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咏雨

2019-10-09靳怀堾编辑任红

中国三峡 2019年8期
关键词:喜雨杜甫

◎ 文 | 靳怀堾 编辑 | 任红

2019年1月28日,成都,杜甫草堂梅花盛放。 摄影/IC photo

雨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无情无意,到中国传统文人笔下,常被营造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抒情意象,融注了特有的生命感受,具有了丰富的审美价值。

杜甫,字子美,称诗圣,是咏雨的高手。有人统计,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中,有50多首写到了雨,雨的意象出现了240多次。他的“咏雨”诗所寓之情,多为国家情、民族情、百姓情,与他的“三吏”、“三别”在思想上一以贯之。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杜甫笔下的雨,从自然特征而言,除了细雨、冷雨、暮雨和夜雨外,还有大雨、豪雨和暴雨;从表达的感情角度来说,雨中有喜,雨中有雅,雨中有苦,雨中有愁。

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国度,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靠天吃饭是主旋律,而这个所谓的“天”,其实主要是指降雨(也包括雪)。风调雨顺,才会五谷丰登。但风调雨顺只不过人们的美好愿望,常常却是旱魃为虐,“大旱山岳焦,密云复无雨”;遇到天大旱,不但“故老仰面啼,疮痍向谁数”,诗人也忧心如焚,“罹此农事苦”(杜甫《雷》)。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杜甫被贬出京,就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当时关中一带赤日炎炎,黄尘滚滚,杜甫忧心忡忡,写下了《夏日叹》:

夏日出东门,陵天经中街。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

鸟儿忍受不了苦热纷纷死去,鱼儿在泥浆中苟延残喘。诗人竟至“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其忧心可见。

而每当盼来甘霖之时,杜甫也像农民一样喜形于色,于是我们看到了他数首以“喜雨”为题的雨诗。天宝十四年(755年)夏,杜甫到白水(今陕西白水)拜谒在那里做县尉的舅父崔顼。适逢这里久旱逢甘霖,作者欣喜万分,赋诗《白水明府舅宅喜雨》:

吾舅政如此,故人谁复过。

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

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

汤年旱颇甚,今日醉弦歌。

舅舅的政事这么好,风调雨顺也这么棒,只有大碗喝酒大声唱歌才行了。

再如《喜雨》:

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

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

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

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

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

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

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

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

赤日炎炎的旱情终于被一场迟来的夜雨浇得缓解了许多,农民有了希望,也减轻了官吏们的罪过,对此诗人颇感安慰。但雨量有限,不足以完全解除旱象,诗人那颗稍稍放松的心又紧了起来。他急切地期盼着高山源源不断地飘出乌云来,再给懒惰的雷公身上重重地抽上几鞭,让他鸣起惊雷,好让滂沱大雨把干渴的吴越大地浇透。

杜甫的“喜雨”诗,最经典的莫过于《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无声的、柔柔的细雨,在不知不觉间融入泥土、浸入庄稼的根须,化作生命的光与色。作者绚烂的想象也飞出了窗外,经春雨的滋润,成都城内的花儿将会争相怒放。王蒙在《雨在义山》中称赞杜甫“其心甚仁”,真是说到了根处。

杜甫草堂。 摄影/范明/IC photo

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圣眼里,不仅有喜雨好雨,更有苦雨悲雨。凄风苦雨入诗,承载的多是他对国事政事民事的忧心和焦虑。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七月,大雨滂沱,经日不息,“伊、洛及云川皆溢,害稼,皆毁天津桥及东西漕、上阳宫舍。溺死千余人。是秋,河南、河北郡二十四,水害稼”(《旧唐书·五行志》)。当时,杜甫的胞弟杜颖在山东临邑任主簿(掌管文书、簿籍、印鉴等)。这场大水给杜颖以刻骨铭心的印象,遂写信将自己经历的黄河水灾情况和忧患之情告诉了自己的兄长。杜甫接信后,心情颇为不安,以诗(《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滥,堤防之患,薄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代信安慰: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

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

职司忧悄悄,郡国诉嗷嗷。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

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

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

螺蚌满近郊,蛟螭乘九皋。

……

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曾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曾在诗中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摄影/范明/IC photo

当时的黄河水患十分严重。天地风雨不绝,黄河决堤,波涛汹涌,倒海翻江。秋收时节,百谷却倒伏在波涛里,不少郡县陷入饥荒。官员们都忠于职守,不分昼夜地抢筑堤防。燕南地区(今河北南部),水漫田野;济南那边,洪水没过了蓬蒿。洪水滞留的时间过长,田地里的螺蚌爬满城郭。这首诗是杜甫反映社会现实情况最早的诗,堪称“诗史”的开篇之作。但这个时候,他的眼光“仍然多在草木,多在鬼怪神灵,多在自我的原宥当中,百姓的声音还没出现”。

