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移云”新技术背景下高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019-10-09倪银珠
倪银珠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旅游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应用普及,在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和相关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微观层面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生产经营、盈利模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互联网正式进入“大智移云”时代,这是互联网专家邬贺铨院士在2015年企业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的。[1]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计量、核算主体,会计行业在“大智移云”技术面前,也同样面临着变革的内在需求。从企业层面看,以“大智移云”为核心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平台的使用,能够将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彻底的从最基层的那些重复的、标准的会计业务核算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投放在项目评估、预算分析和提供决策建议等方面,甚至会直接参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决策。从会计行业层面看,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衍生出了云会计、财务共享中心等新型财务模式,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原来会计人员只能在办公室上班时间处理业务,现在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从市场需求来看,未来会计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是否能在“大智移云”技术应用平台办公,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掌握新技术知识,并能将其与会计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运用。笔者通过对安徽地区制造业、服务业共29家企业进行了走访及问卷调查,发现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除了原有的一些传统会计岗位之外,约有44.83%的企业开设了管理会计相关岗位,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说明管理会计、业财融合已经被企业所重视,企业已经走在变革的前列,由核算重心逐渐转向内部管理为中心。对于会计人员技能的要求,小微型企业目前还比较重视核算技能,但65%以上的企业同时对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财务决策分析、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提出了要求,一些大型集团企业甚至提出了云财务处理的要求。综合素质方面则比较看重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能力、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及道德品质。
1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阵地,必须认清“大智移云”时代的人才需求和缺口,并培养出这类人才输送给企业。就此而言,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必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培养“既有财会知识,又懂业务,会运用新科技”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然而,笔者对安徽、湖南、江苏等地的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进行了调研,得出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还没有跟上新技术应用的步伐,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大部分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一线基层核算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虽然也有个别院校将其定位在一线管理岗位,但从开设的课程及课程内容看,没有支撑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体系,没有重视管理会计能力培养。在此目标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员,对会计核算、审核等传统会计工作能够胜任,但无法满足企业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1.2 课程体系落后,没有充分体现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据调查,目前各高职院校信息化主要体现在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的应用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没有体现数据统计技术工具的学习及应用、云财务的应用、财务共享等新技术的学习及应用,对财务预算、决策等管理会计的内容不够重视,有的院校把管理会计作为拓展课、选修课,甚至有的院校没有开设本课程。在新技术环境下,企业会计业务人员需要具备对财务数据收集、分类、分析、决策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和会计人文素质。
1.3 教学手段方法落后,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各高职院校任教的会计教师因为自身接受的就是传统的会计教育,可以说会计核算功底深厚,但是管理思维、知识、技能相对缺乏,对新技术、新资源、新方法、新平台的学习和运用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更多的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缺乏实际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被动学习。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探索的思维,更不用说将新技术运用在会计专业实践中。
2 新技术背景下高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根据新时代会计人才需求特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方向的对否,决定了培养输出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在当前新技术背景下,我们要结合新时代人才需求特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首先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就业领域应由中小企业、中介机构、代理记账公司转变为财务外包公司、云代账公司、财务共享中心;其次就业岗位也由原来的出纳(资金核算)、会计核算、税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助理等岗位向管理会计领域相关岗位、共享财务、业务财务的相关岗位、软件开发、售后服务岗位、财务外包及云代账公司的会计核算及税务代理岗位转变;再次核心技能也应该向管理会计领域的工具和方法、信息化工具软件应用、大数据分析与利用技能转变。所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会计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完成会计核算、数据分析处理并进行相应的管理决策,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2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分方向、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培养业财融合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信息技术与专业学习进行融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一体化,在专业教育中嵌入管理等非核算能力培养,构建“多层次、分方向、嵌入式”校企协同育人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多层次”是指培养方式遵循认知规律,从基础知识能力到专业知识能力,再到综合、拓展应用能力,实现人才递进培养。基础知识能力层次注重的是信息化意识和会计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对于行业、职业的认知、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信息技术原理及工具的认识。专业知识能力层次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专业的软件平台,如财务云平台等,培养运用信息化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算、业务、管理决策等专业技能和信息化处理水平。综合、拓展应用能力层次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以及专业拓展应用能力,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及专业相关拓展技能应用于实践,实现综合素质及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方向”主要是在拓展应用能力方面,结合“大智移云”时代不同的新型岗位要求分设不同的选修方向,包括审计、数据分析、财务系统开发、财务共享、创新创业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兴趣爱好,选修相关课程,以期实现多途径就业。