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教学合作平台 促实训基地四化

2019-10-10黄志杰陆志良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3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

黄志杰 陆志良

摘  要 以学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建设为例,阐述以德国行会为平台,推动基地建设国际化;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进基地建设工厂化;以模块化教学为平台,推进基地建设集约化;以现代学徒制为平台,推进基地建设现场化。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学合作平台;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训设备;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3-0127-03

1 前言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与深入,与之配套的实训基地建设也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职教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课程及教学改革齐头并进,相互补充、相互推动。同时看到,如何将实训基地建设有效融入企业,对接企业建设现场,发挥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有效推进职业人培养,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就学校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来强化实训基地建设,谈几点具体做法。

2 借德国行会平台,促实训基地国际化

学校自2001年起与德国工商行会(AHK)合作,成立由政府、德资企业、学校为主体的“双元制”合作培训董事会,董事会协调三方利益,在企业内建立中德培训中心(DAWT),为德资企业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经过多年实践,走出一条“政府主导、双元育人、成本分担、合同执行”的校企一体办学之路。学校先后与克恩·里伯斯、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三家德资企业成立培训中心,地点设在三家企业内,每年有100多名学生参加德国工商行会考证,通过率在98%以上。这些毕业生均成为企业优先聘用的技术员工,两年后均成为企业生产、研发的骨干。

2016年起全面引进德国手工业行会(HWK,以下简称德手会),使学校成为长三角地区唯一一家德手会考证基地。德手会在校开展精密机械工、工业机电工、汽车机电工、工业机器人四个专业师资培训及现代学徒制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学生培养等任务。

学校通过与德国两大行会的紧密合作,为本地区德资企业提供全面双元制教育服务,也让全球第八德国中心(国内有三家)顺利落户太仓,为德资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通过与德国行会的有效合作,有力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国际化。

1)实训基地设备不断国际化。学校充分调研德资企业生产设备情况,采购的设备与耗材与德企生产接轨,如西门子的PLC、变频器,费斯通的液压与气动等。通过实训设备的国际化,有效促进了实训过程和内容与德资企业同步,使培养的学生能力可以与企业要求同步。

2)引进德国证书,对接德国考证,实现证书国际化,目前有德国工商行会、德手会两大行业证书。同时,学校与人社部门沟通协调,在教学培训过程中融入人事系统考工考证,使学生在获得德国证书的同时获得国内证书。

3)根据德国考证要求,兼顾德企,对接生产技术,引入德国培训内容与培训课题、德制工量具、德国技术标准等,实现培训内容国际化。

4)通过与德企的深入合作,引入德国技术专家担任培训教师,将校内专业教师、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师、企业技术师傅组合成教师团队,师资实现融合,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学校、企业培训基地间互相流动,实现师资团队国际化。

德国认证的引入,有效地促进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国际化,也为培养更全面融入现代企业要求的技能性人才提供了可能。通過与德国行会的合作,使得实训基地建设更具前沿性;通过与德方专家的合作,使得包括课程内容在内的实训项目更具典型性,也推动了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改革;通过与德资企业的深入合作与人员交流,推动了现代企业技术标准进课堂;通过校企互建实训基地,使专业教学更加融入职业现场。

3 借双主体平台,促实训基地工厂化

在与德资企业合作过程中,根据校企实际情况,学校与企业构建了“双主体”教育模式,即学校、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分别承担校内、企业内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根据这样的“双主体”运行要求,学校围绕课程、师资、环境三方面进行有效共建,将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

1)根据企业及行业技术要求,组织校企双方人员并邀请华东师大职教专家,利用暑期进行充分调研,开展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分解成具体的识点和技能点,研究学习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确定训练工具,研究培训流程与步骤,最终转化成专业课程,形成校本课程及讲义。

2)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校企双方共同配置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训课教师,其中理论课、基础课以学校为主,实训技能课以企业为主;根据课程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程,确定培训地点和培训课时,进行三(五)年的整体设计,以七彩图的形式标注出时间、地点、内容,确定后校企双方严格按照执行,确保培训的完整性。

3)根据专业学习需要,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在学校和企业内共建理论教室和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承担实理论教学、基础性实训和通用型专业实训项目,以批量设备的教学项目为主,体现公共性和通用性;企业内实训基地主要承担专业性、生产性、专门性实训项目,体现企业生产现场氛围。

基于校企双方的分工,在校内,实训基地通常设计产教结合、富有企业文化气息的整体大空间,并将整体大空间规划成教师办公区、理论教学区、实践操作区三个独立功能区域,各区域相对独立,又互为整体,师生有互视[1]。在这样的大框架结构下,合理布置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形成区别于一般教室的具有企业氛围的教学、实训、考核综合区域。校内实训基地采用经理负责制的管理运行方式,实施“7S”管理,将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节能环保等列入日常教学和考核环节。

