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伊教学法引入高校课程的实践与应用研究
2019-10-09曹睿
摘要:柯达伊教学法作为知名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已经在世界各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目前引入我国高校课程之后,在教学实践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国高校音乐等课程教学增加了不少新鲜元素。本文将对此展开分析,希望可以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柯达伊教学法 高校音乐 课程实践
柯达伊教学法十分适合我国高校当前的音乐课程实践现状,引入它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柯达伊教学法概述
柯达伊,1882年出生于匈牙利,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实践功能,对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推动。柯达伊一生坎坷,经历颇多。他上过战场,做过指挥,参加过音乐社团,得过严重的疾病,患有语言障碍症。所幸的是,他一直对音乐保持着深厚的兴趣和热爱,凭借着家庭的音乐熏陶和自我探索,终于成为一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和其他同时代的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一方面是由于他经历的独特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对音乐教育的长期思考。柯达伊音乐教育理念从诞生到发展有几个明显的阶段,了解它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有助于了解其音乐教育的思想内涵。
二、柯达伊教学法引入高校的应用内涵
柯达伊很早就关注音乐教学法在学校的应用实践。他的初衷是将学校这个大平台作为一种理想的实验场所,验证他自己的教育想法和创意,比如音乐和运动相结合是否可以更好地表现音乐。柯达伊认为音乐的节奏、速度等元素的学习掌握完全可以用身体去体验感受,通过身体的运动表现音乐,在运动中学习音乐。他认为传统的静止的音乐学习法缺乏实践性、趣味性、体验性,违背了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音乐教育就应该在实践中体验,用趣味性代替枯燥的学习。那么在尝试中就应该加入乐器,以便更好地配合这种新的教学创意。同时,最优秀的教材、民族音乐作品、专业化课程设置等,都对柯达伊教学法的教育实践带来了极大的帮助。这种新颖的教育方法受到了世界广泛的关注,在中国也不断地开始发展起来。
三、柯達伊教学法引入高校音乐课程的实践价值分析
(一)不断塑造学生的健全音乐品格
音乐学专业不仅仅是对学生存在的音乐学习问题进行矫正,而是用一种预防的态度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音乐品格塑造,努力打造学生的健全音乐品格。高校学生的音乐品格塑造是重中之重,脱离了这一个目标,就失去了音乐教育的重心和目的。笔者理解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塑造具有良好健全音乐品格的专业方法,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音乐专业不仅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音乐品格,还要让学生对专业范围之外的其他教学理念进行广泛涉猎,让学生能够掌握音乐综合思维,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这无疑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重要。
(二)教师积极干预和指导
高校音乐学习过程中,柯达伊教学法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干预分为早期干预、中期干预和后期干预,其中早期干预是鲜明的特色。早期干预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要求学生从实践中去感受音乐理论知识的意义,无论是心理还是非心理层面都有教师干预的介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技能成长和音乐素养的提升,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不自知的问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效果。
(三)注重音乐课程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
高校音乐专业培养中注重与实际联系结合,体现在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和人才培养的联系两方面。
第一,与实际的应用联系。我国高校音乐课程教育培养十分注重与实际情况的联系,不同阶段之间是有衔接的,这样可以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合理过渡。通过提前预习,可以对高阶课程进行初步的熟悉和了解,以确保进入更高阶段后不会产生陌生感,可以很快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内容。
第二,与人才培养的联系。高校音乐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去哪里就业,如何培养,怎样培养,这都是实际要考虑的内容。另外,音乐生毕业后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在课程教育过程中都会涉及并提前培养音乐生相应的能力,让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以后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就会更加轻松、自信。
四、结语
柯达伊教学法对我国高校音乐课程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柯达伊教学法的引入,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仍然有许多高校对柯达伊教学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没有挖掘出柯达伊教学法的真正内涵。本文认为对柯达伊教学法的理解应该在实践中去体会,这样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静敏.柯达伊音乐教学体制与我国音乐教学体制的比较分析[J].大家,2010.
[2]王灷.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J].戏剧之家,2013.
[3]李方圆.论柯达伊音乐课程思想与实践[J].中国音乐,2002.
[4]张雪.浅谈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给我国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J].文艺生活,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青年专项课题:柯达伊教学法引入高校音乐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BD1317040)。
(作者简介:曹睿,女,硕士研究生,哈尔滨石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