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绣:针尖缎面之上的中国魅力

2019-10-09墨言

小演奏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湘绣蜀绣针法

墨言

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

蜀锦谩夸声自责,越绫虚说价犹高。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

刺绣,古称“黹”、“针黹”,后因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是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分为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即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刺绣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技法复杂多样,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据《尚书》中记载,远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又有“绣缋共职”的记录,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已经十分高超,到了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規模庞大,民间刺绣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先后形成了多个流派,各具风格,并沿传至今仍历久不衰。这其中人们将产于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的粤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称得上是我国刺绣的杰出代表。

苏绣:细密针脚饱含水乡韵味

苏绣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著称。苏绣图案秀丽,题材广泛,技法活泼灵动,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无不体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苏州是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出一颗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据史料记载,宋代时苏绣的艺术水平就已达到鼎盛,当时的苏州是中国的锦绣之乡,绚丽多彩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形成了苏州“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的地方特色,并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从三国时期开始,苏州的丝绸生产一直走在前列。唐宋时期,苏州是全国丝绸中心,据说当时苏州每两星期生产的绸缎即可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铺到终点罗马,当时的苏州民众普遍穿着丝绸服饰,要知道在苏州已不再金贵的丝绸,那时在国内大多数地方仍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到了明代,苏州已成为江南大都会,皇家高级丝绸织品大多出自苏州织工之手。宋元明清历代皇家建立的织锦织造机构,苏州都名列其中,清代的苏州织造署在“江南三织造”中更是地位最高、规模最大的。乾隆年间,苏州城内拥有丝织机一万两千多台,约有十万余人从事丝绸织造和贸易。明清时期的机户组织“账房”也产生于丝织发达的苏州,更由此出现了左右丝绸生产过程的早期资本家。正是由于苏州在明清时期的繁华,全国的资本和财富多流向苏州,商贾云集,苏州遂开始兴起造园之风,后来闻名于世的苏州古典园林也大多诞生于此时。

此外,清代还诞生了如沈寿、钱慧、曹墨琴等众多苏绣艺术大师,其作品往往价值连城。沈寿原名沈云芝,字雪宦,享有“绣圣”、“神针”的美称。1904年,她精工绣制的《八仙上寿图》作为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贺礼,获清代农工商部四等商勋,慈禧还亲书赐“寿”,故改名为“沈寿”。 沈寿后赴日本考察,悉心研究日本美术绣与西方绘画摄影,回国后担任京师绣工科总教习。在这期间,她又借鉴西洋画写实手法首创仿真绣,把苏绣技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仿真绣代表作《意大利皇后像》《耶稣像》先后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一等奖,为中国刺绣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在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苏绣是最擅长吸取其他艺术精华的品种,其图案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题材,一般以蓝、绿为主色调,体现出清雅幽静的效果。所绣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俱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可报绰约亲昵之态,仿画绣和写真绣逼真的艺术效果更是名满天下。在刺绣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从而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

从人物、花鸟到山水、动物,从静若处子到动如脱兔,苏绣呈现的无不是江南水乡细腻绵长的人文内涵。而这些美轮美奂的苏绣都是在上千年历史时空中,由一代代绣娘巧手穿引、心手相传,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

湘绣:施针用线突显潇湘神韵

湘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58年从长沙楚墓出土的一幅龙凤图以及1972年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四十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都是古代湘绣的杰作。这些绣品图案多达十余种,绣线亦有十八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至清代时,长沙刺绣已遍及城乡。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记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锦钿相尚。”当时,长沙县沙坪和开福区霞凝一带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多数农家妇女均以刺绣为业,曾有“绣乡”之称,到清末绣工逾万,年产绣品两万多件,其中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

湘绣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根据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表现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从而发展出七十多种针法,并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或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感,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更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达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也促使湘绣独成一派,赢得“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清末时甚至达到“湘绣盛行,超越苏绣”的局面。

湘绣作为古老的民间手绣技艺,其艺术内涵博大精深。绣师们以针代笔,以线作色,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于湘绣之中,通过针线将人物、山水、风景、花鸟、走兽、书法、金石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使绣品更加生动逼真、质感强烈、栩栩如生,不愧为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有“魔术般的艺术”、“最珍贵的刺绣品”之美名。

蜀绣:多变针法展现蜀地格调

蜀绣又名“川绣”,同蜀锦齐名,被誉为“蜀中之宝”。蜀绣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据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