十多年后,随着国家形势的剧变,杜甫才逐渐把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内在精神探索和生命意义的整体连接起来,转变为深沉、质朴的悲悯情怀。史载,“天宝十三载,霖雨害稼,六旬不止。帝忧之,杨国忠取禾之善者以献,曰:‘雨虽多,不害稼’。”玄宗竟相信了杨国忠的鬼话,没有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租,也没有采取任何救灾措施。杜甫忧心忡忡:“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九月寄岑参》)。他还作《秋雨叹三首》,对遭受水灾之苦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入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泞后土何时干?

天宝十三年(754年)秋,长安淫雨绵绵,六十余日不止,仿佛四海八荒都被无边无际的雨云蒙盖着。雨水泛滥,到处是水,连关中的两条大河“渭浊泾清”都分辨不清了。稻穗和谷穗长期浸泡在水里,或是发芽,或是霉烂。诗人关心农民的生计,却得不到他们的一点消息。关中地区几乎颗粒无收,长安城中米价飞涨,为了解除眼前的饥饿,城里的平民顾不得寒冬将临,纷纷抱被换米。已是深秋季节,依然阴云蔽空,不见停歇。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江上》),“雨声传两人夜,寒事飒高秋”(《村雨》),细细品味杜甫的“苦雨”诗,大多饱含悲秋的况味。有人统计,在杜甫写雨的50多首诗中,有半数以上是写秋雨的。这固然与他自身失意漂泊的境遇不无关系,更主要的是与他仁爱分不开。

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个人的潦倒,使杜甫经常沉浸在无穷的惆怅和煎熬中,而自然界中的凄风苦雨常常把诗人引入愁肠百转、感物伤怀的氛围中。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家在成都草堂过上了一段相对安静的田园生活,但田园里不仅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惬意,也有狂风暴雨的发作,每当这时,杜甫都会触景生情,想到风雨飘摇的国家和流离失所的人民。这年八月,秋风怒号,把草堂顶上的三重茅草都给卷走,茅草或挂在林梢,或沉入塘坳。黄昏时风停下来了,但黑墨般的乌云又布满了天空,雨哗哗啦啦地下了一夜,屋里到处漏雨,没有一块干地,他在无眠的长夜唱出了《茅屋为秋风破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冯至在《杜甫传》中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后人把对杜甫的爱寄托在草堂身上,经过精心的呵护下,这座简陋的茅屋经过了千余年的风雨,至今仍岿然独存。每次置身其中,我都会心生感动,肃然起敬,仿佛还能感受到诗人那颗充满仁爱的伟大心灵的律动。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历时八载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正当人们欢欣鼓舞的时候,没想到这年七月,西部烽火再起,吐蕃猖狂进犯,一度攻占京师长安,大唐又面临着新的危机。此时,杜甫因避成都之乱寓居东川梓州。一天,杜甫独自江边徘徊,面对兵连祸接、生灵涂炭的现实,望着秋雨,惆怅越来越浓:

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

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

雪岭防秋急,绳桥战胜迟。

西戎甥舅礼,未敢背私恩。

——《对雨》

大历初年,杜甫困居夔州,此后不到两年时间,共写了十首“咏雨”诗,其中《雨二首》借雨抒情,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憎恨以及对抵御外辱的战士的同情,《白帝》则把目光延伸到战后萧条的村庄、人民痛苦:

2018年8月19日,航拍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的平羌小三峡。杜甫在《寄岑嘉州》曾在诗中写道:“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自疎。” 摄影/IC photo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乌云浓结,大雨倾盆,三峡之水猛涨,水势益急,声如雷霆。战乱频仍,原野萧条,只有几匹无主的“逸马”在荒原上闲逛;十室九空的荒村,满目凋敝,只看见几位孤苦无依的寡妇,恸哭之声传遍秋园荒村。

但杜甫又是忠君的。他写《江上》的雨,还想着他的皇帝: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秋风秋雨伴着纷纷秋叶,洒满江天。诗人寒夜枯坐,揽视旧时貂裘,早已破烂不堪。在安史之乱和西戎入侵、国家多难的关头,诗人坚定地站在国家的代表——皇帝一边,即使自己老迈衰朽也难移其志。

猜你喜欢

喜雨杜甫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春夜喜雨(外二首)
春夜喜雨
杜甫改诗
春夜喜雨
喜雨怕雨分两下
绝句
弃婴