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背景下制造企业降低成本路径研究

2019-10-09汤荣荣

北方经贸 2019年8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汤荣荣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同时制造业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基础性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比重。制造业近几年发展遇到瓶颈,制造企业普遍受到国际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冲击,经济效益逐渐减少。结合供给侧改革背景,企业降低成本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研究供给侧背景下制造业降成本,对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振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经济结构转型;降成本

中图分类号:F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8-0138-02

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体制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重心逐渐由“实体经济”过度到“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实体经济”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手段,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实体经济的支撑。然而信息不对称和短期投机行为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倾向于金融业、房地产业、博彩业等虚拟经济,市场资源充足促使虚拟经济不断发展。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流动性更强,这也导致虚拟经济在遵行基本商品交换规律后由于多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过度繁荣和不平衡的虚拟经济会带来金融泡沫,甚至会导致经济危机。

目前我国尚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市场环境变化迅速,早期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原生优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逐渐丧失。PMI(采购经理指数)是国际社会上通用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数,我国2018年制造业PMI指数表现为下图1。

PMI指数一般以50%作为评价经济总体状况的分解点,由图一可以看出,2018年我国PMI指数虽然总体在50%以上,但从5月份以来有持续显著的下降趋势,PMI指数总体趋势也在下降中,表明我国经济总体扩张强度在减弱,到2018年12月甚至出现经济总体收缩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存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缓慢,传统产业需要开发新的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二、制造业企业降成本的内外部因素

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主体,涉及的内容包含了全部行业的方方面面,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就业、创新、环保等热点问题都能在制造业中体现。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经营效益普遍呈下滑趋势,市场环境受国内外市场冲击较大,制造业发展面临产业合并和转型升级。发达国家的在技术创新上占有优势,新兴国家有着较低的人力成本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些都对国内企业的发展有着冲击,在市场整体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更需要注重成本管理,形成低成本高收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内传统产业在新时期受到的冲击较大,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力资源低成本优势也逐渐丧失,高科技人才短缺现象仍然严重,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不匹配问题突出;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加大引起资源成本逐年上涨,新能源的发现与开采尚未形成大规模,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能源;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还未形成足够的经济发展动力,我国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虽然逐年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底蕴仍有差距,降成本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已成必然选择。同时,行业间成本费用差异大,企业降成本不能一概而论,同行业间企业发展战略不同其降成本关注点也有差异,因此供给侧改革提出的“降成本”需要在不同环境下开发出不同的内涵。

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包括市场决定成本和非市场决定成本,两者在降成本过程中的所需要侧重点是不一样,市场决定成本是指在该部分成本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非市场决定成本受市发挥政策优势。制造业成本还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企业直接支付的有形成本,包括市场费用、工资费用、市场营销费用。显性成本直观性较强,在企业降低成本过程中容易被发现;隐性成本是不被直接表现出来的成本,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游离于财务审计之外的成本,隐性成本具有无意识性和不可量化性,隐性成本在企业降低成本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但是企业的隐性成本往往与显性成本关联度高。忽视隐性成本的降低成本行为容易导致企业降低成本效率低下,因此企业降低成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成本因素,从宏观角度有效率有质量的实现降成本目标。

三、制造型企业降成本可选择的途径

(一)“三去一降一补”相互配合

供给侧改革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分别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库存、补短板,供给侧改革主要针对的问题是经济社会中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大、企业债务高的问题,产能过剩意味着在同质竞争市场中,由于需求短时间内稳定且饱和,为了企业有效消化库存,继续进行生产需要企业以低价格进行竞争,这会牺牲企业的应得利益,为保证企业利益维持企业运营就需要企业寻找有效方法控制成本,同时企业自身还需要以较小规模的自有资金撬动大量资金,以此扩大经营规模。政府在促進企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福利的构建和完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成本过高,新增动力不足等基础建设短板,解决城市病问题和生态建设短板等社会问题。“三去一降一补”的概念是需要在相互协调中实现的,企业要有效降成本就需要将供给侧改革内涵贯通起来,在相互配合中达成目标。

(二)发挥政府作用降低成本

政府行政审批是制造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复杂且重要的环节,行政审批过程手续繁多,程序严格,会使企业在行政审批中发生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搜索成本,审批过程时间长、手续多、费用高、效率低、材料多、审批程序不合理等现象依然存在。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还增加了企业负担。政府市场监管不到位,市场秩序混乱当市场纠纷发生时,企业诉讼案件普遍审理周期长,执行难度大,审理过程中需要投入的时间、人力、物力大,但效果甚微。政府需要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判效率,有效发挥监管职能,维持市场秩序,同时也要减少企业中间过程手续费,企业和政府相互配合,助推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共同减少企业成本。

(三)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降成本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同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促进企业降低成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以长远发展目标看待企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存在,可以让企业更加注重长期利益,弱化短期利益,使企业在降低成本过程中更加科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与生态可持续相关联,社会群体环保意识的增强要求企业贯彻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降低成本是实现企业成本合理化的过程,如果企业不符合市场化经济发展趋势,降成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问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转变企业发展方向,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四、降低成本可能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成本不是都能降、都需要降,在降低成本过程中要防治“成本普降”的问题,选择需要降、能够降的地方入手,降低成本的过程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效果。降低成本中为了减少企业的税负而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可能会导致政府收入水平下降,进而会影响社会公共服务的提高和改善,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有不利影响。这些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需要政府提前把控和防范。对于企业来说单个成本的过度降低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潜在风险,如为降低人工成本进行无计划的裁员和降工资福利的行为,不利于企业文化和企业吸引力的建设,不利于企业团队的凝聚。企业为降成本进行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存在市场扩宽失败、技术能力支撑不足等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企业降成本的选择也需要和社会发展理念相吻合,企业自身降成本忽视社会问题可能会导致社会群众的反感,这些风险问题都需要企业在降成本中提前控制。企业降成本存在风险,政府和企业宏观上审视这一问题,防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景海,吴继焓.“降成本”目标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J].商业会计,2019(5):31-32.

[2] 莫 嵐.浅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管理会计的作用及其应用[J].中国商论,2019(4):180-181.

[3] 邵明波.需求侧还是供给侧:信贷融资降成本的法经济学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2-62.

[4] 胡欣然,雷良海.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财力变化及其面临的财政风险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8(4):86-90.

[5] 邢 云.供给侧改革下制造业企业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6] 胡志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国特征及创新路径[J].社会科学,2017(1):40-52.

[责任编辑:纪姿含]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
美国动画片价值观输出对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利用土地整治推进供给侧改革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看传统蒙学图书的深度开发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