清道光年间,蜀绣逐渐进入市场,形成专业性规模化生产,民间还成立了专门的行会组织——三皇神会,由铺(店主)、料(领工)、师(工人)组成。当时,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最为著名,刺绣手工作坊多达八九十家。这些民间绣坊的刺绣主要分为三类:穿货(包括枕套、被面、鞋帽、霞披、挽袖等)、行头(戏装)和灯彩(红白喜事用的围屏、彩帐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在成都成立了四川省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各县劝工局亦设有刺绣科。劝工总局聘请名家设计绣稿,同时钻研刺绣技法,当时一批各有所长的画家如刘子兼的山水、赵鹤琴的花鸟、杨建安的荷花、张致安的虫鱼等画作纷纷入绣,既提高了蜀绣的艺术欣赏性,也催生出一批如张洪兴、王草廷、罗文胜、陈文胜等刺绣名家,张洪兴等名家绣制的动物四联屏更荣获巴拿马赛会金质奖章。

据统计,蜀绣针法共有十二大类一百三十余种之多,在四大名绣中最为丰富,其中七十余道衣锦线更是蜀绣所独具,其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结合,阴阳远近表现无遗,这些传统技艺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又善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同样逼真傳神。解放后,蜀绣针法绣技又有所创新,如表现动物皮毛质感的交叉针、表现人物发髻的螺旋针、表现鲤鱼鳞片的虚实覆盖针等,大大丰富了蜀绣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后来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蜀绣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人们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

蜀绣古品极少传世,较早的北宋蜀绣双冠图片现藏于西南师范大学,绫地,上绣二株鸡冠花、孤屿、水草水波纹,一只雄鸡立于屿上昂首振翅催晓,上端印“明昌御览”玉玺一方。“明昌”是金章宗皇帝年号,由此推测可能是宋朝廷赠给金国的。明代秦良玉锦袍也是迄今罕见的蜀绣珍品,一件为蓝缎并金绣蟒袍,胸背襟袖均金绣蟒纹,又间彩绣万福、如意、云纹、宝相花纹等,另一件为黄缎并金绣花蟒凤衫,除蟒纹外,胸背又绣以双凤,裙脚彩绣寿山福海,空白间绣彩云。

蜀绣绣品多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绣出的花纹线条流畅、色调柔和,不仅保留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

粤绣:精工细作透出岭南风情

粤绣是广州刺绣(广绣)和潮州刺绣(潮绣)的总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粤绣始于唐代,苏颚的《杜阳杂编》中就有南海(今广州)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明代时,广东海外贸易兴盛,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位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并将绣袍献给国王得到重赏,粤绣从此扬名海外。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英国创建了英国刺绣同业会,英王查理一世也倡导英伦三岛传播粤绣艺术,一时间粤绣被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粤绣。到了十八世纪,粤绣更是风靡英国皇室及上流社会。

清代光绪年间,广东工艺局在广州开办缤华艺术学校,专设刺绣科,致力于提高刺绣技艺,培养人才,并聘请岭南画派始祖高剑父任校长。1915年,余德的绣品《孔雀牡丹会景》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1922年其作品《瑞狮》又在英国伦敦大桥开幕赛会上获二等奖,被业内誉为“绣花王”。

有别于其他流派长于女红,古时粤绣绣工大多为潮州、广州两地的男子。据《岭南丛述》中记载:“清代粤绣工人多是广州人和潮州人,特别是潮州绣工为上,皆男子为之,精于女工,为其他省市所罕见。”

粤绣技艺注重结合材料形质,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大类。真丝绒绣以蚕丝为绣材,表现力强,是历史最为悠久、技艺传承最为完整的粤绣品种;金银线绣的针法独具特色,有平绣、编绣、绕绣、凸绣、垫绣、贴花绣、织绣等七大类六十多种;珠绣属于粤绣的新品种,最近几十年才由粤绣艺人开发应用。

广绣以构图匀称、色彩斑斓、极富装饰性著称,具有“远看非常醒目,近看精细非常”的特点。清代中叶,许多外国商人慕广绣之名前来大量订购广绣,有的商人还带来外国国王肖像、耶稣像或一些图画照片进行来样加工订货,产品行销海外,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内,不少广绣佳作也被作为贡品献给历代皇帝,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就藏有不少广绣的优秀作品。

潮绣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色彩浓艳,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他绣法,另有长于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也非常引人瞩目,宜于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潮绣的独特之处在于垫高绣,即在绣地上铺贴一些棉絮,多少按纹样要求,然后绣上金丝绒线,使绣物有如浮雕,富于立体感,绣出的图案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因样式精致,潮绣在古时多为历朝贡品,更在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

猜你喜欢

湘绣蜀绣针法
湘绣短视频的传播策略研究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打造湘绣品牌 擦亮湖南名片
从鉴赏到实践:刺绣的文化底蕴与“生活世界”传承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湘绣专业教育对行业企业经济推动作用思考
我爱家乡的湘绣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