯部为主,其中又以轴向往复转动的动律为特点。舞时,所有女性面对面围成一个圈,上身体态稍稍后倾,体态向上,连臂或以逆时针方向绕圈而舞,舞蹈的主动律是其丰富多变的胯部动律,根据舞者的动作运动轨迹及发力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胯部动作形态的差异。羌族民间舞蹈“巴绒”的胯部动律可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顶胯:双臂自然下垂,手部随胯部运动于身侧做自然摆动。双腿屈膝,动力腿脚尖内关点地,一侧胯关胯顶出,并带动身体轴向形成优美的“S”形态。顶胯可随舞者左右、前后、斜前斜后的方位變化,形成胯部向双侧、侧斜前方及斜后方顶出动作,动作过程中保持双膝放松,注意韵律的自然而松弛。

转胯:在“巴绒”胯部动律中最有特色的便是转胯。双腿屈膝颤动,胯部从右至左划平面圆,双臂手心向下于身前随胯部的转动动势做自左至右划圈运动,转胯频率由慢至快。胯部的扭动以展现羌族人民在高山环境下缓缓扭动的身体形态特征。“转胯”过程中上身保持平稳,双膝的颤动贯穿始终,胯部在转动过程中始终遵循主动顶出的形态,形成一种特殊的胯部往复转动的韵律。

摆胯:双手小指头勾住两旁人的腰带或相互交叉双臂扶腰,脚下八字步位站立,双膝微屈,上身略后仰。动力腿(右脚)向行进方向迈出后,重心慢移移向右脚,同时胯部向旁顶出,后收回左脚,胯部摆向反面。动作过程中保持双膝的微屈、放松,配合气息,膝部随胯部的摆动做相应的屈伸。“摆胯”强调胯部的摆出的沉、稳感以及正反胯部摆动幅度的一致性。

甩胯:双手自然放松,或小拇指分别勾着左右两边人的腰带,又或是互相勾着两侧人的小拇指,脚下“小八字”位,双膝微屈,做快速甩出胯部的动作。甩胯以右脚、右胯为重拍。行进时右脚微离地,双膝微关,胯部自右向左甩动,甩胯幅度为右大左小,动作过程中上身保持平稳,伴随双膝的颤动。“甩胯”强调胯部快出快回的灵活性与灵动感。

人体动作所呈现的不同形态是舞蹈语言得以展现的重要支柱,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羌族民间舞蹈“巴绒”是通过女性舞者的胯部动作的反复转动所形成的节奏感,这种胯部动作所体现的节奏感,便称为“动律”,优秀的舞者能够灵活变化各种胯部动作,以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可以说,羌族民间舞蹈“巴绒”胯部韵律的典雅而动人,是羌族悠久历史文化及独特审美情趣的折射。

四、“巴绒”胯部动律的内涵阐释

羌族民间舞蹈“巴绒”中的胯部动律为其最具代表性的视觉文本,它植根于民众,因而保存着相对稳定的传统风格,具有约定的习俗性。可以说,羌族母系氏族社会的传统,羌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地理环境、审美情趣……都对“巴绒”的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造就了“巴绒”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