“嵌入式”则是指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嵌入信息化内容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技能,形成信息化、专业化、实践性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图1 “多层次、分方向、嵌入式”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2.3 以传统专业课程为基础,嵌入信息化课程,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更加侧重于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缺少的不再是核算会计,而是能够进行企业财务预算、参与企业财务预测和企业经营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2]笔者结合前期对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结果,按照“多层次、分方向、嵌入式”校企协同育人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了理实一体、校企合作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学生在大一主要是学习会计、出纳、管理学、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沙盘推演、企业参观、会计文化展示等让学生对会计职业及岗位进行初步的认识,通过点钞技能训练、网上银行模拟、凭证录入、传票录入训练,让学生掌握出纳岗位及会计岗位基本技能,也为后续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大二阶段,学生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对应有专门的实训课程,主要在校内实训室、会计工作室通过财务软件及平台实现理实一体教学,包括会计不同岗位的知识技能训练,主要有成本会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管理会计岗位、核算会计岗位等。大三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拓展技能的培养。在校内实训室、会计工厂、业务工作室、顶岗实习企业完成专业综合课程及拓展课程的学习。
图2 “多层次、分方向、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
3 “多层次、分方向、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建议
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的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要和企业结连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多层次、分方向、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理实一体、校企合作为前提,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离不开软件供应商、实习就业企业的共同参与。
3.1 依托智慧校园建设,校企协同,优化会计信息化教学条件及环境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各高职院校都在局部或全面进入智慧校园建设的行列。依托智慧校园建设项目,校企合作打造智慧教室、智慧课程、智慧专业,构建能够实现会计专业资源共享的平台,能够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教室,购置专业的财务云平台及软件,和移动、电信公司合作实现高效的无线网络覆盖等,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条件。
3.2 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软件模拟-仿真模拟-校外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
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发展一批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校内模拟和校外实践提供场所。第一个层次与软件开发商合作,购置相关课程教学软件或网络实训平台,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第二个层次与软件供应商、代理记账公司、事务所三方合作,共同开发软件,设立会计工厂或业务工作室,引入企业真实业务,聘任企业人员进行指导,双主体培养实现校内仿真模拟。第三个层次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校外顶岗实习单位合作,让学生在实际企业锻炼,实现综合技能培养和信息化技术提升。
3.3 联合企业,多途径培养,全面提升师资队伍信息化水平
一方面“走出去”,加大师资培训,鼓励教师深入软件供应企业,学习先进的软件使用方法、如云实训平台的应用。引导教师有针对性的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培训,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同时,拓宽教师进入企业挂职的途径,加大教师进入企业挂职的支持力度,从真正意义上推动产学研的合作。另一方面“引进来”,聘请企业中的财务总监、财务主管、会计业务骨干来校兼职。学校教师可以与企业专家共同组织研讨会,讨论专业的发展规划、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实现学校与企业共享资源。尤其在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需要加大企业人员的参与,给予学生专业化的实践指导。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双管齐下,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4 携手企业专家及同类院校教师,加大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信息化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购买获得,另一方面可以校企、校校联合共同开发。购买获得的资源往往具有同质性,不具备个性化,没有针对性,所以各高职院校还要结合自身学校专业课程特点加强信息化、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3]鼓励教师开展MOOC建设、微课建设,开发课程配套的信息化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包括课程的课件、教案、试题库、动画视频、仿真实训、虚拟实训等数字化资源。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要考虑信息化课程的特点,遵循共享性、网络性、有效性、节约性,要能为课程所用。
3.5 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及数字化资源,强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使信息化教学常态化
充分利用财务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软件教学、网络教学、移动终端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会计专业学生真正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的同时,学会运用技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实现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融合提升。教学方法上坚持以“以学生为中心”,做到理实一体教学,以启发学生思维为导向,进行探究式学习。尝试运用案例导向学习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慕课教学等,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设计、信息化教学大赛,以大赛促进教师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和信息化教学意识的提高,使信息化教学常态化。[4]
3.6 多方联动,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保障。为了检验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及市场需求,需要联合实习企业、软件公司、职业技能培训考试机构等建立多元化、多维度考核体系。首先,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主体可以由任课教师、企业导师、考证鉴定机构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同班同组同学组成。其次,考核内容上不仅包括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还应该包括道德素养、综合素质考核。最后,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除了采用试卷测试、技能展示外,还可以实施现场答辩、案例分析报告、模拟经营成果展示、证书考核等,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4 结语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变革的必然,加大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管理意识、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校企协同,共同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