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策略分析
2019-10-09林晓莲
摘 要: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导学是立足于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过程和途径,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恰当地设置教学问题情境、教学内容通过问题的呈现,让学生产生新旧认识上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动机,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以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所谓问题导学法,就是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里创设的和本节课有关系的教学问题情境,可以通过设置有梯度数学问题和合理问题,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下,利用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更深一步思考,从而使学生清晰、明确的掌握数学知识,建构部分知识体系。利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分析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 导学问题要贴近生活
数学学科是一门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应尽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所设计的问题只有与生活实际情况比较相近,学生在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时候,才会相对比较简单容易一些,还能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北大版的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个问题引入: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哪一块玻璃去玻璃店?此种与生活相结合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会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他们会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样贴近生活的导学设计,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设置问题的时候,利用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见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在学生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以后,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的数学规律,并将其数学规律应用到问题解决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候,可以很容易地解决处理这些数学问题。
二、 导学问题要与教学目标一致性
问题导学法最终的教学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提的问题一定要与本节课即将学习的知识紧密相连,让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如果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与整体教学目标相背离,容易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问题的设计如果脱离了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最终会使得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需要综合教学问题的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又要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样设计的教学问题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导学问题要具有目标导向性
导学问题设置的目标导向性,要求教师要提前预测学生学习的进程,以问题串引领学生如何学习新知识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重所提的问题方向是否明确的,再过渡到让学生逐渐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最终能自主进行学习与应用。如本文所举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引例问题,当老师提出问题以后,大多学生只是凭感觉做出一些猜想,或者知道但是无法说明缘由,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带①、②、③去分别带去三角形的哪些元素,哪些元素具备使得三角形会全等,这样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同时也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只是设置了问题而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容易花费很多时间,回答的问题也大多与知识不相关,这就很难掌握这些数学知识。
四、 导学问题要具有梯度性、层次性
教学提倡要面向全体,要让优秀生吃得饱,也要让后进生吃的到,做到二者兼顾,教学要依据学生现有的能力层次,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初中数学中的很多问题具有相当大的复杂性,如果直接提问可能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此时我们就应该把一个问题设置成一个个问题串,让问题具有梯度性,便于学生理解、消化。例如,在上北大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图像及应用复习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例子:一辆慢车从甲地匀速行驶至乙地,一辆快车同时从乙地出发匀速行驶至甲地,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x(小时)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1) 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2) 求快车和慢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
求出两车相遇后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 何时两车相距300千米。
這个问题一共有四问,每一问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并且每一个小题的难度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这样的低起点、小坡度的问题设计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思考问题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渐进,最终达到释疑明理的高峰。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不是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答案,也不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获取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思考,进而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以学生的探索为基础,带领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具体化、条理化,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同时也让学生的探究有了结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朱琴.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2):203-204.
[2]邹金贵.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109.
[3]郭子其.梯度性提升学生问题能力之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8).
[4]黄慧群.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5).
[5]霍吉智.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
作者简介:
林晓莲,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联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