(一)原始女性生殖崇拜的体现

“巴绒”这种古老的礼仪性舞蹈源于原始崇拜的女性生殖崇拜文化。它不仅是女性通过舞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也充分彰显着羌族人民对女性身份无限的赞美与敬重。“巴绒”以注重腰部和胯部律动为舞蹈特色,其隐含着羌族人原始的两性观念,以及生殖繁衍的发展痕迹。羌族舞蹈“巴绒”上肢动作几乎没有变化,主要是胯部的往复转动的动律为主。羌族地区曾有这样一种特殊的风俗习惯:每逢春耕时节,一群羌族妇女会赤裸身体在特定的屋子里跳舞,舞蹈中有表现妇女生产过程的动作,羌族人民借此来祈求来年庄稼的丰收得以如同人类繁衍子孙后代一样兴旺昌盛。古羌原始社会,生存环境恶劣,人均寿命较短,唯有女性的旺盛生殖力才能挽救一个氏族或部落的灭亡。因此,古羌人民对女性生殖力量的崇拜,自然就成为原始宗教和神话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羌族尊女性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黑格尔在《黑格尔美学论》提道:“生殖这种神圣的活动在许多描绘的形象里是很感性的,男女生殖器是看作最神圣的东西。”根据羌族历史记载反映,女性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往往担当着比男性更为重要的作用。从“巴绒”的胯部动律形态特征可以看出,羌族人对两性观念和生殖繁衍表现出的崇拜与敬畏,羌民们总是认为男女生殖器是神圣的。是羌族独特生育文化的体现。在羌族的文化中,男女间求偶的方式都是依托于舞蹈的形式来实现,因受语言的限制,男女双方依靠单纯的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传达真实的情感。羌族舞蹈专家马寿年提道:“巴绒的体态就能完全的突出羌族女人的美,胯部的前顶、上身的后仰着重突出了女性的身体曲线和女性丰满的乳房,这是孕育后代、滋养后代的美丽羌族女人”。女性丰满的臀部是羌族女性的一种美丽的象征,也意味着她们能孕育生命、繁衍后代壮大族的伟大使命。通过胯部的快速摇、摆的律动可彰显女性强烈的性欲本能和对女性具备无限生育能量的炫耀,女性通过“炫耀胯部”以达到吸引男性与其对偶实现繁衍生息的生育目的。据达尔文性爱说记载:“动物界就有两性相悦的情景,尤其是繁殖期,雄性为了取悦并占有雌性,常在雌性面前炫耀美丽的肢体和羽毛,人类早期也同样如此。”这种求爱方式至今在很多民族舞蹈中都有遗存和流传,这些胯部的摆动、转动、甩动的律动特征在后来羌族民间所流传的舞蹈中都有遗存,且仍以这种豪放、粗犷与秀美兼具的特征延续和发展着。

(二)特殊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映射

羌族主要聚居在川西北高原高半山区及河谷地带,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最早的羌人居住在西北平原地带,因地势平坦,后又因战争的频繁发生,羌族人开始逐渐向西南地区迁移。如今的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汶川、茂县、理县、黑水及绵阳北川等地处高山峡谷的山区地带。因此,地理位置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便自然而然造就了羌族舞蹈的独特风格特征。羌族人民长期背负重物,上下山坡背运较重的物资,行走于崎岖山路以及上下房屋独脚楼梯的生活习惯,人们的在行动受到一定的阻碍的情況之下,难以迈开步子大步前进,只能通过胯部慢慢移动重心缓缓而行,自然造就了羌族人民灵活稳健的下肢,也形成了舞蹈中以下肢动作为主,手部变化较少,腿部动作灵巧、敏捷、有力的特点。而因山路的狭窄,便形成了羌民们侧身行走的习惯,羌民们以同手同脚的行进方式和出脚送胯的姿态能够达到省力、放松的效果,行走时首先用一只脚慢慢试着探出,而因重心的变化,为保持身体平衡,也就必然引起胯的主动送出,形成胯部的摆动韵律。

另外,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西北部河谷地带及山区的自然生活环境中, 半农半牧是羌族主要的劳作生产方式,其原始的社会分工主要是男子担任狩猎、放牧,女子担当在家的粗耕农产。可以说羌族民间舞“巴绒”是羌族“女子粗耕”的动态缩影。“巴绒”在舞蹈动作的构建上,以女性生产方式,以表现女性的魅力为主。羌族民间舞蹈“巴绒”中出现的胯部转动的动态与羌民们在簸箕谷物的身体动势极为相似。羌族女性们在常年的重复劳动中总结出了既省力又高效的劳动方式:将筛子放于自己地胯部,以两侧胯骨顶住筛子,双手扶筛,通过胯部的来回转动来达到滤、筛谷物的目的。这样以胯为轴心环动身体,相较而言更加省力,不易令人感到疲劳,而这样身体动势与舞蹈中“转胯”的姿态与其极为相似。其劳动形态自然而然地形成羌族舞蹈“转胯”的视觉表征。因此,羌族民间舞蹈“巴绒”胯部律动也是生产劳作中胯部动律轴向转动的艺术再现。羌族女性在舞蹈“巴绒”中出现的胯部轴向转动以及双手手心向下在身前随身体摆动而划圈的动作,与羌族女性搓玉米、吊麻线、做纺织的劳作动态极其相似。而甩胯、顶胯、摆胯的动作又是收割,筛筛子、筛簸粮食……生活动态的映射。由此可见,这些原生态生产劳作动态是形成“巴绒”独树一帜的胯部动作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基于“巴绒”所具有的独特性,决定了它不单是展现羌族人民的生活状态,而更是映射出这一民族对于女性的尊重、敬畏、赞美的审美特征,大胆地展现女子的曼妙动人,形成独属于女性的舞蹈形式。