在校外,与企业方充分沟通,根据专业要求与企业产品、技能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厂区内开辟一个集教学、实训、考核为一体的区域,形成培训中心,学员数相对较多,教学内容包括德国考证的内容;另一种是以师徒结对的方式由企业师傅在生产岗位上直接指导学生从事生产实践活动,学员数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个性化和专门化。

这样,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了集教育教学管理、计划、实施和考评四个方面为一体的协同组合,形成“有校有企、有工有学、有岗有习”的育人方式,形成工厂化实训基地运作模型。

4 借模块化平台,促实训基地集约化

实训基地在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以结构化方式组织进行。

1)实训场室空间结构化。实训场所的理论教学区、基础技能训练区、理实一体教学区、综合技能训练区等均实现综合结构化,可以根据项目的要求合理安排设备,实现空间利用最优化。

2)实训场室功能结构化。基础技能训练区以设备为单元设计,注重设备和学生的对应;理实一体化教学区以课程为单元设计,注重应知和应会的对应;综合技能训练区以专业为单元设计,注重需求和能力的对应。实践教学场所融合教学、培训、考证、创新等功能。

3)实训场室文化结构化。专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立体布置,学生安全、节约、环保等意识融合打造,使学生在实训基地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融入其中,约束其行为,引导职业人意识的培养。

4)实训场室效率结构化。根据基地建设要求,教学普遍采用20~24人组成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每个场室设备的安排就相对灵活,利用率也可得到大幅提高。可以根据教学总量、年教学周、年设备利用率来确定具体设备种类和数量,实现场室年利用率控制在85%左右的目标。

通过空间、功能、文化、效率等方面的结构化设计,以模块化教学作为基地运行方式,推动基地建设集约化。实训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

1)教学资源开发模块化。校企双方共同梳理出若干个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组成实训模块,编写教学(学生)工作页,建设相关教学资源,发布在数字化平台上,实现模块信息互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模块资源共享。

2)实训教学过程模块化。在制订课程方案时,将实践性环节以模块的方式进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学习、分组轮换的方式进行,确保设备的完好率和教师教学指导的小班化运行,可以达到在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目标。

3)实训教学评价模块化。评价可分成三部分:

①实训过程中围绕产品、设计、制作等方面的实物评价模块;

②围绕学习(实训)态度、过程记录、预(复)习、课后作业等非实物的过程性评价模块;

③对于文明生产(实训)、安全生产(实训)等社会行为方面的评价。

三者以4:3:3的比例记入实训成绩。

这样能够使师生的教学活动在企业的工作情境中进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符合企业对职业人的培养要求,也逐步提高实训设备的使用率、实训内容的集合度、项目技能的综合度,从而不断增强基地的集约化程度。

5 借现代学徒制平台,促实训基地现场化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是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数控技术应用和机械加工技术为江苏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另有七个专业为校级试点。

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密切了校企合作,加快了双方的信息沟通,包括岗位技能要求、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等得以迅速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实训基地设施设备、教学内容、技能要求与企业的对接,也使实训基地建设企业现场化元素逐步增加。目前,实训基地建设包含校内教学工厂、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学习岛三种类型,校内实训基地增加了企业文化及管理要求,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学习岛均设在企业内,从而均实现教学环境现场化。

三种实训基地都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下,强化硬件、软件等教学资源建设,对接德国考证项目,实现三种教学现场氛围。

1)在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参与下,依据工作任务分析,共同设置课程,按课程要求规划教学工厂建设方案,教学工厂设计的功能分布、设备安排、效果设计、照明布局、动力配置、高压管道等按照企业现场要求进行统一布局,实现企业现场氛围[2]。

2)全面引入德國职教课程,建设德手会培训考试中心,跨行第三方评价;对接德国考证要求,按考证要求升级实训基地;整合人社部门考证需求,实现国际认证和国内认证相结合。学校目前是长三角地区的德手会唯一的考试认证基地,每年均有来自其他省市的学员前来考证,国际认证现场氛围浓郁。

3)与欧拓凯勃、海瑞恩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签订合作教学协议,校内承担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企业承担专业技能教学。每位签约学生每学期至少有六周在企业内学习,企业方也指定师傅、指定设备、指定现场开展教学,实现专业教学企业现场氛围。学生在整个三(五)年的学习周期中,根据项目的不同,在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实训基地等三类培训基地轮转,使技能水平、实习能力、职业行为等有效实现螺旋式上升,并具一定持久性。

6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校企教学合作平台建设,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促进了双方信息流建设,使实训基地建设国际化、工厂化、集约化、现场化成为可能,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毕业生职业素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新源.教学工厂建设的教学论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52-53.

[2]朱建清.课改视阀下的实训基地建设[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0(2):33-36.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