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不再是学生回忆中的“痛”
2019-10-10包兴
包兴
[摘 要]新课标指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就是对我们终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的、能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必须让学生在自信心、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关键词]数学课;趣味;实用;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89-02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一切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石。说到数学课,很多人都把它跟“枯燥”“乏味”“深奥”画等号,因此,有一部分學生不喜欢上数学课,进而造成数学成绩不理想。于是数学成绩靠后的学生没有音乐课、没有美术课、没有体育课,数学作业改了一遍又一遍,放学总是被教师留下补课,不能按时回家,很少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些学生今后回想起来,都会觉得数学课是回忆里的“痛”。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就是对我们终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的、能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必须让学生在自信心、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这一点必须正视,教师要对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给予更多理解和宽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总和,成绩只能体现教学成效的一部分。教师不能为了达到全班成绩高合格率和优秀率的目的,就拼命地给“后进生”补课,这会令教师精疲力竭,学生疲惫不堪,甚至对数学课产生恐惧心理。教师正确对待成绩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成绩的认识,学生若能有良好的心态对待成绩,将来也一定有良好的心态对待数学。
看淡成绩,并不是不看成绩,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教学随意。相反,教师更应该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而认真钻研教材,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教法,去上好每一节课,努力让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也让成绩低下的学生为自己学到的知识而感到喜悦。这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我也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我的每一堂数学课。
一、让课堂充满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学生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
在教学“年、月、日”时,我用创设问题情境的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提出一个疑问:“李想今年满11周岁了,每年生日那天,爸爸妈妈都给他买1个大大的双层蛋糕。可是到今年为止,爸爸妈妈才给他买过3个双层蛋糕。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不解:“应该是11个蛋糕才对呀,为什么才3个?”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在“9的分与合”巩固环节,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让9个学生分别戴着数字1至9的头饰表演。表演9的分与合时,戴数字3的学生站出来说:”我是3,9可以分成我和我的好朋友。他是几?”全班学生答:“他是6”。然后戴数字6的学生走到戴数字3的学生旁边说:“我是6,9可以分成3和6。”全班学生一起说:“9可以分成3和6。”用这种方法教“9的分与合”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充分体现了“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教学理念。
二、让教学内容充满实用性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例如苏教版教材的“算24点”,用扑克牌来做游戏算24点,把抽到的4个数字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算出24点。如此,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又如,烙饼中的数学问题:一个锅每次只能烙两张饼,饼的两面都要烙,每面要烙3分钟,(1)烙一张饼至少要( )分钟,(2)烙两张饼至少要( )分钟,(3)烙三张饼至少要( )分钟。对第三个问题,一般的做法是先烙两张饼,再烙第三张饼,耗时12分钟。其实用时最少是9分钟,把三张饼轮换烙,每次都保证锅里有两张饼,这样只要9分钟就可以了。这种从多种方法中找出最优方法的题目具有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再如,工程问题中的进水和出水的问题:一个水池,单开进水管,3小时可以把水池注满;单开出水管,5小时可以把一池水放完,若是两管齐开,几小时可以把水池注满?解这道题的关键是怎样找工作效率。这个工作效率是每小时进水和出水抵消后留在水池里的水,也就是进水管和出水管的效率差。这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时,要把学生的需求变为学习动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让知识的获取有“源”可追
学生的学习是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这一规律,抓住知识的源头进行教学,让学生彻底掌握新知识。
在教学有关计算的知识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还要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在教学“加减乘除”时,可以利用小棒教学,让学生理解运算结果的由来;在教学“四则运算和运算律”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算理,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的同时,充分体会计算的严谨性。否则,学生只记住了计算方法,而不理解算理,不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应用。
例如,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计算8×3/4,但如果把这道题改为用直条表示8×3/4,有些学生就不知该怎么画了。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分数乘法的“源头”——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样,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硬套单位“1”、分率对应量和对应分率来判断该题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不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那么学生在碰到分率对应量和对应分率比较隐晦的应用题时就无从下手了。
四、让关键知识点得到刺激与强化
数学的每一个内容都有其关键知识点,关键知识点就是一扇大门,掌握了关键知识点就如同掌握了打开一扇门的钥匙。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能有效刺激和加强学生理解关键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画垂直线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提出问题“怎样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呢”;然后让学生分组,四人为一组,展开合作学习;提出学习要求——(1)小组讨论画法,(2)每个组员在小组里反馈画法和理由,限时3分钟。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进行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汇报一种画法,其他组点评。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对“在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了深刻的认识。
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实现了三维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熟悉的内容以数学语言呈现在轻松活泼的课堂上,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知识的关键点,让学生脑、口、手都动起来,深刻体会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数学,这样,数学将不再是学生回忆里的“痛”。
(责编 黄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