(三)独特审美情趣的彰显

羌族民间舞蹈“巴绒”的韵律主要体现在胯部的轴向往复转动,以连续不断地往复转胯,伴以双脚踏地,衬托女性的秀美、端庄、稳重。舞时,由于双手被限制,因而手部动作较少,身体也不能随意和自由地变化。“巴绒”的舞蹈动作的主要特点为胯部的转动和腿部的踏颤,其特殊的胯部转动,以小指轻勾两旁人腰带的手形,以及妇女们背转身快速“转胯”的动作,给人以一种古老、质朴、奇异的独特风格特征,相比其他几种羌族民间舞蹈更能彰显女性的特点。“巴绒”的动律特征和特有审美情趣的形成与母系氏族公社妇女主持着氏族集体家务和社会活动是有密切联系的。羌族地区曾有这样的风俗:春耕之际,羌族妇女在固定的屋子里跳裸体舞,舞蹈动作中有表现妇女生产过程的动作,人们借此以求来年庄稼收成能同繁衍子孙那样繁荣昌盛。这使得羌族传统民间舞蹈在保留了不少的原始文化色彩的同时,也体现了羌族人民对女性美好特征的模仿、赞美与敬仰。

“巴绒”作为羌族民间礼仪性舞蹈,只以胯部动作为主,特别是胯部往复转动的韵律,更能反映出古羌人原始的审美情趣。从古至今,羌族人民对女性的美也有一定的鉴定标准。羌族人民对女性的描绘总以丰满、曲线,突出女性的胯部为美的审美特征。这与原始时期古羌人追求丰满、肥壮为美的审美理念不谋而合。

此外,羌族民间舞蹈“巴绒”中的胯部动律仍保持了羌族先民秀美、豪放而粗犷的性格,及原始、质朴的审美观念。胯部往复转动的韵律与羌族的服饰也有一定的关系。羌族女性朴实勤劳、心灵手巧,擅长挑花刺绣,精致的挑花刺绣是羌族女性聪明才智和乐观精神的标志,极具生活色调的羌族刺绣是情感最直接的体现。因而羌族女性用于传情达意的舞蹈往往与她们精心缝制的服饰有关。羌族女性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起舞,当身后的彩色挑花腰带随着胯部的丰富动作摇曳摆动,在充分展现舞蹈技艺和绣工技艺的同时,也彰显了羌族女性独具一格的体态美和审美趋向。因而羌族本身的审美情趣也是形成“巴绒”特殊的胯部动律的原因之一。

五、结语

作为羌族礼仪性舞蹈的“巴绒”,其舞蹈具有热情、质朴、节奏欢快、动律鲜明等特点。“巴绒”的胯部动律所彰显的美学特征,體现着羌族的生活习俗、文化历史、民族性格,是民族审美心理、图腾文化、精神文明的映射,是羌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逐渐形成的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更是羌族的诸多舞种及其舞蹈风格得以形成的基石。“巴绒”的胯部律动不仅是一种在摆、转、旋的人体运动轨迹,更是一种人类生命本能与精神创造的人生仪式。通过对羌族民间舞蹈“巴绒”的内容与形式及其胯部动律外在形态的研究,以外在形态分析其内在含义,以更深层次探索羌族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本民族所独具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徐兵.羌族舞蹈“巴绒”文化特征研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3):10-13.

[2]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局集成编写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87.

[3]尹德锦,李延浩.女性羌族舞蹈胯部律动视觉表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177-183.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